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嫚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2100)
從德加《芭蕾舞劇場的休息室》的分析看繪畫的現代之變
張嫚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2100)
印象派中獨樹一幟的大師德加常被人稱為兼具古典與現代之美的畫家,文章正是通過對德加一幅過渡時期的作品《芭蕾舞劇場的休息室》為分析對象,對畫面中視覺及力的變化以及古典與現代的對比中畫面逐漸以一種現代的表達方式達到古典繪畫中的平衡效果,但又區別于古典繪畫中的靜穆的平衡。十九世紀的巨大變革改變了人們固有的觀念,各個領域中的變化觀點的對立在文藝界中產生更多的表達方式,文章中還論述了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
德加;繪畫;印象派;十九世紀
德加作為印象派畫家中一位極具獨特性的大師,他處于印象派畫家群體中同時他的畫面上又保持了古典繪畫的審美趣味。德加關注物象的瞬間動態,賽馬飛奔、浴女、芭蕾舞女、女工勞作時身體轉動的動態用富有張力的線條勾勒。印象派對于描繪室外風景追求在不同時間段內光線變化下的色彩變化的典型主題,德加幾乎沒有表現出什么興趣,他擅長描繪室內光線下的場景,德加曾經說明照相為“魔術般的瞬間性影像”。德加以及他同時代的人們為了在美術中創造出一瞬間的印象,在描繪芭蕾舞女的系列畫作中德加利用了如同照相中的抓拍一樣的構圖,產生了獨特的視覺效果。
萊辛在《拉奧孔》中對于詩與畫的區別的論述中講到“繪畫由于所用的符號或摹仿媒介只能在空間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所以持續的動作,正因為它是持續的,就不能稱為繪畫的題材。”古典繪畫中人物雖然有動態,但是因為穩定的畫面效果,畫中人物如同被施咒一般成為永恒的定格,這種定格中時間被遺忘,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擅長描繪的瞬間的印象,以一種寫實的手法真實的反映日常生活,馬奈在《福克斯通游船》這幅畫里面,就應用了幾乎像一種即興構圖的技巧;畫筆快速緊張的運動與輪船馬達的顫動,旅客和船員忙來去的情景相吻合,告別時的場景與即將離港的船,筆觸流動且富有生命力,人物不再像靜止的雕塑一般,而是富有鮮活的生命的運動感,在這種運動感中,時間流過畫面,過往與未來似乎都可以在畫面之外展開,德加在這一點上與印象派的其他畫家具有共同性,那就是,他們以新鮮且不拘于形式的手法描繪自己身邊的世界,從而使人們著迷。
《芭蕾舞劇場的休息室》(圖一)是德加以芭蕾舞女為主題的畫作中的一張,是1870年以后德加初期描繪芭蕾舞的作品,這并不是德加特點最顯著的作品,它兼具了古典繪畫的形式以及德加對于新的繪畫語言的探索,構圖堅實,畫面氛圍嚴肅,看似驚鴻一瞥的瞬間描繪,但每個細節又都是精心的布置,畫面中蘊含的運動的力量與平衡的畫面結構產生的矛盾的視覺效果,德加一反以往古典繪畫的構圖方式,采取截取式的、快照式的瞬息構圖,且在構圖中會運用不同的道具來分割畫面,對畫面進行大膽的切割,使視覺嚴重偏離畫面中心,造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視覺效果,使得畫面更具有一種真實感和現代感。該畫采取橫幅構圖畫面平衡人物鋪陳有序(《舞蹈教室》采用豎幅構圖,畫面呈現強烈的縱深感),我們可以看到畫中并沒有如古典繪畫一樣有著完整的建筑空間(完整的建筑空間更容易呈現穩定和諧的畫面),我們可以回溯到畫家看到這一幕時,他所眼見到的,只是休息室的一個角落,受距離的限制他無法看到高曠的大廳的頂部,拋棄了全知全能的視角,以個人的角度描繪日常生活的畫面。這種視角下如何表達古典繪畫中的穩定感呢?畫中形態各異各自忙碌的舞女在行動中構成了畫面中的平衡結構,右側人物集中在黃金分割點附近,形成右側有力的支撐,左側的舞女以輕盈的姿態展開舞蹈入畫,前傾的身體形成的力去抵消她與右側較多人數的不均衡,人群的中央留下了空白,芭蕾舞女姿態優美同時具有力度的拉伸身體,向畫面中的空地傾斜著身體,向前的動勢填補了畫面的空白處,在這里,我們將這個舞女與安格爾的《泉》或者任何一張可以想到的站立的女性姿態的繪畫相比較,就會發現,古典繪畫中人最大的作用力來自于自然的重力,大多數姿態都只在重力的軸線上稍做調整,而舞女的動態與自然的重力產生了一個角度,她自身的運動的力量抵消了自然重力的影響。我們的視線短暫的停留在這個舞女的身上,進而沿著她軀體延展的方向發現,舞女們用身體的動態形成了一個橢圓結構的視線循環,兩個壓腿的舞女用動作引導運動的視線的補全橢圓,在畫面的最前方淺黃色的椅子打破僅以人物構圖的單一性,并賦予整個構圖以統一,我們的視線在各方的力的拉扯下達到了平衡。拱門的處理讓空間看起來更加豐富且有變化,對柱子花紋的精心描繪使畫面的上部不至于產生空蕩的感覺。
從色彩來看,整幅畫面色調明亮和諧,舞女們身著淺色紗裙,在陽光下色彩變化豐富,畫面中隱隱有空氣流動的感覺,右側的舞女背部的陰影及門后的人物處理空間平衡,每個人物神情姿態輕松,德加準確地抓住了她們內在美的韻律,圍繞著休息室這一主題的畫面營造出極具動態但又和諧優美均衡的視覺效果。
十九世紀是人類世界一個革命的世紀,極富激情的想象力以及更加豐富的創造力無一不在改變著人類的發展進程,發展的方式更加多元,各個領域的觀點對立融合,歷史、社會和藝術在廣泛的領域里出現不斷的變化,造就了這個世紀更加豐富多彩的形態。歷史學家普遍的對十九世紀時間的定義,開始于1789年,在1914年結束,即為十九世紀被定義在了法國大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自然科學領域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人類開始了對人類起源的一種新的探索與思考,傳統宗教中關于上帝創世論的質疑也隨之增多。兩次工業革命印發的社會生產力的巨變,新的社會階層出現,這些發生在不同社會領域里的變化促成了各種藝術審美標準的分裂,畫家著重描繪的中心開始轉移,新的方式方法逐漸取代傳統的繪畫觀念,并因此導致人們對藝術作品的評判標準也經常受到影響。
J205
A
1005-5312(2014)35-0176-01
文藝生活·中旬刊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