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英 林智圣
流動性風險作為結果性風險,是其他風險爆發的最終表現形式,一旦銀行流動性風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有可能損害商業銀行的清償能力,發生擠兌、資不抵債而導致銀行破產。本文在分析流動性風險的來源后,建立流動性風險計量指標體系,然后根據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13年數據對其進行流動性風險評級,評價其流動性風險。
一、流動性風險的來源
(一)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錯位
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簡化來講就是吸收存款,將流動性低的存款轉化為流動性高的負債,賺取中間利潤。而銀行為了能獲得高額利潤,通常會傾向于發放利率高的長期貸款,而存款期限大多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假設在一段時間內,銀行發放大量長期貸款造成資金空虛,而恰巧因為某些原因客戶需要大量提取現金,這就使銀行沒有足夠的現金滿足客戶的要求,不得不以其他形式(如變賣資產,高價購入負債等)來獲取資金以滿足客戶需求,銀行因此承擔了巨大的經營成本,同時如果不能及時地籌集資金,將會使銀行陷入信用危機,一旦客戶意識到風險的存在,提款的“羊群行為”將把銀行推向破產的邊緣。
(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動
中央銀行的主要貨幣工具有三個,他們是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這些工具都是通過控制市場內的貨幣供應量來控制流動性。
(三)市場利率的變化
市場利率是資金借貸成本的最直接反映,過高市場利率時會產生“金融脫媒”現象,即資金繞開銀行直接輸送到貸款人手中,銀行的利潤將受損,而目前我國民間借貸以迅猛的速度發展,這給銀行經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果市場利率相對較低,銀行大量發放貸款,一方面會造成資金流出過多,引起支付風險,一方面增加了壞賬呆賬的可能性,所以市場利率的變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是顯著的。
(四)金融市場發育程度
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決定了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變現資產和籌措資金的能力。由于我國的金融市場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加之國家操控的存在使金融業存在很多弊端,所以當銀行出現風險時,想在短時間內在金融市場上變現資產和籌集資金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政府的救助和擔保,所以在未來的金融改革中,對金融市場的改革應放在首要位置。
(五)其他因素
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使得某些因素可能在短期內不會引起流動性風險的爆發,但也絕不能忽視其存在,如外來資本的沖擊,國際匯率的變化,戰爭的爆發等等。
二、流動性風險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在我國衡量風險的傳統指標的基礎上,加入巴塞爾協議規定的新指標,同時通過國內外文獻研究和與銀行中層人士的探討,根據銀行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三性原則,初步從資產,負債,資產負債的關系,盈利性和安全性五個角度篩選出30個指標。分別為不良貸款率,最大單一客戶貸款比率,逾期貸款比例,單個貸款率,現金資產率,流動資產率,同業拆借凈值率,拆出資金率,撥備覆蓋率,交易性金融資產率,超額備付金率,貸款率,拆入資金率,存款變動與存款余額比率,存款結構率,定期存款額變動率,活期存款額變動率,核心存款與總資產的比例,貸款總額與核心存款比率,流動比率,存貸增長率,資本充足率,存貸比,流動負債依存率,易變資產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與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的比例,資產收益率,產權比率,資產利潤率,成本收入比。
由于指標數量較多,難免有重復,多余和無意義的指標,所以運用系統化聚類分析剔除相關性強的指標,從上述的30個指標中篩選出10個代表性強的流動性風險指標,以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14家商業銀行2013年的年報數據為樣本,再運用SPSS軟件對所選原始數據進行R型聚類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初選的指標在R型聚類分析后分為10大類,根據相關系數原理,系數越大代表性就越強,在每一大類里選出相關系數最大的指標,刪除其他指標后最終得出10個指標:貸款總額與核心存款的比率,流動比率,存款結構率,存貸比,撥備覆蓋率,流動負債依存率,易變資產率,存貸增長率,活期存款變動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與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的比例。
通過變異系數法對新指標體系賦予權重,求出變異系數及權重,再通過對流動性風險影響程度大小排序,得出最終結果如下表1。
三、流動性風險綜合計量
通過上述計算得出的新指標體系,對指標體系賦予權重,重新排序后發現,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與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的比例,存貸增長率,活期存款變動率等指標對流動性風險的影響程度較大。依據該指標體系對14家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進行計量,根據變異系數法得到各個代表性指標,將各指標數值與其對應權重相乘,可得到14家上市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結果,具體評價值見表2的第2列,將評價值進行排序,具體見表2的第3列。
四、結論
通過系統聚類以及變異系數法對我國14家上市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因子的確定,得出的結果與2013年我國商業銀行的現實經濟狀況基本吻合。14家上市銀行流動性風險計量結果排序依次為: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民生銀行。
最后,通過綜合計量值和各個銀行間的對比可以得出哪家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相對較高,對銀行經營監管起到警示作用,通過細分的五大類指標體系可以幫助銀行發現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來源,從而針對源頭制定解決方案,使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nsultative Document,International of 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measurement,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2009,(12).
[2]梅向東,裘駱紅.全面構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解讀[J].中國金融,2010,(01).
[3]郭韻.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狀況的分析及建議[J].中國商界,2009.
[4]李傳峰.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J].金融發展研究,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