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空間計量模型,在檢驗城鎮化發展是否存在空間依賴性的基礎上,對長三角地區的金融發展與城鎮化進程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2003~2011年間,長三角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性和空間互動效應,自2007年開始呈現逐年增強的趨勢;經濟增長過程中,金融發展對城鎮化的進程具有推動作用,且金融發展效率比金融發展規模對城鎮化發展貢獻更大。要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實現區域的城鎮化聯動發展,必須致力于加強與鄰近地區的合作與交流,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流動;同時還應優化配置金融資源,提高金融資本的使用效率,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 金融發展 空間計量經濟模型 空間依賴性 長三角
一、引言
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而城鎮化還將保持較快發展的趨勢,城鎮化率仍將以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推進,在20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城鎮化儼然已經進入了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關鍵階段。城鎮化長期囿于傳統的投融資體制,城鎮化發展一直受資金瓶頸制約。解決城鎮化的資金需求一方面是增加財政投入,當然僅靠財政收入往往杯水車薪,這就需要金融資本發揮作用。一個有效的金融系統是新型城鎮化的強大助推器,它不僅應該為城鎮化的進程而融資,也應該為城鎮發展方式的轉型而融資。所以,如何完善城鎮化金融服務體系,有效發揮資金融通的功能,為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提供必要的金融資本,是當下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有關研究城鎮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已有文獻來看,大多理論研究及實證研究除個別文獻外,大都支持這一觀點,即金融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城鎮化進程具有積極作用,并且城鎮化會進一步促進金融深化。從實證分析來看,大部分文獻都是基于時間數據或面板數據進行經典的計量分析,其主要問題是忽略了城鎮化、金融發展的空間依賴性和空間互動效應。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不斷遷移的過程,而我國人口跨區域流動的現象極其普遍,2013年我國流動人口達到2.45億人。并且城鎮化本身就是人口、產業的空間集聚,所以,將城鎮化的空間依賴性考慮進去,建立空間計量模型,可以更客觀地衡量城鎮化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從而為城鎮化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提供建議。接下來,本文將針對長三角地區16個地級市的金融發展與城鎮化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為研究中國金融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之間的關系,選取金融發展和城鎮化相關變量,具體如下:
1.城鎮化率(U)。本文中以非農業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城鎮化率,其數值的高低表征城鎮化的進程;
2.金融發展(F)。由于金融發展表現為三個方面,即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結構、金融發展效率,但由于長三角地區涉及到兩省一市,反映地級市金融發展結構的數據資料難以獲取。所以,本文選取兩個變量共同描述金融發展情況:以儲蓄貸款的比率表示金融發展效率,以貸款與GDP的比重(FS)表示金融發展規模;
3.經濟增長(EG)。影響城鎮化進程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對一些主要變量進行控制增加模型的解釋力度。由于經濟增長是城鎮化發展的源動力,且經濟增長會通過多個方面影響到城鎮化的發展,因此,本文以人均實際GDP作為經濟增長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研究的樣本為16個長三角地區地級市的2003~2011年的年度面板數據,來源于2004~2012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上海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其中人均GDP已通過價格指數轉化為實際的人均GDP,金融發展效率指標RSL及金融發展規模指標RLG都已轉化為百分數。
(二)城鎮化水平的空間相關性檢驗
本文采用閾值距離(Threshold Distance)的空間權值矩來計算2003~2011年長三角16個地級市的城鎮化率U的空間自相關MoranI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2003~2011年間,16個地級市的城鎮化率存在著顯著的正向空間自相關性。在“非典”發生的2003年之后,16個地區空間自相關性大大減弱;從2007年開始到2011年,空間相關性又開始逐步增加,尤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空間自相關性出現了顯著增加的趨勢。所以,總的來看,除了“非典”之后的兩三年之外,其他年份的城鎮化率均表現出逐步上升的空間自相關性,也就是說各個地級市城鎮化的空間依賴性在不斷加強,在城鎮化的定量研究中必須充分考慮這種逐漸增強的空間相關性效應。因此,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對長三角16個地級市的城鎮化水平的金融發展推動因素進行研究要比傳統計量方法更為適宜。
(三)空間計量經濟模型估計
本節中,選取2003、2006、2008、2011年四個時間點對城鎮化水平的金融發展推動因素進行空間計量分析,采用的模型為普通回歸模型(OLS)、空間滯后模型(SLM)、空間誤差模型(SEM),所得結果見表2、表3。可以看出在這四個時間點上呈現出相同的規律:無論從“R-squared”還是“LogL”來看,三個模型中空間滯后模型擬合優度都相對較高;在四個年份的SLM中,FE、FS、EG在5%的顯著性水平都是顯著的,這說明金融發展的效率(FE)、金融發展的規模(FS)對城鎮化水平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以2003年為例,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金融發展的效率每提高1%,則城鎮水平平均提高約0.29%,金融發展的規模每提高1%,城鎮化水平平均提高約0.23%,其他年份的回歸系數均有類似的解釋,在此不一一贅述。從時間維度來看,解釋變量FE的回歸系數有逐步增加的趨勢,這說明金融發展的效率對于提高城鎮化水平的貢獻正逐年加大,而金融發展的規模對城鎮化水平的貢獻隨時間變化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但2011年貢獻明顯減弱。此外,在各個時間點上,金融發展的效率對城鎮化的貢獻都比金融發展的規模大,而且這種貢獻差異在逐步增大。這也反映了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金融發展效率相對于金融發展規模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才能更好促進城鎮化的進程。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對長三角地區的金融發展與城鎮進程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到的主要結論為:長三角地區的城鎮化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性和空間互動效應,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金融發展對城鎮化的進程具有推動作用,尤其是金融發展效率對城鎮化發展具有較大的貢獻?;诖耍岢鋈缦抡呓ㄗh:
一是加強區域聯動,形成協調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城鎮化的實質是經濟、社會和空間
結構的變遷過程,而長三角地區城鎮化發展不均衡,上海、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城鎮化率很高,但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等承載力有限;而湖州、嘉興等城市各方面優勢明顯,但城鎮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揚州、泰州、南通等城市屬于長三角地區相對落后的地區,城鎮化水平也較低。所以,長三角地區首先應打破按照行政區進行同質化發展的慣性模式,依托日趨完善的區域交通的優勢,結合各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社會基礎等,優化產業布局,協作發展優勢產業,以產業結構的升級實現城市空間結構重組,實現城市群內各城市的互補式、共贏式的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推動整個區域的城鎮化進程。其次是由單一的經濟一體化向社會、生態等要素的全面一體化發展,推動城市病比較明顯的大中城市進行功能分解轉移,突破資源環境、社會福利等瓶頸,形成人口、產業、社會、自然等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推動城市群健康持續發展,從而推動城鎮化可持續發展進程。
二是提高金融資本的使用效率,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效率。相對于以土地為核心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面對巨額資金需求,而土地作為一種稀缺的生產要素,以“土地使用權出讓”式城市經營獲取的豐厚收益無法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持續的資金保障,必須轉為“投融資體制改革”城市經營模式。從本文得到的結論來看,金融發展的規模和金融發展的效率對城鎮化的進程都具有推動作用,金融發展的效率對城鎮化發展的貢獻更大。要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其關鍵是實現金融資源配置效應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所以,應通過相關的政策扶持將金融資本優先配置給高新技術、公共服務、環保等領域,以提高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承載力,促進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針對長三角地區大量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應繼續加強金融業的對內開放,放寬民間金融進入的門檻,加快發展區域性民營商業銀行,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
參考文獻
[1]簡新華,黃錕.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2010,(3).
[2]王志強,孫剛.中國金融發展規模、結構、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3]姚耀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5,31(2).
[4]王子敏.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2).
[5]吳玉鳴.考慮空間效應的中國省域旅游產業彈性估計[J].旅游學刊,2010,25(8).
[6]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修訂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7]楊宏山.市政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馬艷梅(1979-),女,山東蓬萊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空間計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