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業華
摘要:根據江蘇省粳稻發展的現狀,分析了湖北省粳稻發展的潛力及優勢,并提出了湖北省粳稻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粳稻;發展;現狀;建議;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6.11 ? ? ? ?文獻標識碼:C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2-2733-03
Potential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YIN Ye-hua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Sunshine Project Office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tatus of Japonica rice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otentials and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Japonica rice;development;status;recommendation;Hubei province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質和口感均優于秈稻的粳稻越來越受到青睞。近年來,我國粳稻生產發展較快,其種植面積占水稻總面積的比例從1981年的11%增長到目前的30%以上,種植區域已從傳統的東北地區向華東、華中、華南地區延伸。華東地區的江蘇、安徽等省已成為南方地區粳稻種植強省,江蘇省粳稻面積已占全省水稻面積的90%、全國粳稻面積的20%。安徽省近年來粳稻種植面積達到33萬hm2;江西省也在進一步調整水稻產業結構,明確提出了江西省發展粳稻生產的規劃;湖南、四川、重慶等省(市)也爭相在做發展粳稻的前期工作,為可能到來的機遇打基礎。湖北省屬于南北過渡區,是南方稻區少有的幾個粳稻種植適宜區之一,發展粳稻生產優勢明顯。因此,在總結江蘇省粳稻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了湖北省粳稻發展的潛力及優勢,并提出了湖北省粳稻發展的建議及措施。
1 ?江蘇粳稻發展的現狀
江蘇省是我國南方水稻產區推行“秈改粳”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省份。該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推行“秈改粳”以來,全省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00萬hm2,粳稻種植面積達180萬hm2,占90%。推廣優質粳稻是江蘇省粳稻發展的一項重要抓手,主栽稻米品種的品質均達到國標優質米三級以上。粳稻種植經濟效益也很明顯,常年粳稻市場均價比秈稻高出15%,種植粳稻比種植秈稻增收超過2 250元/hm2。目前,江蘇粳稻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均占全國粳稻總面積和總產量的20%和30%,單產也居全國首位[1]。在粳稻消費方面,江蘇省消費粳米(折原糧,下同)1 450萬t,向周邊省份銷售200萬t,出口國外50萬t。
1.1 ?發揮優勢,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
江蘇省位于長三角地區,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區,水稻生育期間平均每天日照時數12.8~13.8 h,平均氣溫21.5~23.5 ℃,≥10 ℃積溫為3 770~4 780 ℃,而水稻中晚季栽培所需積溫為3 100~4 000 ℃,降水豐沛,自然光照、溫度、水資源條件非常適合粳稻正常發育,引種成功率高。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已育成這一氣候條件下中熟中粳、遲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等一季稻生長發育的新品種,有利于不同熟制類型和茬口粳稻優良品質的形成。
1.2 ?選育良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里下河農業科學研究所、武進水稻研究所、鎮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淮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徐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及許多水稻原種場等育種單位都能夠源源不斷地選育出有較大影響的新品種。近年來,江蘇省先后育成和推廣了武育粳、武運粳、寧粳、揚粳、南粳、淮稻、鎮稻、徐稻等系列品種,特別是武運粳23、24等高產粳稻品種的育成,為發展超級粳稻提供了品種保證。同時,全省各地采用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機插的標準化生產模式,保證了種子質量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1.3 ?應用良法,研究推廣配套栽培技術
江蘇省粳稻栽培技術歷經“三黃三黑” (是指運用肥水管理措施實現水稻生長過程中葉色三次濃(黑)、淡(黃)交替變化,從而實現稈壯、穗大、粒飽,并獲得高產)模式栽培、葉齡模式栽培、群體質量栽培、精確定量栽培等幾個階段,基本形成了配套完善、系統科學的粳稻栽培技術體系。1994年,粳稻單產首次跨越7 500 kg/hm2后穩步提高,即使在水稻生育期間發生洪澇、異常高低溫、病蟲害、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年份(2003年、2005年)粳稻也未減產。目前,在大力發展優質稻,提高種植效益、推行無公害生產的新形勢下,江蘇省已初步研究集成了精確定量栽培、無公害栽培、機插秧等主體技術,配套了直播、拋秧、盤育擺栽、稻鴨共育等輔助技術,促進了粳稻生產由產量型向產量、品質、安全、生態兼顧型轉變,為粳稻生產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1.4 ?政策扶持,助推“秈改粳”穩步發展
江蘇省“秈改粳”工作起步早、起點高、效果好,主要得益于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2]。省、市、縣甚至鄉鎮都拿出配套資金對粳稻科研項目(除國家項目資金支持外)進行支持。除國家發放的糧食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外,各地還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如江蘇省財政每年對育秧面積超過1.33 hm2的機插秧合作社補貼資金6萬元;鎮江市所屬的丹陽市,也對育秧面積超過1.33 hm2的機插秧合作社補助15 000元/hm2。此外,丹陽市為推廣秸稈全量還田,給與補貼150元/hm2;還為丹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按每人每年2萬元的標準安排專項工作經費從事技術示范和推廣工作。政府鼓勵粳稻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協助稻米加工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證書,并在稅收、土地、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協調。
1.5 ?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粳米產業化
自“十五”規劃以來,江蘇省稻米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培育壯大了一批粳米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高郵雙兔、淮安神龍、六合遠望富硒等知名企業,通過生產線改造和加工技術改造,稻米加工能力和檔次進一步提高,并以粳米為主體,打造了雙兔、淮上株、凌橋等一批知名稻米品牌,在淮安市舉辦的連續三屆中國稻米博覽會上,江蘇省稻米屢拔頭籌[3]。另外,興化糧食交易市場、阜寧古河糧油市場、無錫糧油批發市場等已成為江蘇省區域化、規模化的粳米交易基地,推動了稻米產業由服務加工型向產業流通型轉化,對促進優質粳稻生產發展,提高粳稻的種植效益都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2 ?湖北省粳稻發展的潛力和優勢
2.1 ?粳稻發展基礎良好
湖北省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而水稻占湖北省糧食生產的比重一直處于第一位。2012年,湖北省現代糧棉油發展專項水稻“秈改粳”工程正式啟動,湖北省財政每年拿出1 400萬元支持粳稻產業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粳稻的發展。2013年,全省粳稻發展勢頭迅猛,種植面積較2012年擴大了1.6萬hm2,一季中粳平均每公頃產較2012年提高375 kg以上,中粳區試工作也已啟動。通過產銷對接,項目區種植粳稻農戶總增收0.54億元,企業參與粳稻生產、良種繁育和大米加工總增收0.96億元。
2.2 ?發展粳稻潛力巨大
2.2.1 ?產量潛力 ?通過近幾年外省品種的引進和試種,單產達到11 250 kg/hm2的粳稻品種區域較多,超過了一些雜交秈稻品種。同時,隨著粳稻育種水平的提高和高產栽培技術的完善,逐漸改變了粳稻產量較低的傳統觀念,發展潛力很大。
2.2.2 ?市場優勢 ?近年來受粳稻產量偏緊的影響,國家對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定價比秈稻高出15%~20%。2012年和2013年,粳稻最低收購價每50 kg高出中晚秈稻15元,2014年兩者差價則達到17元/(50 kg)。即使在產量不增的情況下, 粳稻可直接為農民增加收入2 250~2 550元/hm2。同時,湖北省距離上海、浙江等長三角地區較近,且可通過船運,大大降低營運成本,使得湖北省粳稻的市場優勢更為明顯[4]。
2.2.3 ?技術需求 ?粳稻的感光特性能有效解決鄂中及鄂北地區中秈稻播期早、秧齡長及不利于機械插秧問題,且粳稻抗倒伏能力較秈稻好,不易落粒,從而降低機收損失,更適合于機收。通過調整粳稻的播期,錯開高溫抽穗,能有效降低高溫熱害。同時,粳稻耐低溫的能力更強,可減小寒露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5]。粳稻收獲期可推遲到10月中、下旬,可有效利用小麥播種前近1個月的光溫資源,提高水稻產量。
3 ?湖北粳稻發展的措施及建議
3.1 ?加快粳稻品種的選育和審定
目前,湖北省缺少適宜推廣的中粳品種和粳稻品種。要大面積發展粳稻,首先需要進行品種審定。同時,育種單位也需加快粳稻品種的選育,選育符合市場需求和生產發展需要的粳稻新品種,使優質種源在湖北省大面積推廣應用。
3.2 ?加強粳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要加強粳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特別是加強稻-麥周年機械化高產技術的集成與示范,切實解決湖北省稻麥兩熟地區季節矛盾和減輕勞動強度。
3.3 ?突出規模化生產和優化布局
湖北省粳稻生產顯現出區域優勢更集中、重點更突出、工作力度更大等特點,但受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和規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響,生產與收購、加工與銷售等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延緩發展。應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發展,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與經營。同時,進一步優化湖北省粳稻布局,重點發展優質中粳,適當兼顧晚粳。
3.4 ?實行產銷對接合作
一是做好“牽線搭橋”工作。加強與華東地區市場的對接,爭取上海市的支持,吸引上海企業到湖北省建基地和開展訂單,拓展湖北省粳稻外銷渠道,通過市場帶動湖北省粳稻的發展。二是加大對本省大米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吸引企業參與粳稻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生產環節,解決農民的種植粳稻的后顧之憂,確保農民能有訂單、銷得出去。三是建議將粳稻納入儲備糧收購。
3.5 ?各級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粳稻發展
湖北省政府已列支專項資金支持粳稻發展,各市(州)、區(縣)政府應從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匹配和傾斜,以推進湖北省粳稻產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溫福,潘文博,徐正進.我國粳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6):801-805.
[2] 張培江,吳 ?爽,孔令娟,等.安徽省粳稻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 中國稻米,2006,12(6):52-54.
[3] 王一凡,隋國民,王友芬,等.粳稻持續快速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北方水稻,2009,38(6):8-10.
[4] 張似松,湯顥軍,柴婷婷,等. 加快粳稻發展,進一步做強湖北省水稻產業[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450-453.
[5] 曹湊貴,蔡明歷,張似松.湖北省水稻生產現狀及技術對策[J]. 湖北農業科學,2004(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