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新玲
“三步”閱讀法,探究高中英語課文教學
倉新玲
高中英語課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而新教材的使用也是力圖以課文為載體,全面提升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從而改變以往“重知識點講解,輕邏輯理解”的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此,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三步閱讀,綜合提高”的課文教學模式,即通過導入、閱讀過程的引導、創新作業新穎性,激發興趣這三個步驟,把課文當作一個整體進行學習探究,最終實現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英語;課文教學;閱讀能力;綜合能力
“Well begun is half done.”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良好開端的重要性。在英語課堂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構建學生的信心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有吸引力、有創意的開頭,往往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急切地想聽下去,并且他們能把這種求知欲貫穿于課堂的始終,那么當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歌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們應選擇那些與課文主體內容有關、起導入性、提綱挈領作用的歌曲及音響資料。在上Music Born in America(學生用書第七冊)時,我就給學生放一些Jazz,Blues,Soul music,Gospel music等音樂。如外研社Book 2 Module 3 Music開始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欣賞有關貝多芬的一段視頻,看完后讓學生猜What kind of music is it?引出古典音樂和古典音樂家的話題。然后通過問題:Why was there a silence in the film?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設立疑問,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做鋪墊。這樣既可直觀迅速地導入話題,又讓學生迅速進入古典音樂的氛圍,并能大概了解課文中將出現的內容,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便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因此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而信息多少的獲得,又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以逐步推進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
第一步,淺層閱讀,整體上了解課文大意和輪廓。這一步,采用跳讀(Skipping)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通讀全文,了解課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讓學生“見之森林”,知其概貌。比如,Book 2 Module3 Music的處理中,我設計了問題:Pleas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and choosethebesttitle.在此過程中給學生以閱讀策略指導:Just read the first or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幫助學生訓練快速閱讀技巧,從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步,深層閱讀,局部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和要點。在泛讀或略讀之后,學生已知曉文章大意,通過細讀(Scanning)的方式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抓住情節掌握要點。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文中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處理過程中,可以針對每個部分的文章特點,分別采用回答問題、單項選擇、表格摘記、翻譯句子等不同的活動任務,避免了細節信息提取時的枯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比如,Book 2 Module 3 Music中的1—2段,我采用讓學生填充表格的形式,通過關鍵詞的查找了解更多關于海頓的信息:birthplace;family background;title;achievement;experience。對于3—4段,因為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我設計了如下問題:Read paragraph 3,4 and 5 about Mozart and find out what Mozart di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 dates in the questions.(at 5→at 6→by 14→as a teenager→in 1781)。在處理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通過巧妙多樣的活動設計,豐富了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人物性格、事實的前因后果、事物發展規律、作者的態度觀點以及文章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而且引導學生把握人物介紹的寫作和閱讀策略。
第三步,拓展延伸。在前兩步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而引導學生完整而順暢地感知全文,并未展開。如果停留在這一步,不向立體思維發展,理清全文的內在聯系,學生就很難透過讀物掌握其“言外之意”,更不利于培養閱讀能力。對于Book 2 Module 3 Music我的設計問題如下:體會文章對三位音樂家的描述各表現了什么諺語:“自古英雄出少年”“永不言棄”“英雄不問出處”。(Choose a sentence for Beethoven,Mozart,Haydn.)
HaydnMany heroes are young people since old days.
MozartNever give in to the difficulty on his way to success.
BeethovenNevercareaboutwherethe heroes are from.
同時,回顧并揭曉導入環節的問題:Why was there a silence in the film?(貝多芬因為最后一次演出時完全耳聾,所以聽不見掌聲,電影真實而巧妙的處理方式更讓我們對貝多芬的頑強感到震撼。)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勇敢堅守內心信念,堅持夢想,敢于面對一切挑戰的信心。
第四步,建立全新的腦圖。新課標對“讀”的要求是能識別不同的文體特征;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能夠理解閱讀材料中不同的觀點和態度。最后一點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涉及到學生對于某一個問題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因此,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復讀(Re-reading)課文,讓學生再從中心思想出發,高屋建瓴,整體把握篇章結構、文章內涵和作者觀點,讓學生重新系統地、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嘗試在課堂上構建思維導圖——用樹狀結構再輔以顏色、符號、類型和關聯來把整篇課文勾畫成一幅思維導圖。
(1)在黑板的中央開始文章的主題;
(2)然后畫出從主題分散出來的分支(各個不同的章節);
(3)對于每個要點,通常只用一個詞、詞組或一個符號來記錄;
(4)將相關的內容放到同一個分支上;
(5)對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6)每完成一個分支,可用框將其框上。
如外研社Book 2 Module 3 Music:

絕大多數的學生在根據思維導圖理解全篇課文后表示,他們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小組合作完成作業也是一種有效的作業形式。創新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保持作業新穎性,是激發英語學習的動機,引起和保持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條件。這就需要教師的創造性,如:小型調查、改篇續寫、交換命題、課件制作、網絡資料搜集等,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作業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當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果時,其間蘊含的積極作用完全會超出教師的想象。例如,我常常利用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教學生編成閱讀試題(如閱讀填空、主旨大意題、細節題、猜詞題),學生不僅從閱讀材料中獲取新的信息,而且還了解了高考命題的角度,對于解決閱讀理解中的難題大有促進作用,也適時化解了枯燥的高三題海。
總之,教師應該不斷反思創新教育,努力營造一個引發學生興趣、煥發學生活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和諧、高效、生態”課堂!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