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后的結果所作的具體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單純依靠課程標準指導教學已經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研制學業標準,是對現有課程標準的有益補充。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于2011年啟動了“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研究與實踐”課題,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作為子課題參與研究,歷經4年時間,取得了初步成果。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社會(3~6年級)》一書將學業評價標準與課程標準結合,共同指導教學,建構了一個新的評價體系,有效地契合了課程改革提出的“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的理念。
本指導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課程標準解析、學業標準、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教學案例。課程標準解析部分主要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變化等內容;學業標準部分主要從年段目標和各領域目標兩個維度進行描述;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部分主要涉及跨學科通識性問題、學科內通識性問題和學科內實踐性問題三個方面;教學案例部分呈現的是常態教學中的一些優秀案例。這四個部分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之間緊密聯系。下面重點以本書第二部分“學業標準”為例,談談在此標準研制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一、研制過程中的思考
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本質上屬于內容標準,對學生“學什么”“學多少”講得比較清楚,但對學生“應該學到什么程度”要求不夠明確、清晰,難以量化。學業標準的研制就是要從重視內容的學習轉向重視學生學業水平的達成,希望在內容上有更細致、明確的標準,說明學生應該掌握和達到的程度。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社會(3~6年級)》一書的“學業標準”部分由年段目標和學業標準兩部分構成,力求做到宏觀調控與微觀把握相結合。
(一)年段目標
1. 年段目標分解
年段目標,主要是依據課程標準分解年段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主要在小學3~6年級開設,涉及中、高兩個年段。通過年段目標分解,對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在中、高年段應該達到的標準予以說明,使得中、高年段的目標更為明確,進而使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中、高年段的不同標準。
2. 考慮區域特點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實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同一個標準有可能呈現在不同的年段。因此,我們在研制的過程中,主要參考了人教版教材的內容,力求凸顯對海淀教師的指導作用。例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理解做人要誠實守信,學習做有誠信的人”需要在中、高年級完成,人教版教材對學生進行誠信問題的教育重點放在了五年級,因此,在年段目標的劃分過程中,我們把這一條的相關要求放在了高年段。
(二)學業標準
1. 參考課程標準進行維度劃分
本標準主要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的六大領域: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為依據,參考教學內容,劃分出“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能力與方法”“知識”四個維度。通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明確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等,由此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四個維度在描述過程中的內涵解釋具體如下:
2. 凸顯“行為”維度,突出課程特性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主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與方法”和“知識”三個維度引導和幫助學生達成課程目標。學業標準在研制的過程中,基于課程的特性增加了“行為”這一維度。長期以來,德育課程的教學存在著知行脫節的現象,雖然經過課程改革,這種現象有了好轉,但依然是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增加行為層面的評價,對學生的要求落到了實處,同時,可以更好地引導教師向著知行統一的方向轉換自己的教學,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3. 關注行為動詞的使用
(1)行為動詞使用準確
在描述的過程當中,我們關注到了行為動詞的使用,并力求準確。所謂行為動詞準確,指的是行為動詞要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行為動詞所指向的行為主體一定是學生,避免行為主體的混淆,才能更好地選擇恰當的行為動詞。其次,行為動詞使用的準確性決定了教學的可操作性,因此,行為動詞的準確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四個維度的行為動詞具體如下:
(2)行為動詞細化分層
針對每個維度的行為動詞,也可以進行更為細致的層級劃分,隱含在評價標準的描述過程中,每個不同的層次對應不同的行為動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的水平,分別是經歷、反應和領悟;“能力”維度可以從感知、理解和實踐(應用)三個層面考慮;“知識”維度則可以分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個層面。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的,現以標準中此維度的評價標準加以說明,該維度的行為動詞細化分層如下:
以《家庭小賬本》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評價標準描述如下:
① 能體恤父母的辛苦工作,感謝父母對家庭生活的貢獻;
② 愿意做個“小當家”,為父母分憂;
③ 養成合理消費、節約用錢的良好習慣。
三條標準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行為動詞,即“體恤”“愿意”和“養成”,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三個不同層次。值得注意的是,在標準描述的過程中,不是每個維度標準的描述都同時涵蓋三個層次,有可能只經歷一個過程,也有可能經歷兩個過程,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來確定。
4. 關注描述內容的具體性
評價標準在達成的過程中,內容越具體,可操作性越強。具體到課程標準的每一個板塊,在標準的研制過程中,我們既要依據課程標準,又要對課程標準進行細化與拓展。與課程標準相比,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課程標準的內容領域的條目進行了整合,明確學習主題,便于更好地理解內容。
(2)對每一個內容標準進行了細化,在細化的過程中,重點結合人教版教材的內容,同時參考一些其他教材的內容,針對課程內容給出相應的教學內容。例如,針對“我的家庭生活”這一板塊,我們將課程標準細化為以下幾部分內容:感恩父母長輩、料理自己生活、承擔責任、鄰里和睦、家庭消費和家庭溝通,每一部分再匹配相應的教學內容。以“感恩父母長輩”這部分內容為例,具體的學業標準如下:
5. 關注教學的螺旋上升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每一個生活領域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在不同年段層次不同,螺旋上升。標準研制過程中,同一個內容中、高年段學業標準的對比,可以更好地體現年段之間的螺旋上升。
“認識地圖”這個內容,在中、高年段都有所涉及,在以往的教學中,“超前教學”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以知識這個維度為例,中年段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政區圖,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地圖,很多教師會把地圖三要素的相關內容“灌輸”給學生,但實際上,這樣的內容是需要在高年段完成的。學業標準的制定,可以有效地糾正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誤區。以“認識地圖”這部分內容為例,具體的學業標準如下:
二、給教師的幾點建議
1. 學業標準與課程標準相結合
雖然學業標準是對課程標準的細化和分解,對于學生評價和教師教學針對性更強,但是,學業標準并不能替代課程標準。因為課程標準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它具有法定的性質,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的直接依據。教師需要恰到好處地把握學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兩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兩者之間的無縫對接,最大效率地發揮學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對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
2. 學業標準與教學相結合
通過研究,我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課程標準、課堂教學、學業標準等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課程標準、學業標準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加強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落實,同時,也促進了教、學、評的一體化。由此可見,學業標準的開發能夠更好地促進課程標準在教學實踐中的理解與應用,在課程標準與教學實踐中架起一座橋梁,實現理念與行為的對接,讓標準融于教學活動之中,為教學提供支持。
3. 根據教學實際靈活使用
本標準在研制的過程中,雖然充分考慮了海淀區選用的教材版本、學生特征等共性問題,但針對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以及教師對教材不同的理解,難免存在疏忽之處。因此,需要教師在遵循課程標準和學業評價標準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教學實際靈活使用本標準。
當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深感標準本身的科學性、可行性等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此外,標準的細化是否會束縛教師的手腳,阻礙教師主動性、創造性教學的發揮等,都是我們在進一步實驗中所要關注的問題。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