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紅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多年來一直鼓勵學生每天識記一首古詩詞,這些詩詞既包含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篇目,也有學生自選的詩詞。如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我就讓學生再尋找李白的其他詩歌,很快學生背會了《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贈汪倫》《山中與幽人對酌》《將進酒》等。像這樣一日一首的長期積累,好多中學生才學習的經典名篇,都成了學生的吟誦之作。當他們吟唱這些詩詞佳句時,洋溢于神情之間的是“我尋找,我快樂;我背誦,我成功!”的自豪感。
誦讀成詠,體會音韻形式之美
詩是凝固的音樂,原本就可以歌唱,因此古典詩詞聲調和諧、音節流暢,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疊字運用,講究唇齒音的交錯,平仄相對、錯落有致,形成一種回環往復、余音裊裊的音樂美,讓人回味無窮。古典詩詞的音韻之美還體現在節奏的停頓、韻律的悠揚等方面,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唱起來和諧悅耳。
古典詩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各種體式。從外部形式上看,詩詞的發展趨勢是由短到長,每行增加相同的字數,由四言發展到五言、七言,形成整齊劃一的句式。尤其是律詩的對仗要求,都體現了它的整齊的形式美感。如五言絕句二十個字,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詞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個字的居多,古體詩和排律比較長,但上百句的也很少。因此在詩詞的結構形式上,其分行排列的整齊劃一,階梯式詩歌的錯落有致,長篇敘事詩的鋪排華麗,詩歌的回環美等都會產生迷人的魅力。
字斟句酌,體會語言形象之美
古典詩詞的語言形象之美,表現在對物象的描寫已達到巧奪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簡單一兩個詞,就可以描繪出非同尋常的景象。如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作者以“別”“驚”二字,將兩種不相干的事物聯系起來并融為一體,注入了無窮的情趣。同時對色彩的描寫,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句,作者用“黃、翠、白、青”四種色調編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圖景。
古典詩詞的語言形象之美,還表現在語言的字字珠璣、內蘊豐富。如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就是古人煉字的明證。再如張先《天仙子》寫夜景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王國維稱贊道:“這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其妙處在于詞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間的現象,把春意和花寫得像有知覺似的,意在突顯一種事物的精神狀態,詩人的情緒也深嵌其中。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精彩傳神之處,指導學生賞析,使學生頓覺“全詩生輝”“境界全出”。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句,表現出曲折多變的景色,既寫出疑無路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又蘊涵著豐富的生活哲理。這些綺麗的詩句都須字斟句酌,才能進一步感悟語言形象之美。
遷想妙得,體會意象意境之美
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如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樹、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再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用平淡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平凡樸實的農村生活,將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思有機交融,創造出一種平淡自然、深邃、完整的意境。這些古詩詞中的“意境美”很抽象,因此如何啟發學生感悟呢?在教學中我通過遷想妙得再現意象意境之美。
首先,找準遷想妙得的觀察點。位置不同,視野、視線角度就會有所區別,所見景物的特點,也會有所不同。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在教學中,我將此作為啟發學生遷想妙得的觀察點,通過說話、想象等方式教會學生感悟詩人描繪的意象意境之美。
其次,要對凝練的詞語作重點分析。古詩詞中凝練的詞語,是作者語言運用的精華,是對景物最生動地描寫和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對這些凝練詞語的鑒賞,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作者王安石曾多易詩稿,用“到”“過”“入”“滿”等字,均覺平淡而棄,最后經冥思苦想終得一個“綠”字,成為全詩的點睛之筆。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先說說這些詞語所表現的內容,再討論它們的運用有什么特點。學生理解了這些詞語,欣賞它們所展現的畫面也就顯而易見了。
再次,學習古詩詞,欣賞它們的意境美,要抓好對提挈全文的詞、語、句的理解,因為這些是全篇意境美最好的濃縮。
最后,圖文并茂,反復吟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從來都是詩詞塑造的意境之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在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環境中去形象地領略文中的意象意境之美。
品味感悟,體會思想情感之美
古典詩詞之所以長期深入人心,就在于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發揮了“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盡管古典詩詞抒發的是古人的情志,但仍與當今人們的思想感情有著相通或相似之處。例如,對家國情懷的關注,對喜怒哀樂的訴求等。因而,通過品味感悟,這些作品具有了常新的、永恒的生命。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作者以“絲”諧音“思”來比喻思念,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寥寥幾句表現出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成為亡國奴、階下囚,閱歷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后,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繾綣難忘,也讓我們反復回味。
含英咀華,體會哲理意蘊之美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精華,許多詩篇不僅體現出詩人的摯愛、依戀與深思,也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人生哲理,細細品味,定能對人生有所啟發。如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髡邔W習喻為池塘,說明了為學之道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將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的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用具體形象加以描繪,寓理于情景之中。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當學生學習背誦的古典詩詞達到一定的數量后,他們已經能夠逐漸感悟到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對學習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誦讀成詠,體會音韻形式之美,到字斟句酌,體會語言形象之美,從遷想妙得,體會意象意境之美,到品味感悟,體會思想情感之美,最終,學生會在古典詩詞的學習上含英咀華,體會哲理意蘊之美。學生一旦克服學習古典詩詞的畏難情緒,就會變得樂于識記古典詩詞,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探索。這時,教師就可以把主題性積累與自主性積累集合起來,讓學生在更多的空間中瀏覽、搜尋、識記古典詩詞,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仙林分校)
(責任編輯:史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