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秀芳
所謂銀行員工“飛單”銷售行為指銀行員工私下推薦銷售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
一、銀行員工“飛單”銷售行為帶來的風險
銀行員工“飛單”銷售理財產品,雖然這種產品的銷售未經銀行的同意,是一種私下的銷售行為,但客戶是基于對銀行員工的私人信任關系及一定的銀行信譽因素,購買其推薦的理財產品。且客戶對銀行員工推薦其購買的理財產品基本不了解,他們關注的只有收益率,也據此作出是否購買的決定。產品到期,未發生兌付危機,沒有投資人的投訴舉報,“非單”問題難以顯現。但是,一旦第三方發生違約或虧損,產品存在到期兌付風險時,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于誰來承擔損失,他們顧不上投資風險是由“買者自負”的,即使是合法、合規代銷的理財產品,銀行作為中介機構也不提供代償。他們認定是銀行員工向他們推薦了理財產品,并在銀行工作場所簽訂了產品合同,銀行理所應當的就成為了客戶追索的目標,極易產生法律糾紛,為銀行帶來聲譽和資金風險。
二、銀行員工“飛單”銷售產生的原因
一是銀行員工掌握有豐富的客戶資源,有利于其將理財產品推薦給客戶。
二是在部分客戶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情況下,基于對銀行員工的私人信任關系,銀行員工也出于維系客戶關系的需要,推薦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以幫助客戶獲取更高收益。
三是相對于銷售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或代銷的理財產品的獎勵,“飛單”銷售理財產品的銷售傭金較高,因而誘發銀行員工鋌而走險,產生了短期逐利的行為。
三、銀行員工“飛單”銷售行為界定
(一)信息來源
客戶所購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信息是否來源于銀行員工。客戶購買理財產品,首先必須知道產品信息。客戶獲取產品信息的渠道是多樣化的,可以通過網上獲取,可以通過第三方機構的介紹,也可以通過銀行員工推薦知曉產品信息。要確認客戶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屬銀行員工的“飛單”行為,關鍵要看客戶所購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的信息是否為銀行員工直接推薦的,理財產品說明書、產品宣傳資料是否由銀行員工提供給客戶。
(二)合同簽訂
客戶簽訂的產品合同是否由銀行員工提供。客戶購買理財產品,需與理財產品發行機構簽訂產品合同。如屬“飛單”行為,銀行員工會持有產品發行機構提供給其的產品合同,在產品推薦成功、資金交易完成后,銀行員工會提交供產品合同給投資人,并在銀行工作場所內完成產品合同的簽訂,事后將產品合同郵寄到產品發行機構。
(三)傭金收取
銀行員工是否收受傭金。銀行員工發生“飛單”行為,其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獲取較高的銷售傭金。如一單500萬元的理財產品銷售成功,產品發行方給的費率為3%,則傭金就高達15萬元。如確認銀行員工已收受傭金,即可確認為“飛單”。
四、銀行員工“飛單”銷售行為日常關注重點及核實方法
為防范或及早發現銀行員工“飛單”銷售行為,營業網點在日常工作中要對個人客戶以匯款方式將大額資金匯至他行,且收款人名稱包含信托、基金、證券、有限合伙公司等購買理財產品的進行重點關注,對可疑交易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核實:
首先采用查看監控錄像的方法對業務經辦過程進行確認。通過錄像,可以清楚地看到銀行員工向客戶推薦、銷售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的過程,并可看到部分合同簽約的場景,是銀行“飛單”核查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認定“飛單”行為最有力的證據。
其次采用調閱會計憑證、個人存款明細賬的方法對資金往來情況進行分析。通過調閱憑證,分析會計憑證的填寫是由投資人還是由銀行員工填寫,并結合錄像,看憑證要素信息(如收款人、收款人賬號)的核對工作否由銀行員工完成,據此可判斷客戶所購理財產品的信息是否由銀行員工提供。并關注有無從產品發行機構或產品發行機構人員匯入經辦人個人賬戶的傭金,據此判斷該銀行員工“飛單”事實。
第三是找當事人進行訪談。在對基本情況有了初步了解的情況下,找當事人對業務辦理過程進一步核實,通過對談話內容的梳理,判斷是否產生“飛單”行為。
最后根據訪談提供的信息,確認是否還有遺漏的事項未進行核實。
五、防范銀行員工“飛單”銷售行為的建議
一是加大對發生“飛單”行為人員違規處罰,起到警示作用。
二是落實對大額支付的授權控制,要求授權人員認真審查向第三方理財機構大額轉賬、匯款交易,審查是否存在銀行員工參與推薦行為。對事后確認為“飛單”行為的,也要向授權人員進行問責。
三是建議加強對員工行為的排查和教育工作,切實提高營業網點員工的法律合規意識。
四是建議營業網點在醒目位置列示本行銷售的產品種類清單,以便于客戶購買時甄別、選擇,并提示客戶“在我行營業網點內,請您謝絕購買非我行銷售的產品”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