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艷
牙周病會引起骨質、牙槽骨、牙周膜等牙周支持組織的損壞及牙周附著的喪失[1]。對牙周病進行治療,使已損壞的牙周組織再生新附著是牙周病治療的根本目的[2]。傳統治療牙周病采用的是常規治療方法,即將牙齦結合上皮向根尖的方向移動,以形成結合上皮,阻止結締組織的附著與生長,這種方法對深層牙周組織的重建帶來不利影響[3]。近年來,對著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引導組織再生術(GTR)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注意。該方法通過以某種膜狀物為屏障來阻止結締組織和齦上皮和根面進行接觸,延緩了上皮的移動,于根面與膜形成楔狀隙,引導牙周膜細胞先附著于牙根面,進而分化成新的牙周組織結構,因此又叫做膜引導性牙周組織再生術[4]。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醫院口腔科近年來將牙周組織再生術應用到牙周病的治療當中,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醫院口腔科收治牙周病患者80例(男33例,女 47例),隨機均分為 2組(n=40),年齡 39~67歲,平均(47.4±6.3)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實驗組:以牙周探針測定PD(牙周袋深度)、H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牙周改良切口翻瓣,將病變區充分暴露,刮除炎性肉芽組織,修復骨外形,并修剪處理袋內壁。以枸櫞酸(5%濃度)處理根面,處理時間為2~3 min,將主根面保持平整,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把引導組織再生多孔無機材料放入骨缺損位置并壓緊。塑形之后放入膠原膜,根據病損大小及實際形態進行修整。膜根方應蓋過壓槽嵴約2 mm,冠方需達到釉牙骨質界。對齦瓣進行復位及縫合處理,以油紗覆蓋創面,上覆牙周塞治劑;(2)對照組:在上述操作步驟中去除置入引導骨與再生膠原膜去掉。在術后患者口服抗生素類藥物,術后7 d拆線。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HPD與PD的減小幅度、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3 療效評價標準 (1)顯效: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低于1 mm或無法水平探入,術后經X線牙片檢查顯示根分叉密度顯著降低,陰影面積明顯縮小,密度明顯增高;(2)有效: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顯著減少,經X線牙片檢查顯示根分叉陰影面積略有縮小,密度沒有變化;(3)無效:根分叉的水平探入深度沒有變化甚至加深,經X線片檢查結果沒發生變化,根分叉陰影明顯增大[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小組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后治果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2組患者治療后的HPD與PD的減小幅度 實驗組的減小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HPD與PD的減小幅度比較(mm)
2.3 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期間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1/40),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5/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牙周愈合步驟為牙周膜細胞分化,然后增殖成纖維細胞,細胞在根面積聚形成牙骨質,纖維生入牙槽骨與牙骨質,對牙周組織進行重建[6]。因為首先占據根面的細胞對牙周附著的形成方式起著決定作用,只有當具有產生牙槽骨、牙周纖維、牙骨質潛能的牙周膜細胞首先附著于根面,才能夠生成比較滿意的新的附著關系[7]。
牙周引導組織再生術具有下列作用:(1)再生膜對引導牙周膜細胞有趨化作用,能夠促進它在冠向或根面的移動,并向骨面牙面進行積聚移行;(2)牙周膜細胞具有堿性及磷酸酶活性,能夠對組織中的磷酸酯進行水解,從而促進牙本質沉淀;(3)牙周膜細胞能夠生成與成骨相關的蛋白,具有類似骨細胞的功能;(4)牙周膜細胞能夠生產骨吸收的抑制因子,在牙周附著生成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8]。
綜上所述,牙周引導再生術具有治療效果顯著,治療后HPD與PD的改善幅度明顯,且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低,是治療牙周病的一種理想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戴泓.引導性組織再生術在牙周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藥指南,2013,4(11):169-170.
[2] 楊明華.再生膠原膜治療牙周根分叉病變的臨床觀察[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0,11(5):168-169.
[3] 葉揚.牙周引導組織再生術治療根分叉病變的臨床觀察[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9,14(6):103-104.
[4] 王志潔.引導組織再生+根骨內種植治療牙周病的觀察研究[J].河北醫藥,2009,15(3):205-206.
[5] 李鳳莉,吳小芳.引導組織再生術的應用體會及齦溝液的檢測意義[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1,10(5):1097-1098.
[6] 陳美,王麗萍,王麗娟.牙周組織再生術臨床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4(5):731-732.
[7] 徐慶嘉,安厚鵬,王敏,等.膜引導組織再生術在齒槽嵴裂植骨修復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4(15):13-14.
[8] 余蘭,魏世成,鄭謙.膜引導組織再生術在腭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國外醫學,2004,3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