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21)
我國專業市場興衰規律和啟示
周京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21)
從我國專業市場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看,專業市場建設和發展已經超越交易平臺、交易組織和規則構建,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建設、工業化與城市化模式注入了全新的內容。目前,隨著我國步入工業化中后期,有些專業市場功能和地位趨向衰退,但也有很多專業市場仍然保持快速擴張態勢,并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為更好地應對無形市場、國際貿易等方面挑戰,推動我國專業市場轉型升級,必須清楚認識我國專業市場興衰規律,探索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專業市場發展道路。首先,內生報酬遞增機制與持續制度優勢將延長傳統市場生命周期,制度創新使我國專業市場有可能成功跨越“專業市場消亡”的歷史宿命;其次,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機制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深化分工、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推動專業市場內涵和外延持續擴張;其三,完善的市場治理機制和相應的公共政策是解決“檸檬市場”“公地悲劇”等問題的關鍵,專業市場治理應重視政府參與和市場自律體系構建以及市場品牌、質量維護和提升機制構建;其四,專業市場需要探索與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流通方式、現代商業業態融合的發展路徑,促進專業市場向現代商貿轉型。
專業市場;興衰;規律;啟示
專業市場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誘致性制度創新,開啟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先河,是中國農民商人在市場化進程中首創的交易組織創新,是一個符合農村工業化和家庭工業與中小企業需要的共享式、低成本交易平臺和通道。從我國專業市場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看,專業市場建設和發展已經超越交易平臺、交易組織和規則構建,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建設、工業化與城市化模式注入了全新的內容。目前,我國已經步入工業化中后期,有些專業市場功能和地位趨向衰退,但也有很多專業市場仍然保持快速擴張態勢,并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國包括義烏小商品市場在內的很多專業市場,有可能跨越“專業市場消亡”的歷史陷阱,演化出不同于西方國家專業市場的生命周期線。本文在歸納專業市場興衰規律基礎上,探討我國專業市場如何創新,建立專業市場內部規模遞增機制,突破交易費用與專業分工難以兩全的困境,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專業市場發展道路,以及新形勢下應對無形市場、國際貿易等方面挑戰的重要經驗和啟示。
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市場是一種以現貨批發為主,集中交易某一類型商品或若干具有較強互補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場所,是一種大規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場制度安排。[1]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定,改變了我國農村長期普遍存在的低效率狀態,釋放出了巨大的生產力,并由此改變了我國由城市部門和國有經濟主導的工業化模式和路徑。農村工業的崛起、交易需求的激增和商品流通管理的放松,催生了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市場的興起,促使我國專業市場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得以持續擴張和迅速發展。從需求方面看,隨著農村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數量眾多的地方性產業集群具有強烈的交易需求,專業市場作為一種共享式的銷售網絡,具有明顯的體制落差優勢,發揮著交易費用較低的“市場特區”的作用;從供給方面看,地方政府開明的決策與地方工商業者自發集體行動的積極推動,為專業市場發展消除了制度障礙,使各地專業市場發展進程大大加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專業市場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產生、發展到成熟,經歷了由市場數量激增的數量積累階段向市場個體規模擴大與組織結構優化的質量提升階段的轉變。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專業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我國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規律。參見圖1、圖2。①
1.初始階段(1978—1984年):專業市場產生和形成

圖1 我國商品市場數量(1978—2001年)

圖2 我國商品市場成交額(1978—2001年)
我國專業市場是伴隨著農副產品統派購制度的改革、工業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交易的逐步開放以及鄉鎮企業、家庭工業的崛起,在傳統集貿市場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78年之后,我國商品交易市場逐步恢復,到1984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已經達到了56500個,成交額達到了381.7億元。我國城鄉集市貿易的開放以及小商品價格的逐步放開,推動了一些小型批發交易市場的發展。在我國一些經商意識較強的地區,如浙江、廣東等地,形成了很多小商販扎堆經營的集市貿易。在少數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在集市貿易與專業化商品生產基礎上,出現了一些以批零兼營為主的專業市場。例如,武漢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溫州永嘉橋頭紐扣市場、廣州一德路市場集群等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并且已經形成了正式的市場制度,以區別于傳統集貿市場。這些專業市場,有的從傳統集貿市場分離而來,有的伴隨產業集群而形成,有的因商品中轉、集散而自發形成,有的基于國家設立的大型批發市場而形成。不同的歷史成因,造就了我國專業市場的幾種主要類型,即產地型、銷地型、集散型和混合型市場。這個階段的專業市場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市場規模較小,輻射能力不足;市場專業化程度較低,商品門類較多;所交易商品以國家計劃開放的三類商品為主,批零兼營較多,許多市場批發比重不大;市場設施比較簡陋,多為露天、馬路市場,市場處于設施落后、自發形成的狀態。
2.成長階段(1985—1997年):專業市場發展和成形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隨著我國專業市場進入數量和規模急劇擴張時期,我國專業市場建設在全國各地普遍興起,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到1997年底,全國億元以上專業市場達到1235個,成交額達到1611.8億元。市場專業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場商品細分明顯,交易品種范圍不斷擴大,專業市場已經從補充渠道發展成重要的流通渠道,在市場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依托。市場基礎設施無論是規模還是檔次均明顯提高,進入了“退路進廳、退廳進室”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浙江省,其專業市場在這個階段呈現出迅速擴張態勢,為“市場大省”奠定了堅實基礎,義烏中國小商品城也在這個階段基本成形。
該階段專業市場的快速發展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得益于我國農村工業化進入多種所有制快速發展階段,各地特色產業蓬勃興起,大量新生中小企業進入專業市場共享銷售渠道,交易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積極介入與推動,地方政府在市場新建和擴建中發揮主導作用,各地市場建設速度與管理質量迅速提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明確和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開始重新認識專業市場的作用,將流通放到了與生產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如此大力度的推動之下,專業市場開始呈現出現代市場的特征:市場組織出現了企業化、股份化趨勢,市場形態多樣化,市場功能多元化,市場經營規模擴大,商品檔次提高,交易手段進步,市場交易環境日趨規范和公平高效,特別是市場經營秩序、管理結構、交易規則、制度及政策逐步規范,競爭環境日益改善。
至此,專業市場成為我國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更出現了外向型市場,成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橋梁。但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流通改革的日益深入,專業市場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盲目建設、功能趨同、重復建設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很多專業市場“有場無市”,市場間過度競爭,市場長期競爭優勢逐漸喪失。部分地方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管理混亂,政出多門,導致市場經營者負擔嚴重。部分市場經營設施簡陋,市場現代化水平低,交易手段落后,無法滿足市場交易的要求。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專業市場法規,許多市場治理機制落后,市場秩序混亂,市場門檻較低,商業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市場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導致經營多年的市場品牌轟塌。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市場采取措施提前進入市場轉型階段,對空間上過于集中、經營上交叉、功能定位趨同的市場,進行市場間強強聯合。在這個階段,大型綜合性跨區域批發市場和具有產業依托的特色專業市場繼續發展,滿足當地需求的銷地型市場適度生存,而部分競爭優勢消退的集散型市場,由于沒有針對市場出現的問題和形勢的變化及時進行轉型升級,則在競爭中逐漸萎縮和被淘汰。
3.成熟階段(1998年至今):專業市場成熟、調整與轉型
經歷了數年的市場數量的快速擴張之后,我國專業市場進入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階段,專業市場在成交額、市場范圍、市場規模、設施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市場規模與效益顯著提高(參見圖3、圖4)。②全國專業市場個數整體增速雖較上階段放緩,但在商品交易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2013年全國億元以上商品市場為5089個。其中,綜合市場1381個;專業市場3708個,占總數的72.86%,成交額占總量的79.38%。從地區分布看,專業市場的分布中心仍然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2013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商品市場總數達3037個,占總量的59.68%,其中浙江和廣東兩省仍然是兩大專業市場強省。西部地區億元以上市場數量和成交額僅占14.56%和11.33%,但較之2006年的3.9%和2.2%有明顯提高,體現了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對專業市場建設的日益重視。遍布全國的專業市場,通過集中化、專業化的交易機制,為廣大中小企業構筑了一條共享式的銷售渠道,并通過生產分工網絡、交易網絡、物流網絡,與地方經濟、產業集群形成互動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部分區域經濟的發展。
4.專業市場的新趨勢:規模化、專業化與國際化
進入21世紀,一些大型專業市場經過分化、整合、轉型與提升,呈現出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其經濟意義與輻射功能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地行政區域的邊界,成為周邊地區產業參與國際經濟和國際分工的重要平臺和通道。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規模化專業市場逐年增加,更出現了像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等年交易額超過百億元的超大型專業市場,這些“航母型”專業市場將在未來發揮世界商品集散樞紐、我國進出口基地與批發輻射中心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傳統專業市場,或者地位、功能逐漸萎縮,或者因沒有在競爭中及時轉型調整而逐漸消亡。

圖3 我國億元以上商品市場年成交額(2000—2013年)

圖4 我國億元以上商品市場年平均成交額(2000—2013年)
整體而言,我國專業市場發展趨向成熟,市場體系基本成形。適應經濟全球化與新技術革命時代的新要求,許多專業市場開始走國際化道路,逐步從傳統型、封閉型的地區性國內專業市場發展成為創新型、開放型的國際性商品流通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展示與發布中心。隨著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興起,開始產生了一些具有復合功能的專業市場:市場會展業務得到空前發展,展示性賣場功能開始凸顯;電子商務的應用逐漸廣泛,并與有形市場呈現出或取代或融合的態勢。傳統專業市場正在悄然向一種新型的模式演變,并呈現出規?;?、專業化、品牌化、多元化發展趨勢。
在對國內專業市場發展歷程的梳理中,我國專業市場的發展規律已經初現端倪。從專業市場類型、交易方式的演變,到市場規模與組織形式的變化,均體現出由傳統集貿市場向現代市場的轉變,由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過渡,由地方性市場向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市場的演變,由商品交易補充渠道到主要流通渠道的轉變,由傳統商品交易向生產資料、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交易等多領域的拓展,并通過與產業集群互動發展,成為部分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目前,專業市場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其發展規律值得我們重點關注。本文將之歸納為外延式演進和內涵式演進。
1.外延式演進:專業市場類型、規模及區域分布
國內外有關專業市場的分類標準很多,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分類也越來越精細。我國專業市場的外延式演進,主要表現為屬性不同的專業市場在全國市場體系中地位的變化以及空間分布和市場規模的演變。
(1)專業市場在整個商品交易市場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并呈現出向“大而專”和綜合性市場集群發展的趨勢
在絕對額上,我國專業市場無論是市場數量、攤位數、營業面積還是成交額,都已經遠遠超過綜合市場,占據了商品交易市場的主導地位。2013年,在全國億元以上商品市場中,專業市場占總數的72.86%,成交額占總量的79.38%。同時,從近幾年我國大型、超大型專業市場不斷涌現的情況看,我國專業市場的發展趨向于綜合化、大型化、集中化,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的構建,逐步形成了“大而?!焙途C合性的市場集群。義烏小商品市場即是其中的代表,在“劃行歸市、分類聚集”的基礎上,呈現出了大型專業市場群與專業街相配合的集群式發展趨勢。參見圖5、表1。
(2)從行業屬性看,市場行業類型持續增加,行業分類更加精細,農產品市場、傳統行業和生產資料市場占主導地位,高新技術行業成為新興力量

圖5 我國億元以上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占比(2002—2013年)

表1 2013年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基本情況
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市場(包括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占總數的比例達到21.2%,在市場攤位數、營業面積和成交額上也具有絕對優勢。同時,傳統行業、中間品市場及生產資料市場進一步擴張,與農產品市場一起仍然占據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主導地位。這種商品交易市場的行業分布,符合我國現階段居民的需求與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生產資料市場所占比重將逐年提升。2013年,規模以上生產資料市場(包括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占市場總數的14.6%,其中生產資料專業市場個數已經超過傳統行業專業市場個數,僅次于農產品專業市場個數,規模以上生產資料專業市場的年度成交額更是在所有行業專業市場中獨占鰲頭。同時,機電產品市場、高新技術產品市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從近年來專業市場發展的情況看,市場行業分類更加精細,市場發展取向更加專業化,專業市場行業類別從2006年的23類進一步細化到了2013年的13大類和55小類。參見表2。
(3)形成了產地型、集散型、銷地型、混合型專業市場齊頭并進的發展局面,長期來看,與當地產業集群具有密切聯系的產地型專業市場與混合型專業市場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當前的發展情況看,集散型專業市場和銷地型專業市場增長較快。但從長遠看,隨著我國地方性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機制的不斷增強,產地型專業市場以及具有產地型市場特征的混合型市場將獲得長足發展。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個性化要求的增強,專賣店、百貨店等個性化銷售模式將成為銷地型或集散型市場面臨的巨大挑戰。特別是隨著現代流通渠道的完善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對信息流和服務流要求較高的集散型市場和銷地型市場,如果不加快轉變粗放型運營方式,其地位和功能將逐步弱化,甚至退出競爭。
(4)專業市場地區分布不均衡,但已經呈現出向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并開始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
從全國規模以上市場的分布情況看,東部地區仍然是專業市場集中的區域,尤其是浙江省和廣東省仍然是市場大省。2013年,規模以上專業市場,東部地區占59.68%。但從縱向看,我國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專業市場的占比較2006年有了明顯提高,西部地區的占比由8.90%升至14.56%,東北地區的占比也達到了7.3%(見表3)。這一變化符合專業市場梯度轉移的規律,一些勞動密集型專業市場在東部地區逐漸失去了優勢,專業市場隨著產業轉移開始在欠發達地區出現并得以發展,同時東部地區市場形態的轉型升級與企業營銷方式的改變,使先發地區專業市場數量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結構性減少。同時,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以及市場交易對基礎設施、交通和通信設施要求的提高,專業市場將進一步集中到城市,大中型城市將逐步成為專業市場發展與轉型的陣地。
另外,從經營方式看,超過半數的市場以批發為主,其中綜合市場以零售為主,專業市場以批發為主。而且,不同行業由于商品性質不同,批發和零售交易額所占的比重也不同。根據國際市場的興衰規律,人氣是市場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失去了人氣就意味著失去了未來,只有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聚集了人氣、商氣、財氣,市場才能真正興旺。從市場長遠發展看,隨著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與市場的結合,大單批發業務將以網上下單為主,而保留零售份額將成為專業市場保持市場人氣、維持市場蓬勃生命力的關鍵。
2.內涵式演進:專業市場運行、交易機制及組織結構
專業市場運行系統及市場體系的結構性演變,是推動專業市場外延持續擴張的內在力量,是我國專業市場快速進行規模擴展和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表2 2013年我國專業市場行業分布

表3 2006、2013年我國東西部地區專業市場構成
(1)從市場運行系統③的演進看,專業市場交易系統將日趨完善,管理系統將突出服務功能,服務系統將成為影響專業市場興衰的關鍵
專業市場交易系統是當前我國專業市場內部運行系統的核心,隨著信息網絡技術與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會展經濟、電子商務等市場新型業態的興起對專業市場交易方式和交易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專業市場的交易系統將日趨信息化、電子化,紛紛建立起網上“信息中心”“交易中心”“配送中心”“會展中心”。與此同時,隨著交易系統的升級,市場管理系統在“寓管理于服務”的導向下,其功能將更加側重于服務,特別是隨著市場交易系統內部各種行業性市場協會的建立,專業市場內部的部分管理功能將趨于弱化甚至退出管理,一部分管理部門將向服務部門轉型。另外,在交易系統和管理系統的動態調整中,服務系統將不斷完善,組成元素將不斷增加,信息咨詢、會計、物流、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機構將成為服務系統主要的組成部分,并發揮重要作用。參見圖6。
其中,不同類型的市場由于交易流程特點不同,對運行系統各子系統功能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見表4)。對集散型市場而言,其承擔著巨大的商品中轉功能,市場必須具有完善的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服務等功能,因此確保信息流與服務流順暢對集散型專業市場而言至關重要,服務系統的優化是此類市場轉型升級的重點。相比較而言,產地型市場交易方式與當地產業結構、生產規模及產品特征密切相關,商品流、貨幣流與服務流、信息流相比更加活躍,而商品流的輻射半徑,與當地的國際化戰略和能否培育出引領當地國際化戰略實施的領導型企業,以及市場與當地產業集群的互動密切相關。義烏市場是一個具有集散型市場和產地型市場特征的混合型市場,隨著市場地位與功能的變化,市場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對運行系統不同子系統的要求,需要符合以上兩類市場的特點,后文將結合義烏市場特點進行詳細分析。
(2)以金字塔型為主的市場等級空間組織結構將趨于弱化,將向網絡型、扁平化空間組織結構轉變[2]
在我國專業市場發展中,一些實力雄厚、輻射能力強的大型專業市場正在朝著全國性一級中心市場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全國性一級中心市場與地方性二級、三級市場層層相連的金字塔型空間組織(參見圖7)。但從中長期趨勢看,隨著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網絡互聯形式的專業市場空間組織結構將逐漸成為我國專業市場的主要形式,即不同地區的專業市場之間不必再通過級別更高的市場相連,即可與其他二級次中心市場形成一種網絡連接關系(參見圖8)。特別是隨著我國專業市場組織系統、信息服務系統功能的提升和完善,這種網絡型空間組織結構將成為主導結構,起連接作用的中間環節的減少,將進一步推動市場交易費用的降低。
(3)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所有權實現形式多樣化

圖6 專業市場運行系統構成

表4 不同專業市場運行系統特點

圖7 金字塔型的專業市場空間組織結構

圖8 專業市場的網絡型空間組織結構
我國專業市場所有權將逐步由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投資主體單一、運行機制僵化的狀況,過渡到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體制、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狀態。于此同時,通過股份制改造,使市場向多元化投資主體轉變,真正實現公司化運作。大型、超大型市場將在現代企業制度框架下組建市場集團,通過股份制等多種實現形式組織資本,提高市場集團內部的效率。在此過程中,民間資本以各種方式參與專業市場的建設、開發和運營,在許多領域取得控制權。政府則著力為專業市場提供優越的環境,培育市場觀念,組織建設基礎設施等。在此基礎上,專業市場的交易、管理、服務三大子系統職能清晰、分工明確,從市場培育、組織建設、吸引投資到日常運行管理的整個過程,都能形成一整套的分工協作機制,并成為可復制的專業市場運行管理經驗。如義烏市場早在1993年就實行了“管辦分離”,政府全面退出競爭性領域,并積極培育市場建設主體和市場監管主體。實施“管辦分離”后,義烏市政府及時組建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由其作為主辦者來進行市場硬件建設、配套服務、經營開發和物業管理。在義烏市場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市場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益。
西方發達國家的專業市場首先出現在城鎮,而我國則首先大量涌現于農村地區,且在我國特有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呈現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專業市場的發展和演進路徑。我國專業市場的興衰,取決于其是否遵循了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發展規律,及其在面對市場發展兩難困境與發展瓶頸時是否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領域創造了很多奇跡,各類專業市場的發展既遵循經濟發展與市場發展規律,其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創新突破,更是為世界專業市場發展的歷史注入了全新的內容。清楚認識我國專業市場興衰規律,對于指導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代表的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的規律和啟示:
1.內生報酬遞增機制與持續制度優勢將延長傳統市場生命周期,制度創新使我國專業市場有可能成功跨越“專業市場消亡”的歷史陷阱
在西方發達國家,專業市場作為一種重要的市場制度,在工業化前期和工業化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專業市場的批發和零售功能被現代貿易公司、商場、超市等替代,大規模品牌生產集團和商貿集團開始脫離專業市場去創建各自的品牌和營銷網絡,導致專業市場逐漸消亡。而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以來,專業市場并沒有像大多數經濟學家所預測的那樣走向衰亡,至今仍然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之一,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發展條件的不同導致我國市場的發展路徑和規律與西方發達國家專業市場的發展規律存在巨大差異,制度創新更將我國專業市場推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并通過不斷更新換代延長著市場的生命周期。
從我國專業市場發展的經驗看,專業市場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所建立的內生報酬遞增機制及市場分工網絡效應,將使我國許多專業市場有可能跨越“專業市場消亡”的歷史陷阱。根據西方專業市場發展經驗,隨著經濟結構的演化(包括產業結構、企業組織形式、企業規模結構以及農村工業和城市工業分工與競爭方式的變化)和交通、通信、結算方式、信息傳遞渠道等技術因素的變化,專業市場節省交易費用的功能將逐步弱化,“市場特區”[3]的制度環境優勢將逐漸趨向消失。但從我國許多專業市場的發展經驗看,專業市場在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能夠通過不斷調整市場內部及外部組織結構,不斷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形成區域內和區域間報酬遞增的專業市場內生報酬遞增機制,同時在各種地方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將繼續坐擁“市場特區”的優勢地位。而且從長期看,我國中小企業仍將占據重要位置,專業市場仍將發揮共享式交易網絡的重要作用。
目前,義烏市場規模的擴張與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進入關鍵時期,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與外延式擴展一直持續,不斷夯實市場發展的基礎。在市場發展的新階段,維持市場持續繁榮的關鍵仍然在于市場制度的創新,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開明政策以及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仍將在較長時間內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且,隨著市場長期以來建立的區域合作機制與跨區域分工機制的日益成熟,這種制度落差優勢將持續發酵,特別是隨著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深入,市場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創新空間,其中也包括市場制度創新基礎上的區域合作機制的創新,繼續發揮“市場特區”政策與制度優勢共享的作用,以實現區域經濟新發展。
2.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機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在不斷深化分工、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推動專業市場內涵和外延的持續擴張
前面提到,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產地型專業市場、集散型專業市場、銷地型專業市場、混合型專業市場齊頭并進的發展局面,但從各地專業市場的發展形勢看,與當地產業集群有密切聯系的產地型專業市場和混合型專業市場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紹興輕紡城、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等市場群為代表,基本形成了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嵌入式分工網絡結構,包括以專業市場為核心的市場交易網絡、以產業集群為核心的生產分工網絡以及相關的支撐和創新系統,成為這些專業市場在激烈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并不斷突破瓶頸、實現市場轉型升級的原因。參見圖9。
應該說,正是這種良性互動機制,解決了市場發展中交易費用與分工深化難以兩全的難題。但是,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之間的這種互動關系,并非每個地方都存在。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這種休戚與共的互動關系的建立,需要一系列相關條件的支持,比如市場內部治理機制、市場環境、產業結構、政策環境等。而且,由于各地條件存在差異,形成了由專業市場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或者由產業集群帶動專業市場發展的不同發展路徑。不過,其中有幾點共同的寶貴經驗:一是與產業集群互動良好的專業市場是一系列“專而全”的專業市場集群,它們既具有相對于綜合性市場的專業性,又兼顧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性與完整性。例如,浙江的紹興輕紡城市場,其交易品種就涉及原料、紡織、印染、制衣、機械等相互銜接的產業鏈條,是一個完整的市場集群。這種市場不僅滿足了采購商一站式采購的需求,更遵循了產業集群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規律,而市場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的市場,將與溫州永嘉橋頭紐扣市場一樣,難逃衰退的命運。二是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相互助力的轉型升級,是專業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專業市場的發展,必須考慮來自本區域專業市場的強大競爭力,市場應通過不斷轉型升級,在市場管理、經營業態、物流配送等方面提高商貿實力,同時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通過產品孵化、人才培訓、科技研發等提升產品競爭力,以實現市場差異化競爭,突出自身特色,盡量避免與其他市場直接對抗。
義烏市場屬于混合型專業市場,其產品既來自于本地產業集群、周邊地區和浙江省內各產業集群,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產地,具有集散型市場、產地型市場混合特征。由于義烏市場在國際貿易中的特殊地位,其“買全球”“賣全球”的集散市場作用將逐步加強,但從專業市場長遠發展看,義烏市場與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及其所形成的專業分工網絡——義烏商圈,仍將是其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確保義烏市場可持續發展、避免市場快速擴張成為“無根之木”的重要條件。應當看到,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隨著專業市場在行業拓展方面新趨勢的出現,特別是隨著生產資料市場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義烏積極構建生產資料市場,對現有義烏市場集群產業鏈完整度而言,將是一項重要舉措。

圖9 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關系示意圖
當前,盡管全球制造業產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工業體系供應鏈縮減了生產資料市場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存在部分市場空白,加之我國生產資料專業市場呈低端、分散的混亂局面,且目前我國尚無廣覆蓋、全開放的生產資料信息平臺和綜合性大型生產資料市場,因此應利用義烏傳統市場影響力和物質基礎,適度發展為制造業生產和轉型提供交易的更專業、更高端的生產資料市場。義烏發展生產資料市場面臨諸多挑戰,如商品屬性、用戶群體、流通方式與小商品不同,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市場起步較晚,周邊及全國生產資料市場競爭激烈,沒有先發優勢等。如何進行生產資料市場的行業選擇,如何堅持與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各項政策相匹配,如何堅持與傳統市場轉型升級的要求相契合,需要深入認真研究。
3.完善的市場治理機制與相應的公共政策是解決“檸檬市場”“公地悲劇”等問題的關鍵,專業市場治理應重視政府參與和市場自律體系構建,以及市場品牌和質量維護與提升機制構建
專業市場作為一種大規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制度安排,在享受專業市場專業化與集中交易好處,共享市場整體品牌、無形資產與聲譽資源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因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而帶來的“檸檬市場”“公地悲劇”等問題。特別是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等市場“逆向選擇”所帶來的“檸檬市場”問題,使市場多年苦心經營的品牌資產“命懸一線”,甚至毀于一旦,使市場因此逐漸衰退。因此,建立限制市場機會主義行為、最大程度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市場治理機制,成為決定市場命運的重要課題。
市場機制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危害和機會主義行為問題,包括雙方訂立經濟合同、市場價格顯示機制、投保商業保險等。但從專業市場發展經驗看,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有些力不從心,專業市場的治理需要尋求市場以外的政府力量,需要社會中介組織力量的參與。有些地方政府非常被動地治理市場,與專業市場間缺乏信息溝通,不了解專業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無法設計出市場需要的制度安排和戰略部署。相反,有些專業市場所在地政府,能積極主動為專業市場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通過各種途徑(如組織市場發展研討會、開展市場調研等)與市場進行溝通,促使市場信息順暢流動,不斷地在與市場主體的交流中尋找問題,制定專業市場發展所需要的開明政策,推動專業市場發展。同時,地方政府以強勢力量適度介入市場聲譽建設,并促使市場內部建立良好合作與自律機制。政府積極適度介入正是導致我國有些專業市場欣欣向榮,而另外一些專業市場卻逐步衰退的重要原因。
義烏市場的發展是政府強力推動經濟現代化的典范,地方政府是義烏市場發展的主導力量,市場每個階段的發展都體現了政府的戰略思路。義烏市政府作為市場長期發展方向的掌舵者,在市場建設、管理及治理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應該說,在市場品牌效應愈發擴大的新階段,市場品牌化、連鎖化、優質化的規范管理,是專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優勢。因此,應更加注重地方政府與專業市場合作機制構建,重點發揮政府在規制市場與建立市場綜合治理機制方面的作用,以推動構建市場自律機制,進而建立市場品牌與質量長效提升機制。
4.專業市場需要探索與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流通方式、現代商業業態融合的發展路徑,促使專業市場向現代商貿轉型
隨著我國市場競爭機制的進一步建立與完善,以及各行業大企業或實力雄厚的規模企業的不斷成長,我國各類商品專業市場內部將進一步調整分化,勢必會有一部分專業市場在市場機制的自然選擇下不斷被淘汰,乃至最終退出。因此,在經歷快速發展之后,隨著現代流通體系的逐步完善、現代商業業態的挑戰以及現代交易技術的出現,我國專業市場數量、攤位數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適應性下降。但我們可以看到,只有與現代技術、現代流通方式、新業態融合得更好的市場,只有不斷進行轉型升級與市場功能創新的市場,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嚴峻的發展環境中屹立不倒,轉危為機。
當前,市場交易方式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無形市場的發展將部分或者在某些領域大部分地代替有形市場。有專家預言,義烏前30年靠實體店鋪改變了命運,后30年將靠電子商務改變命運。目前,義烏市場網上交易店鋪已經達到兩萬多家,市場未來的發展并不僅僅局限于有形市場的發展,而是要更多考慮如何適應不可阻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如何正確處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關系,完成虛擬市場與有形市場的對接,實現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的一體化設計,使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兩個市場相互交融、聯動發展。
從長期看,隨著義烏市場國際貿易地位的不斷提升、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場集散功能的日益增強,將對市場信息流、服務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場新一輪轉型升級過程中,應著力于市場服務系統與管理系統優化升級,特別是市場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技術研發、會展服務等方面功能的加強。義烏傳統市場轉型升級,應當更加注重市場交易模式與運行機制創新,注重交易機制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逐步探索專業市場與現代流通方式和現代商貿業態融合發展的道路。面對無形市場的挑戰,應以海納百川的戰略胸懷,在加強自身無形市場建設的同時,與國內外無形市場主導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特別是在生產資料市場建設中,正確處理好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的關系,注重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結合,堅持高起點、高規劃,借助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等現代商貿手段,將義烏市場發展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注釋:
①、②2000年以前的中國市場統計數據,來自于《中國市場統計年鑒》,受商品市場規模和專業程度限制,統計數據未能體現規模以上市場數據,表現為商品市場總體數據?!吨袊唐方灰资袌鼋y計年鑒》出版至今,統計公布了2000年以來成交額億元及以上商品市場交易情況。故以2000年為界,在數據對比上分為商品市場總體發展(圖1、圖2)和億元以上商品市場發展(圖3、圖4)兩部分。
③學術界將專業市場運行系統分為三個部分:交易系統、管理系統和服務系統,其中交易系統是專業市場運作的核心。
[1]、[2]陸立軍.專業市場:地方型市場的演進[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8、30-35.
[3]鄭勇軍.浙江農村工業化中的專業市場制度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1998(6):11-17.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Rule of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 and Its Implication
ZHOU Jing
(Policy Research Center,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721,China)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markets has surpa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action platform,organization and rules,and they introduced brand new contents to the pattern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industrialization,and urbanization.At present,when we are ente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industrialization,though the functions and position of some specialized markets are declining,some other specialized markets are expand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ir thriving vitality.To better answer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tangible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we hav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ule of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way for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First,theendogenous rising returns mechanism and the sustained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will extent the life cycle of traditional market,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ill make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 to successfully avoid the historical predestination of extinction.Second,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specialized market and industrial cluster will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deepen labor division,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e,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expansion of specialized market.Third,the perfect market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related public policy is the key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Lemon Market”and“Tragedy of the Commons”;government particip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elf-discipline system,the maintenance of market brand and quality,and the institutional promo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governing the market.And fourth,in developing the specialized market,we shoul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route that can be integrated 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dern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modern commercial business type,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market to modern commerce.
specialized market;rise and decline;rule;implication
F713
A
1007-8266(2015)11-0009-10
周京(1983—),女,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