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資產證券化是金融發展的一種嶄新趨勢,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傳統的以銀行為中心的融資借貸活動從此發生了巨大轉變。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產生的多種多樣的金融產品(例如CMO、CDO等)通過風險剝離與創造并且發行以其資產為根據的金融工具或者權利憑證進行了風險與收益的重新匹配,并且為發起人(一般為原始債權人)獲得了融資機會和剝離風險的機會,提高了資本杠桿率,這些優勢不但為“影子銀行”提供了誕生、成長的有效工具,更為其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市場土壤。
【關鍵詞】銀行 資產證券化 金融
一、關于資產證券化
2014年11月4日,南昌銀行成功發行15.945億元規模的“洪元2014年第一期信貸資產證券化信托資產支持證券”,成為江西首家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資產證券化在群過不斷深入發展,在與銀行業的創新進步中“并肩”。
二、關于影子銀行的界定
“影子銀行”&普通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融資,監管水平不同(麥卡利、美聯儲紐約分行、金融穩定理事會)
(一)根據麥卡利提出的“影子銀行”概念,平行于商業銀行,具有類似商業銀行貸款功能,卻不納入銀監體系的機構,都納入影子銀行。它與普通商業銀行的區別在于國家對于其實際監管水平不同,“影子銀行”基本上處于國家機構的監管之外。
(二)美聯儲紐約分行對于“影子銀行”的定義著重突出了“資產證券化”的這種作為傳統銀行信用、期限流動性功能轉換的重要媒介手段。
(三)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對全球影子銀行系統的評估報告中對影子銀行的定義是,由(部分或完全)在正規銀行體系之外的實體及業務活動所構成的信用中介。
(四)FSB對于“影子銀行”的定義相對廣泛,信用中介意義包含除了銀行,以及場內進行的權益融資之外,幾乎所有金融以及非金融機構,機構具有信用終結的特性的,幾乎全被納入影子銀行系統。
三、“影子銀行”的廣義和狹義概念
在廣義范疇中的“影子銀行”指的是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業務之外所形成的全社會融資行為。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例如銷售相應的信托產品,接受監管的金融機構,但不屬于商業銀行;第二類是商業銀行的理財類產品,銀行只作為金融中介,直接金融轉換為間接金融間接金融;還有一類是部分非正規金融包括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等不接受監管的類金融組織,他們通過自有資金向客戶發放融資,同時通過擔保、中間業務等與正規金融組織發生關系。
在狹義上的“影子銀行”是指圍繞資產證券化,實現信貸資產可交易化,在流動性、期限轉換方面發揮作用的金融中介及其信用業務。主要包括:證券化機構,證券經紀公司和結構化投資機構(SIV),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等機構,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等。既包括我們名稱定義上列入的也包括方法和功能上列入的。
四、較為典型的美國式“影子銀行”&“資產證券化”
(一)采取的是典型的美國式“影子銀行”——狹義范疇
典型的美國式“影子銀行”是在由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真正地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要點,這是因為由住房次級貸款引起的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危機中,住房按揭貸款的證券化是美國“影子銀行”的核心所在。典型的美國式“影子銀行”無法脫離“資產證券化”而存在,而且其涉及到的金融機構或者非金融機構部門主要集中于狹義影子銀行的四部分,因此,我個人認為在關于影子銀行的定義中美聯儲紐約分行關于它的定義更為精準,更加偏重于狹義范疇的“影子銀行”。
(二)美國式“影子銀行”與“資產證券化”的關系
首先,從歷史產生來源看,“影子銀行”作為一種體系,它是在“資產證券化”趨勢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美國“影子銀行”產生于上世紀60~70年代,當時歐美國家出現了存款機構的資金流失、信用收縮、贏利下降、銀行倒閉等所謂的脫媒型信用危機。
隨著美國金融管制放松,以“資產證券化”為基礎的一系列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影子銀行”體系也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1999年至2007年間,美國傳統金融產品總值年均增長為5.9%,至2007年底,約為70萬億美元。而衍生產品名義合約額超過了165萬億美元,其年均增長為21.7%。歷史數據表明了衍生金融產品遠遠在超過傳統金融產品。
此外,從二者之間的共同點聯系上來看,由于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在于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提前變現,解決流動性風險。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發起人和管理人就會運用憑借未來資金現金流將風險收益在此分配,通過高利率與高杠桿豐富資產池、搞活整個市場,并且由特別目的機構借購買資產將風險與發起人進行隔離。但是,由于初始資產本身具有可變性收到流動性變化的影響極大,加之中間的步驟眾多、可變性大,資產證券化也因此具有了較高的風險性特點。
這種資產證券化所帶有的高收益、高風險特點,資產打包經過評級再出售的特點為“影子銀行”系統所傳導。典型的美國式“影子銀行”具有衍生復雜、場外交易、高杠桿、批發化的特點。
引發次貸的信用衍生產品,具有復雜的產品結構和風險定價,其中的金融含義和數學含義及其深奧,不是為普通學家所能看懂的。其次,SPV場外交易,可以說具有強大的一級市場,流動的二級市場卻很薄弱!當然,“影子銀行”系統的高杠桿率,也顯現了批發化的特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在根本上說是金融機構采用杠桿交易的結果,像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等杠桿都是比較高的。當時“影子銀行”內,資產的主要買家,是保險公司、養老金和年金機構,以及一些共同基金。
最后,在風險方面來看,“資產證券化”與“影子銀行”關于風險方面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影子銀行”的許多風險都是來自于“資產證券化”過程。就此來看,影子銀行的風險主要有三種:
(1)流動性風險。流動性先放松后收緊的情況為影子銀行創造了發展的契機,當流動性突然收緊時,正規金融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就會向那些所謂的“理財產品”包括高利貸等方式來融資。
(2)監管風險或者法律風險。在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金融領域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但對于“影子銀行”,全國沒有完備的全國監管系統,像民營網絡金融等領域缺乏監管,我們不能說鉆法律的空子,但是面臨著法律風險。
(3)信任風險。之所以成為影子銀行,就是它所承做的業務違約概率大于商業銀行,高回報面臨著成正比的高風險,更多的非正規金融承擔“影子業務”使其面臨。
流動性風險是“影子銀行”最為主要的風險,這種流動性風險實際上主要來源于資產證券化過程。所謂“影子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簡單地說,“影子銀行”流動性高時發展迅速,當流動性低時縮緊,隨之就會產生資金來源斷鏈,貸款無法收回,所以它的流動性是波動起伏的。根據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決定利率理論,流動性較高時利率往往較低,此時資產證券化所面臨的主要風險“提前償付風險”將為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原始債務人選擇提前償付,資產證券化過程產生資金流困難。流動性差時利率極高,原始債務人直接無法償還,拖欠率居高不下因此導致次級債務危機。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
另外,“影子銀行”系統的存在顯然對資產證券化帶來的風險進行了進一步的放大。典型的美國“影子銀行”系統對高杠桿的傾向以及業務批發化、場外交易等特點使其主要業務建立在衍生品、證券化及再證券化工具(例如房地產抵押證券化)等方面,被多種多樣的金融機構運用就會形成復雜的放大風險的網絡。
與“實體商業銀行”對比,“更為復雜的影子銀行業務鏈”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貸款的發起。更多的“影子銀行”機構參與其中。
2.貸款的倉儲。這是目前證券化掛鉤的準備階段。
3.資產支持證券的(ABS)發行。此環節是將資產證券化與影子銀行緊密聯系的,由房利美等類似政府支持企業及經紀交易商發起的特殊目的載體(SPV)完成ABS的構建與發行。
4.資產支持證券的倉儲。影子銀行等機構通過回購、ABCP發行等獲得資金,也就是他們膨脹的機會。
5.ABS債務擔保憑證(CDO)的發行。“影子銀行”機構將資產證券化進行“精美”升級打包,經紀交易商將ABS群組結構化,生成可發行的CDO。
6.ABS的中介業務。ABS的中介活動非常復雜,設計資產證券化的復雜衍生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將參與其中,金融公司,SIV,證券套利管道以及信用對沖基金等機構通過回購,ABCP、等多種渠道融資。
7.批發性融資。被升級打包的證券化資產批量的融資行為在資本市場發揮極大的作用。
總體而言,影子銀行與資產證券化的關系極其復雜,但是并不是不可尋規矩的,影子銀行與資產證券化是未來金融領域的發展方向,也是亟待規范的一個市場!某些例子中,“影子銀行”會將資產進行“二次證券化”以期達到更多的利潤所得。根據目前案例,無論從貸款的期限和步驟,還是證券化的程度以及“影子銀行”的復雜衍生,都將是資本市場新的風險挑戰和潛力空間!因此,在“影子銀行”為提高信用評級或者提高杠桿率而進行“二次證券化”的同時,也將“資產證券化”的原本風險著實放大。
參考文獻
[1]廉薇.《“影子銀行”的界定與風險評估》.
[2]劉俊山.《美國的影子銀行系統》.
作者簡介:王碩(1992-),男,滿族,遼寧錦州人,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金融學。第二作者:張柴(1992-),女,漢族,遼寧海城人,東北財經大學管理學學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