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 婷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長期以來,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福建西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猶如一個天然屏障,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系。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后,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開發。
廣州位居河網密布的珠江三角洲頂點,東、西、北三江在附近交匯,江海一體,形成擁有廣大陸向和海向腹地的扇形地理格局,且常年降雨充沛。優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是廣州水城形成的自然基礎。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州依水而生,因水而興,兩千多年的歷史跟水息息相關,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上之城。
在廣州的歷史上,水不僅是城市重要的水源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城市結構形態的形成與演變,廣州的城市建設史就是一部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歷史。
水在廣州城市的誕生過程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性。秦代,伶仃洋的洶涌海浪可以直拍越秀山南麓,任囂出于軍事防御目的,在甘溪水道(今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始建番禺城,背山面海。從地理區位來看,番禺城北依南嶺、南臨南海,納珠江三大支流西、北、東江之水在此匯流,經獅子洋、伶仃洋出珠江口注入南海,所謂“遙控五嶺,近扼三江”,在古代易于形成相對獨立而穩定的地理單元。從城址位置來看,廣州古城是位于“番山之隅”,或番、禺二山之上。平時可以免受洪水的淹沒,而又緊鄰來自白云山的甘溪,淡水豐盈,便于取水,加之西北有石門之險,東有瘦狗嶺之峻,越秀北峙,珠江南環,對于防御也極有利。四百多年后,三國時交州刺史步騭也對廣州地形有“負山帶海,博敞渺目”評價之說。
自然地理條件是影響城市形態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廣州市區總體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所以廣州市附近河流也依這個方向多流向西南注入珠江。來自山地丘陵沖積物經河水沿這個方向沖積在這些河流河口,形成大片陸地,使城市用地不斷向西南、向南擴展,城市形態同時朝著兩個方向延伸,而珠江江面寬度由此日益縮小,晉代約為1500米,唐代1400米,宋代900米,明代700米,清代500米,現在最狹處只有100多米。廣州城市形態由此變得東西軸向越來越長,南北軸向延伸遠遜于東西軸向的發展趨勢[1]。古代、近代的廣州城北限于越秀山,南阻于珠江,東西阻于水網,基本上是在開埠初址上緩緩擴建,2000多年來,城市中心的位置、城市格局基本沒有變化,依靠東西水網的不斷淤塞和珠江岸線的逐漸南移,獲得些許城市發展空間。直到進入現代歷史后,城市拓展空間才沖破了歷史格局的局限,并最終完成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的轉變。

圖1 廣州市最新馬路全圖(民國十六年,1927年)
水系不僅影響廣州城市的整體發展布局,也影響廣州的街道布局[2](圖1)。廣州城經過四次擴張,街道布局呈現出以下特點:主街沿珠江河涌延伸,呈東西向;小街呈南北向,與大街交錯分布。與此相對應,住宅布局特別強化南北向,以促成良好的通道。以珠江為首的廣州水系在街道布局的行成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廣州自然山水資源豐富,自建城以來,城市空間拓展一直遵循山水格局的自然本底,青山入城,山城相映。
秦代建城之初,古任囂城據古番山、禺山面海而筑,是為番、禺二山小尺度的山水格局。原來番山、禺山兩側的腹地和珠江岸線南遷不斷形成的海積平原足以滿足當時作為郡縣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城市和自然山水長期保持著和諧的關系。
到明、清時,廣州城發展到中尺度的“云山珠水”,白云山與珠江一起形成廣州城傳統的山水自然背景,以白云山系的越秀山為制高點,面向珠江,形成歷史上典型的“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市格局(圖2),以及“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的大空間格局,至今廣州的老城區仍保存了明清廣州城的格局。
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設區等行政區劃的調整,為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廣州的空間突破了“云山珠水”,市域7434平方公里內“五山一水四分地”的自然資源環境形成了“山水城田?!钡淖匀痪坝^格局。

圖2 廣州六脈渠圖(1947年)
以前因五嶺之阻,廣州陸路交通不發達,但兼河海之利,全靠水路從一個古商都發展成今天的現代化大都市。
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航運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繁榮。廣州距離西、北、東三江的出口稍遠,輸送到此的泥沙略少,所以能夠比較長期維持一定的水深,使廣州數千年來兼河海之利,保證廣州海港和河港聯運的便捷。
早在秦漢時代,廣州的前身番禺是南海郡治所在地,是全國十多個商業都市之一,是海外輸入和熱帶地區珍貴物品的集散地,有“犀、象、珠、玉,走于四方”的說法。我國著名的特產蠶絲,除從中亞陸道輸出他國之外,在漢代已有一部分由海道輸出,因當時船只較小,須沿海岸航行,故經徐聞、合浦兩港放洋。東漢末期,廣州附近已利用高地種桑,當南海航線脫離沿海岸航行而經南海直趨廣州時,從海道輸往各國的絲綢,轉從廣州出口,形成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要站,長期以來暢通無阻,而且日趨重要。到了唐代,廣州成為世界著名的大港,當時內港廣州港,外港扶胥港,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中外海舶在印度洋上往來如織,我國絲綢和陶瓷等逐漸遠銷西亞和非洲東北部等地。宋代又開始有茶葉輸出。而海外各國的香料和藥材(海藥)又大量通過廣州輸入。宋末及元代,雖然有泉州興起,并曾一度凌駕廣州之上,但到了明、清兩代,對外采取閉關政策,封閉其他各埠,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又成為我國外貿最盛的港口,直至鴉片戰爭, 開放五口通商以后,形勢方變。近代以后,工業的發展亦與港口碼頭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千多年來,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大港市,長盛不衰,并且不斷發展,成為了中國“藍色海洋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廣州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跡和標志性建筑,如光孝寺、西來初地、華林寺、南海神廟、光塔、懷圣寺、黃埔村古港遺址、清真先賢古墓、懷遠驛、十三行、竹崗外國人墓地、巴斯教徒墓地、琶洲塔等,成為廣州開放與包容精神的來源之一。
清末民初時,地處珠江后航道的芳村洲頭咀,是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的倉儲中心,也是廣州最早的工業區,然后又陸續地沿著珠江沿岸、鐵路沿線發展工業。一直到1950年代,這一帶的工業仍繼續發展,陸續興建了廣州造船廠、廣州鋼鐵廠、鶴洞水泥廠等。
1930年代,陳濟棠主政廣東期間,廣州是工業建設規劃中的重點,先后建立了一批省營企業,形成了西村工業區、河南紡織工業區和南石頭工業區[3]。其中西村工業區建立了火電廠、水泥廠、廣東飲料廠、士敏土廠等,整個工業區接近現代工業區。但在抗日戰爭期間受到嚴重破壞;河南建立了棉織廠、絲織廠、麻織廠等;此外,還建立了市頭糖廠、新造糖廠、南石頭鋼鐵廠、南石頭造紙廠以及琶江兵工廠、手榴彈制造廠、防毒面具制造廠等。
1950年代工業大道和員村工業區興起,這一時期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在燃料、鋼鐵、造船、鐵路交通等行業,都有重大發展。其中員村工業區以輕工業為主,分為珠江北岸和南岸,如北岸有廣州鷹金錢罐頭廠、廣州市南方面粉廠,南岸有珠江啤酒廠、廣州絹麻廠、廣州第二棉紡廠。
在兩大工業區外,1950年代至1980年代,因為原料要經過海運,黃埔港附近的魚珠木材加工廠、黃埔造船廠、廣州石油化工廠等工廠逐漸修建,黃埔大道一帶的工業也陸續發展起來。
良好的航運和貿易條件促進了廣州工業的發展,也促使廣州完成了從港口城市向政治經濟中心城市的變身。這一系列的建設,也給廣州留下豐富的工業遺產,是廣州工業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
宋代廣州城三城并立,形成了以統一水巷街市為特征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態,并挖掘六脈渠貫通整座城市的南北,形成水網交織的水城格局(圖3)。自宋代以來,廣州城內河涌密布如網,通達四方,凡河涌之處皆繁華鼎盛,其情形猶如一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圖》。其功用不僅是防洪排澇的水道,更是商家往來的“交通要道”,為廣州商業興盛、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珠江沿岸的天字碼頭、十三行、長堤等地區均為廣州商業歷史的重要代表,愛群大廈、海珠橋、南方大廈等濱江現存大量的歷史建筑均沉淀著廣州傳統文化,而“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荔枝灣地區則代表了廣州傳統的休閑文化。而珠江、東濠、荔枝灣等水系,則是傳承這些深厚水文化沉淀的空間載體。
得益于美好山水城市的哺育,無論是重要的歷史事實,還是日常的衣食住行,甚至乎神話傳說,廣州文化都離不開一個水字。豐富的水資源及悠久的水務實踐使廣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水文化?!八迸c“城”的共融、協調構成廣州歷史文化的主體。
自宋代開始就有評選“羊城八景”,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歷經6次評選共評出48景,超過一半與水有關,其中宋八景中7處,元、明、清和1963年各4處,1986年1處,共24處。最早的宋八景以水景居多,元朝加入了山的元素,到了明清漸漸有了城的概念,八景中開始有了人文景觀。這充分說明廣州是一個依水而生、依水而興的城市,有重視水文化的傳統,對今天建設山水城市很有啟發作用。從自然風景到人文風景的演變,也代表了人們審美情趣的發展。

圖3 廣州六脈渠圖(1947年)
廣州是一座山環水繞的城市,整座城市的發展都與水有關,因而也有不少與水文有關的地名。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城內可數可知的水文化地名多達三百余個。如地名中的洲、江、溪、涌、滘(漖)、濠、潭、塱(朗)、灣、埗、湖、沙、圍、基等,反映了當時的水鄉地形。另外,如甜水巷,因為該地的井水由山坡經色砂滲出、味甜,故名;流水井街因街內在唐代有流水井故名;潮觀街,即“潮水可灌入”之意;大塘街,宋代為文溪河道,后淤塞為河塘,明代填塘建街。此外還有雙井街、福泉街、沿江中路、迎珠街、長塘街、潮音街、涌沿街、塘邊街等等,不一而足,令人浮想聯翩,遙想當年的水城景象。
歷史悠久的水文化孕育了廣州人善于變通、勇于冒險、敢于創新、積極進取的心理特征,塑造了這座城市兼容并包和低調務實的商業文明。在廣州方言之中,水往往是金錢的代名詞,比如掠水、撲水、傍水、度水、抽水、回水等就是同錢財有關的,無怪乎廣州人“以水為財”。
廣州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蘊含著水的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由于房屋沿河涌而建,廣州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產方式,如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以及勞作時歌唱的咸水歌。另外,歷史上廣州人逐水而居,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疍家人)。而每日到茶樓飲早茶仍是不少廣州人的日常生活習慣。
廣府民俗中保存了大量水文化的節慶活動,如波羅誕、龍母誕、賽龍舟等。至今連續數日的端午劃龍舟(扒龍船)節慶成為當地水鄉民眾最盛大的節日。廣州市政府每年舉辦珠江河段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使之成為廣州市民歡度民間節慶的一個新熱點。而近幾年亦興起了橫渡珠江、珠江夜游等水上文化活動,廣受歡迎,參與者甚眾。
廣州兼具河海之利,從西漢初年起即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依水而生,因水而興。進入工業化時代后,許多河涌因環境惡化而逐漸掩埋或改暗渠,廣州漸漸失去“水城”特色,水城風貌已逐漸淡出。1997年起,廣州大力開展河涌整治工作,在治水的同時注重融入水文化建設,經過多年的整治,特別在亞運期間,以水為主題的景觀建設初見成效,逐漸恢復南國水城美景,如今廣州的東濠涌、荔枝灣、獵德涌,以嶄新的南國水鄉面貌,激起廣州人不息的水城記憶漣漪。廣州在水文化復興之路上,應繼續重視水文化和水景觀的規劃與建設,并有機結合,保護和傳承歷史水文化,創立現代水文化。
根據《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市域歷史保護框架以及珠江城市設計區段劃分,結合文物集中地區和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建議分為六大主題區域引導水城歷史文化建設,即:嶺南歷史村鎮特色區(流溪河流域)、嶺南水鄉生活休閑區(珠江前航道及歷史城區內河涌流域)、沿江近現代工業遺產區(珠江西航道——后航道西段)、絲綢海路古港區(珠江后航道東段及黃埔水道)、自然歷史名勝特色區(增江流域)、嶺南田園自然名勝區(蓮花山水道至南沙出??诙危┑榷喾N歷史文化指引分區[4]。另外,注重構建“山、江、田、海”的水城景觀特色,恢復、維持良好的水生態安全格局,制定居住型、公共型、生態型、生產型四種類型的濱水景觀建設指引,分類引導濱水景觀建設。
水文化深深地植根于這片沃土之中,積千年之精華,成為廣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處不在的水文化提醒著人們,這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廣州水文化復興之路仍任重而道遠。
[1] 徐俊鳴,郭培忠,徐曉梅.廣州史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廣州市城建檔案館.圖說城市文脈——廣州古今地圖集.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11.
[3]潘安.商都往事:廣州城市歷史研究手記.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廣州市規劃局.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