◎ 李韶馳 程文麗
灰色系統理論是從信息的非完備性出發研究和處理復雜系統的理論,灰色關聯度分析是其中一個活躍的分支,它是根據因素之間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方法[1][2]。城市軟實力評價具有明顯的層次復雜性、結構模糊性及指標數據的不完全性和不確定性,是一個典型的灰色系統。本文運用灰色系統理論,旨在以城市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建立一個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再以澳門為研究對象,對大珠三角區域十一個城市進行實證分析,以期針對澳門提出城市軟實力的提升策略,探索澳門在大珠三角區域的創新合作模式。
城市軟實力源于兩大重要的理論基礎[3]:軟實力理論和城市競爭力理論。軟實力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但他的研究是基于國家層面的,在引入中國后,軟實力概念被應用到很多層面,出現了區域軟實力、城市軟實力、企業軟實力等。從城市競爭力理論的維度看,城市軟實力屬于城市競爭力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是其中表現為非物質形式、并對物質要素產生重要作用和影響的那部分。因此,國家軟實力是城市軟實力的理論基礎,城市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概念在城市競爭中的延伸和發展。
學者馬慶國運用“投射模型”較為全面地闡釋了區域軟實力的概念[4],本文試圖借鑒這種思路進行理論創新,以期從模型化的視角建立城市軟實力的概念。如圖1所示,將國家軟實力的諸要素投射到城市層面,結合城市競爭力理論刪除不適合城市層面的若干要素,再增加有城市特色的若干要素,形成從國家軟實力到城市軟實力的投射。由此可得出城市軟實力的概念為:城市在參與競爭中,建立在城市文化、公共服務、人口素質、城市環境等非物質資源要素之上的,文化感召力、政府公信力、居民創造力、對外吸引力等“軟”力量的總和。資源層的諸要素可分解為具體的“元軟實力”,在競爭目的的驅動下,軟實力資源通過實施發揮作用并轉化為軟實力效果,表現為一種非強制性的“軟”力量,以提升城市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力。
根據投射模型,城市軟實力與國家軟實力都具有相同的層次結構,即自上而下可分為目的層、表現層、資源層和“元軟實力”層。如圖2所示,“元軟實力”層是資源層的具體化,二者共同反映的是城市作為行為主體所擁有的軟實力資源,它可用來衡量城市的軟實力潛能;表現層反映的是行為主體出于一定目的去調配和使用軟實力資源,使其產生作用并表現出一定的效果,這種效果既是目標的達成,亦可反作用于資源層,促成資源的再生;目的層是城市提升軟實力的目的所在,也是表現層的集中體現,通常是為了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使城市在競爭中取勝。

圖1 城市軟實力的投射模型

圖2 城市軟實力的基本內涵
羅伯特·基歐漢認為,衡量軟實力的大小通常有兩種途徑[5]:一是對其資源和潛力的衡量,二是對結果的衡量。因此,結合城市軟實力的概念與基本內涵,本文分別從城市軟實力的資源和效果出發,基于城市軟實力的資源層與“元軟實力”層構建“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基于表現層構建“城市軟實力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為提高指標選取的可信度,筆者搜集了16篇關于量化評價“城市軟實力”、“區域軟實力”或“文化軟實力”的專著或論文參考其指標體系,其中包括馬慶國等提出的由4個一級指標及23個二級指標構成的區域“軟實力”診斷指標體系[6],陳志等提出的由4個一級指標及20個二級指標構成的城市軟實力評估比較簡易模型[7],莊德林等提出的由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及55個三級指標構成的國際大都市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8],陶建杰提出的由8個維度、3個層次、44個具體指標構成的城市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9]等。筆者運用頻度統計法及網上德爾菲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甄選、反饋和調整,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最終構建了城市軟實力資源和效果兩套相對獨立又辯證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由城市文化、公共服務、人口素質和城市環境4個一級指標構成,并細化為3個層次、53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城市軟實力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由文化感召力、政府公信力、居民創造力和對外吸引力4個一級指標及15個二級指標構成,如表2所示。
構建城市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是本文的最終目的,要針對澳門提出城市軟實力的提升策略還必須依據城市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一套實證模型,一方面,運用這套模型對澳門與大珠三角其他城市的軟實力進行優劣次序的比較,另一方面,借助模型檢驗城市軟實力資源與效果的關聯度,以力圖揭示澳門在城市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外區域協作的突破點所在。為了提高實證模型的科學性與說服力,本文選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競爭力年鑒》、《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鑒》、《香港統計年刊》和《澳門統計年鑒》,并以2012年和2013年為例進行比較分析。

表1 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表2 城市軟實力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結合上文構造的多層次評價指針體系,事實上,本文研究的評價模型就是基于層次結構的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集成應用,是一個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10]。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對最基礎層的指標進行灰色單層次綜合評價,然后把這一層次的灰色關聯度評價結果R(R=W×E)作為上一層次的原始數據,再重復進行上一層的灰色單層次綜合評價,以此類推至最高層。下文以2012年大珠三角城市的統計數據為例具體闡述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模型的建立過程。
1.確定最優指標集
在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中,三級指標共有53個,11個城市作比較,即有11個方案,由此可組成一個53×11的矩陣。針對每個指標,從11個方案中選取最優值組成最優指標集(X0)。在53個三級指標中,“失業率”、“基尼指數”和“刑事案件發生率”為逆指標,需選取最小值作為最優值,其他指標均選取最大值作為最優值,由此可得:

2.指標值的規范化處理
由于評價指標間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故不能直接進行比較,為了保證結果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對原始指標值進行規范化處理,使其隸屬于[0,1]區間上。本文主要采用區間型的規范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即針對Xi(k)利用如下公式進行規范化。

3.計算關聯度系數
將經規范化處理后的最優指標集{λ0(k)}作為參考序列,根據公式2分別求得第i個序列第k個指標與第k個最優指標的關聯度系數,由此構成關聯系數矩陣E。

式中:分辨系數ρ∈[0,1],本文取ρ=0.5。
4.建立灰色單層次評價模型
從關聯系數矩陣E中取出隸屬于同一個上級指標的同級指標關聯度系數,組成新的關聯系數矩陣Ei,根據R=W×E,代入該層指標的權重矩陣Wi可求得該層次的灰色關聯度矩陣Ri。
5.建立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
從最基礎層的灰色單層次評價模型開始向上迭代,直至最高層,由此可求得2012年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資源的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其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2012年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雷達分布圖
同理可求得2013年大珠三角城市的軟實力資源及其一級指標層的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結果。將兩年的評價結果綜合起來分別進行排名,如表3所示,澳門的軟實力資源在2012年的綜合排名為第5,在2013年的綜合排名為第6。按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逐項來看,在這兩年里相對于大珠三角的其他城市而言,澳門的城市文化和人口素質無論關聯度得分還是排名都相對平穩,公共服務略有提升,但城市環境卻有所下降,導致城市軟實力資源的整體水平稍有下滑。
在人口素質方面,雖然澳門2013年的教育支出相對規模已超過珠三角九個城市,僅次于香港,但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澳門的高素質人才相對儲備量卻位居大珠三角城市之末,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總體上仍嚴重滯后,人力資本素質低下問題目前仍較為突出,這與澳門主導產業的獨特性及回歸前澳葡政府當局長期對澳門人力資源開發的忽視有密切的關系[11]。在城市環境方面,澳門的交通環境并不理想,這是制約澳門發展的一個瓶頸,也是影響澳門城市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澳門因受土地狹小的空間制約,加上人口密度極高,道路狹窄,城市的公共交通非常擁擠。在對外交通方面,陸路只有珠海關閘一個選擇,而珠海關閘也因毗鄰澳門而異常擁擠;碼頭因受限于水上交通,所連接的城市也并不多;而澳門機場規模較小,開設的航班數也不多,對澳門對外交通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與城市軟實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不同,城市軟實力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只有兩個指標層,其中,二級指標共有15個,由此可組成一個15×11的矩陣。由于沒有逆指標,故所有指標均選取最大值作為最優值。由此可分別建立2012年和2013年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效果的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其綜合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
從兩年的綜合評價結果來看,澳門的軟實力效果及其一級指標在排名上沒有明顯變化,但關聯度得分卻呈現下降趨勢,尤其表現在文化感召力和政府公信力兩方面。在文化感召力方面,澳門雖然位居第4,但從得分上與香港、廣州和深圳的差距在拉大,其中,城市文化推廣度指標的下降幅度較為突出,這表明澳門政府在2013年對文化推廣的力度還不夠大。在政府公信力方面,下降較為明顯的指標是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這說明澳門發展已進入瓶頸期,民眾抱怨情緒開始積聚。雖然澳門特區成立后取得歷史性的進步,但在跳躍式快速增長的同時,各種社會問題也加快顯露,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這必將給政府和社會的治理能力帶來嚴峻的挑戰。
建立城市軟實力評價模型旨在剖析澳門的軟實力資源和效果在大珠三角區域的優劣次序及自身的發展定位和規律,然而,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作為構成城市軟實力的兩個子系統,城市軟實力資源與城市軟實力效果之間必然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決定著城市軟實力能否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因此,單一地評價其資源或效果都會忽視其整體性,無法使這種“軟”的力量產生其結構效應。鑒于此,筆者在建立城市軟實力評價模型的基礎上,繼續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計算資源各構成要素與效果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聯度,力圖探索城市軟實力資源與效果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從更深的層面揭示城市軟實力的內涵,為提出澳門城市軟實力的提升策略提供更全面和更有力的依據。
與建立評價模型不同,建立檢驗模型并不是在諸方案中選取最優值作為參考序列,而是把上文求得的城市軟實力資源或效果的灰色關聯度作為參考序列,把效果各構成要素或資源各構成要素的灰色關聯度作為比較序列。以計算2012年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資源各構成要素與效果的關聯度為例,建立其檢驗模型的過程就是計算圖4中城市文化、公共服務、人口素質和城市環境的折線與城市軟實力效果折線相似程度的過程。由此可分別求得城市軟實力資源各構成要素與效果、城市軟實力效果各構成要素與資源的關聯度,如表5和表6所示。

表3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資源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結果城市城市文化2013年公共服務2013年排人口素質2013年城市環境2013年城市軟實力源2012年2012年2012年2012年2012年資2013年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澳香廣深珠佛江東中肇惠門港州圳海山門莞山慶州0.458 512487 0.459 512478963 0.496 716289 0.512名517289 0.502 42316 0.500 415237 0.607 516248973 0.507 715248 0.500 513278 0.486 612358 0.870 0.892 0.691 0.714 0.681 0.768 0.854 0.764 0.793 0.809 0.659 0.673 0.521 0.499 0.519 0.483 0.602 0.592 0.593 0.586 0.492 0.479 0.687 0.608 0.699 0.599 0.669 0.700 0.603 0.567 0.426 0.440 0.476 0.475 0.442 0.503 0.612 0.601 0.471 0.487 0.435 0.416 0.459 0.458 0.383 11810579 0.416 0.462 0.496 0.435 0.438 0.397 1063911 0.373 0.430 1034115 0.438 1134106 0.397 0.372 1186109 0.381 0.442 1063911 0.402 1064119 0.398 1074119 0.450 0.442 0.656 0.545 0.385 0.398 0.519 0.554 0.493 0.474 0.509 0.480 0.589 0.536 0.466 0.472 0.652 0.639 0.542 0.517 0.398 0.343 1110 0.390 0.443 0.399 0.373 0.371 1011 0.459 0.392 0.390 0.391 0.373 0.523 0.499 0.395 0.392 0.364 0.396 0.416 0.408

表4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效果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結果城市文化感召政府公信居民創造對外吸引城市軟實力果2012年力2013年2012年力2013年2012年力2013年2012年力2013年2012年效2013年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關聯度排名澳香廣深珠佛江東中肇惠門港州圳海山門莞山慶州0.556 423159867 0.408 411169857 0.508 524186937 0.427 523187946 0.426 712498 0.359 512398 0.477 813276 0.477 813276 0.503 513278 0.430 613287 0.940 1.000 0.774 0.614 0.862 1.000 0.895 0.895 0.886 0.898 0.730 1.000 0.593 0.548 0.667 0.409 0.866 0.869 0.748 0.803 0.978 1.000 0.816 1.000 0.524 0.401 0.894 0.885 0.863 0.882 0.403 0.361 0.486 0.409 0.386 0.342 0.523 0.523 0.458 0.424 0.376 0.354 0.501 0.415 0.397 0.346 0.534 0.534 0.456 0.428 0.386 0.354 0.445 0.390 0.378 1036115 0.335 1046117 0.361 1045119 0.361 1045119 0.386 1046119 0.360 1045119 0.402 0.364 0.602 0.470 0.578 0.368 0.663 0.663 0.551 0.489 0.390 0.357 0.493 0.418 0.481 0.356 0.569 0.569 0.483 0.443 0.336 1110 0.334 1110 0.333 1110 0.333 1110 0.377 0.335 0.333 0.333 0.340 0.334 0.344 0.338 0.382 0.363 0.501 0.353 0.403 0.404 0.392 0.368

圖4 2012年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資源各構成要素與效果的關聯度分析折線圖
從檢驗結果來看,資源要素中的城市文化與效果的關聯度最高,效果要素中的政府公信力與資源的關聯度最高,這說明城市文化對建構城市軟實力所產生的效果更為明顯,政府公信力對城市軟實力資源的形成作用更大。
城市文化不僅僅是一種軟實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促使軟實力資源轉化為軟實力效果的催化劑。一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更取決于其是否具有強大的傳播能力。通過傳播,可以把城市文化、公共服務、人口素質、城市環境等資源要素向外擴散,更好地塑造城市形象,讓公眾更加了解這個城市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對城市外部產生同化效應、認同效應和認可效應,對城市內部產生活力效應、吸引效應和凝聚效應。
政府公信力實質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越高,表明政府對公眾的信用度越高,政府公信力越強。信用政府能夠增強公眾的社會信任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政府的治理能力,為社會創造更優良的創業、發展和競爭環境,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也為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創造條件和提供保障。

表5 城市軟實力資源各構成要素與效果的關聯度檢驗結果

表6 城市軟實力資源各構成要素與效果的關聯度檢驗結果
根據上文的綜合評價結果,可將大珠三角區域的十一個城市按其軟實力資源和效果的優劣程度進行分類,分為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如表7所示。澳門的城市軟實力在大珠三角區域處于中上游水平,與同在珠三角西岸的珠海和中山同樣位居第二梯隊。
得益于回歸后賭權開放和內地“自由行”政策的持續推行,澳門迎來了經濟發展最蓬勃、城市建設最迅速、資源集聚密度最高的繁榮時期,但由于博彩業發展一支獨大,澳門社會陸續出現諸如上文所闡述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急需在區域整合發展的互補互惠中尋求解決[12]。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澳門被定位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結合這一形象定位和澳門城市軟實力的綜合評價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澳門應調整觀念,以整體利益提升和平等、互利、共贏為原則,加強與大珠三角城市群,尤其是珠三角西岸城市的協調與合作。一方面,以橫琴島開發和港珠澳大橋建設為契機,切實推動澳珠一體化進程,共建澳珠優質生活圈;另一方面,還須加強與中山、江門的合作,擴大緊密合作區域,作為澳珠都市區的重要支撐。通過產業合作,進一步整合區域內的文化資源,以此推動澳門的產業升級。

表7 大珠三角城市軟實力梯隊劃分
隨著澳門經濟的迅速增長,貧富差距過大、通貨膨脹、置業困難等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雖然澳門政府在保障民生上采取了各項措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積極推行“現金分享”等民生福利政策,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實民生問題。因此,澳門應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從管治結構上進行深層次改革。通過改革管治結構,使分配決策權與既得利益階層分離,回歸社會,改變由商人控制支配決策權力的格局,以建立正面的良性社會導向,培育和提升市民的參政熱情,增強市民的凝聚力。
從改革的視角,澳門應加大力度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在繼續保持中西文化交融特色的同時,積極借鑒內地教育制度的有益經驗,逐步建立兼具多樣性和靈活性又有相對統一要求的教育體系。從開放的視角,澳門應積極調整人才引進政策,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引進人才的成功經驗,吸引在澳門就讀的優秀學生留澳工作,并實行積極開放的移民政策,吸引優秀的專業人才來澳工作。
[1]鄧聚龍.灰色控制系統[M].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5-6.
[2]劉思峰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1991:63-64.
[3]陶建杰.傳媒與城市軟實力——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9:13.
[4][6]馬慶國,樓陽生.區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0-13.
[5]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M].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9-20.
[7]陳志,楊拉克.城市軟實力[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217.
[8]莊德林,陳信康.國際大都市軟實力評價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9(10):36-41.
[9]陶建杰.城市軟實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4):62-67.
[10]杜棟.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5-116.
[11]陳恩.澳門特區經濟長期繁榮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133-138.
[12]吳志良,郝雨凡.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2-2013)[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