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丹,劉佳瑋,項晏琳
(長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基于ArcGISEngine的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研究
蘇丹丹,劉佳瑋,項晏琳
(長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以“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為基礎數據,選用集成二次開發模式,將AE組件式系統開發與.Net跨平臺應用開發技術相融合,對空間數據庫設計、總體框架建設和功能模塊設計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研究,為數字城市建設研究提供有力的參考。
空間數據庫;空間查詢;緩沖區分析;疊加分析;網絡分析
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是將基于ArcGISEngine的軟件開發技術與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相融合,服務于日常生活和政府的內部管理,有助于更為廣泛地開展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而且為城市或地區的數字城市建設研究提供有力的參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本文以“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為例,對“空間數據庫設計”、“總體框架建設”以及“功能模塊設計”等方面進行詳細研究。
1.1 平臺開發方式
根據不同平臺開發方式的特點,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的開發可以選擇不同的開發方式。不同開發方式的系統開發周期、系統開發難易程度以及系統效率均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平臺開發之前,必須首先考慮選擇何種開發方式。從整體上看,GIS應用平臺開發方式有“獨立開發方式”、“單純二次開發方式”和“集成二次開發方式”。獨立開發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開發難度較大;單純二次開發方式主要受到GIS工具提供的編程語言限制,開發平臺運行效率較低;集成二次開發方式可以結合GIS工具軟件和可視化開發語言進行二次開發,開發周期相對較短,系統開發難度降低,系統效率較高,是GIS應用開發的主流開發方式。本次研究選用集成二次開發方式,進行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相關建設。
1.2 相關技術研究
本次研究選定在C#.NET2010開發語言環境下,應用ArcGIS的ArcGIS Engine10開發包進行獨立應用程序開發,應用關系數據庫Geodatabase數據模型對空間數據進行管理,運用ArcGIS Objects10組件對象技術搭建GIS應用的各種組件,為用戶搭建自定義應用平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平臺的靈活性和共享性。
2.1 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的整理
根據1∶7000長春市區圖的紙圖,采用數字化采集,可供交通、旅游使用。本次研究需要整理的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主要包括行政數據(如行政點、行政區表名、政府機關點)、水系數據(如水系注記、水系線、水系面)、植被數據(如綠地面)、交通數據(如道路注記、道路中心線、公交站點、公交線)、旅游數據(如公園、娛樂場所、旅游景點)以及企事業單位數據(如公司、工廠、學校)等,以英文方式命名數據源、數據集和字段。坐標系采用北京五四坐標,主要包含行政、水系、植被、交通、旅游、企事業單位等要素。圖層數據主要包括公交站點圖層(BusPoint)、公司圖層(Company)、行政點圖層(DistrictPoint)、工廠圖層(Factory)、政府機關圖層(Government)、醫院圖層(Hospital)、公園圖層(Park)、居民小區圖層(ResidentialPoint)、學校圖層(School)、研究機構圖層(ScientificResearch)、公交站名圖層(BusAnno)、行政區表名圖層(District)、水系注記圖層(WaterAnno)、一級路注記圖層(RoadAnno1)、二級路注記圖層(RoadAnno2)、公交線圖層(BusLine)等。將收集來的空間數據統一轉換成.Shp格式。
2.2 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庫的設計
按大小等級組成各要素的點、線、面、注記,在ArcCatalog10中新建一個Geodatabase數據庫,將其命名為changchun.gdb。將.Shp格式的數據導入配準,逐一生成各要素集。路網數據創建為網絡數據,將阻力字段設為長度,并設計合適的地圖模板輸出保存。
圖1 總體框架設計
本次研究以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為基礎數據,建立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庫;運用系統分析法,結合“集成二次開發”的軟件開發模式,建立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總體框架,在該框架下共設有“空間查詢”、“緩沖區分析”、“疊置分析”和“道路交通網分析”四個模塊。長春市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總體框架設計,如圖1所示。
4.1 空間查詢模塊設計與實現
屬性條件查詢是根據屬性條件,針對某個要素圖層,查詢滿足條件的地理要素。對于擴展ArcGIS桌面,使用SQLQueryDialog來構造屬性查詢條件;對于ArcGIS Engine開發,需要自定義設計界面來構造屬性查詢條件。
空間位置、空間關系查詢是根據查詢的幾何形狀和空間關系,針對所選擇的要素圖層進行查詢。
以長春市的道路圖層為例,將Shape_Length設為關鍵屬性,查詢路長超過50米的道路高亮顯示,如圖2所示。
圖2 空間查詢模塊的實現
4.2 緩沖區分析模塊設計與實現
緩沖區查詢是根據選擇或繪制的幾何形狀建立緩沖區,再根據選擇的空間關系,查找要素圖層滿足條件的記錄。模塊設計界面上的主要內容包括:選擇緩沖區圖層或疊置圖層,創建緩沖參數,輸入緩沖距離或選擇緩沖字段,選擇線緩沖方向(兩邊、左邊或右邊),選擇線緩沖末端封閉類型(圓弧型或平直型),選擇緩沖區融合類型(不融合、融合所有緩沖區或根據字段屬性融合),設置疊置分析參數(如容差、坐標精度等級、屬性輸出類型、要素輸出類型。
緩沖區分析的實現主要包括“緩沖區的創建”和“疊置分析”兩個步驟。以長春市數據為例,將距離學校附近50米的范圍進行緩沖區分析并顯示,如圖3所示。
圖3 緩沖區分析模塊的實現
4.3 疊置分析模塊設計與實現
疊置分析是將同一地區的兩組或兩組以上的要素進行疊加,產生新的聯合要素的分析方法。ArcGIS提供了六種疊置操作:求交疊置(Intersect)、求和疊置(Union)、擦除疊置(Erase)、同一性疊置(Identity)、更新疊置(Update)和異或疊置(SymDiff)。求交疊置,先計算兩個要素的交集,保留公共部分;求和疊置,計算兩個多邊形要素的集合交集,兩個要素的所有圖形要素和屬性數據都予以保留;擦除疊置,擦除要素可以是點﹑線或面,只要輸入要素等級與之相同或較低;同一性疊置,指通過計算機輸入要素于Identity要素的幾何交集,將覆蓋在輸入要素范圍內的要素保留下來;更新疊置,先計算兩個多邊形要素的交集,然后利用Update要素更新它所覆蓋的輸入要素;異或疊置,先計算兩個多邊形要素的交集,刪除兩個多邊形要素的公共部分,保留其余部分,輸入和更新要素類或要素圖層必須具有相同的幾何類型。不同類型的疊置分析對輸入圖層、疊置圖層有不同的要求。以長春市數據為例,進行了疊置分析并顯示,如圖4所示。
圖4 疊加分析模塊的實現
4.4 道路交通網絡分析模塊設計與實現
ArcObjects的Controls類庫中提供內置命令、工具和菜單用于網絡分析模塊的開發。本次研究將這些命令、工具和菜單直接添加到自定義的工具條上,在應用程序上實現相關的網絡分析功能。
以長春市道路圖層為例,查詢了兩點之間的路徑并顯示,如圖5所示。
圖5 網絡分析模塊的實現
4.5 其他功能
其他基本功能,如距離量測、鼠標點擊查詢、地圖編輯等功能,都是通過工具欄上的按鈕直接調用ArcObjects提供的控件來實現的,如圖6所示。
圖6 其他功能的實現
本次研究以長春市公共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建設為例,利用多元數據融合技術,將土地的空間信息、道路的空間信息、單位屬性的空間信息、人口數量等輸入數據庫;運用數據接口技術,將數據庫轉化成可用的工作空間數據;利用SQL技術,建立檢索查詢模塊;利用ArcEngine插件,實現電子地圖模塊;結合運籌學和網絡分析,建立路徑分析模塊;應用數據庫管理機制,創建地籍管理模塊;利用緩沖區分析和統計功能,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評估模塊和數據更新模塊。本次研究將AE組件式系統開發與.Net跨平臺應用開發技術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平臺的安全性,從而使平臺運行得更為高效。
通過對“基于ArcEngine的城市基礎地理信息平臺”的建設研究,能夠基本實現查看整體區域電子地圖功能,實現區域查詢、城市交通導航、市政設施選址規劃、土地地籍屬性查詢、突發事件評價等功能;同時,盡可能地完善了個性化風格的視覺效果,解決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信息服務問題,為用戶提供幫助和決策建議。
[1]何建國,呂從,劉偉.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系統開發研究[J].測繪科學,2007(7):144-146.
[2]龍卓群,張國麗.基于C#的ArcGIS Engine的應用研究與開發[J].設計參考,2009(9):61-66.
[3]張會霞.基于ArcGIS Engine旅游信息系統的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1):19-21.
[4]鄭力,吳曉洋,胡健.基于ArcGIS Engin的專題圖自動化制作法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5(9):39-44.
[5]趙躍.基于ArcGIS Engine的景區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與實現[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5(4):128-132.
Urban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search Based on ArcGISEngine
SU Dan-dan, LIU Jia-wei, XIANG Yan-lin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Based on the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patial data of Changchun city, secondary development mode is selected, and the AE component system development is blended into the.Net cross-platform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the study, three aspects are researched in detail, such as the design of the space database, overall frame work constraction and the function module desig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powerful references for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spatial database; spatial query; buffer analysis; overlay analysis; network analysis
2015-06-29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吉教科合字2014第267號)。
蘇丹丹(1980-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高級實驗師,博士,從事地球信息科學研究。
K909
A
2095-7602(2015)12-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