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3)
民族聲樂要立足于傳統文化
張濤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3)
中國傳統唱法與西洋唱法之間已經不存在發聲方法是否科學的爭論,而是兩種不同的聲音觀念。就西洋和中國傳統聲樂發聲方法本身研究來看,是各有特色,沒有統一標準的。
民族文化;聲樂;唱法
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祖國的傳統文化,全國上下學國學,其火熱程度前所未有。學術明星們對傳統文化的平民化解讀引起了觀眾們廣泛的關注與探討,于是贊美之聲紛至沓來、質疑之聲不絕于耳,呈現出一種眾說紛紜的文化景觀。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引發了我對民族聲樂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的思考。
音樂,作為特定時代的生命表現,總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在中國傳統音樂中,聲樂藝術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當代音樂舞臺上,民族聲樂更是一門宣傳社會先進精神文明的重要藝術品種,在各大文藝演出中獨領風騷,在廣播、電視等媒介活動中更是占據重要之地。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改善、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的藝術眼光也逐漸挑剔起來。
我們現在所談的民族聲樂,基本上是現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理論上它是指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又吸收借鑒了意大利美聲唱法的發聲經驗與技巧,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唱法。其實,中國素有多元聲樂藝術的傳統,在20世紀初西方音樂文化進來之前,我國的聲樂品種繁多、風格各異,而且相互并存著。
隨著近代西方文明洶涌東漸,所有古老的傳統文化形式在這個時代都受到沖擊,中國傳統音樂作為某些文人眼中封建文化的代表,也開始在中國城市的舞臺收縮陣地,時髦的西樂與受西樂巨大影響的專業音樂以強勢文化的身份迅速在中國音樂舞臺占據了顯赫的地位。一大批留學歸國的優秀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和歌唱家帶回了西方音樂的理念和手法,創作、演唱了一大批反映時代的歌曲,西洋唱法便由此傳入中國,這成為中國聲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西洋美聲唱法便逐漸在中國發展起來,并且越來越完善,占領著整個中國高雅聲樂藝術的舞臺,并影響著民族聲樂的幾次改革和發展。如20世紀50年代的“土洋之爭”,有些看不起本民族聲樂方法的人認為“西洋唱法比中國唱法科學”,認為所有中國唱法都是不科學的,所有民間藝人的發聲都是不科學的、落后的。對此,已故著名音樂家呂驥先生在《學習和繼承民間音樂的優秀傳統》一文中,針對當時爭論不休的“土洋之爭”,提出“我們要肯定民間藝人在聲樂藝術上的創造和成就,也不應該拒絕學習西洋近代的發聲科學,如果具備條件,并且要大力提倡,讓大家去掌握發聲科學,以便研究民族聲樂藝術中的豐富遺產,發展民族聲樂藝術。
科學是實踐的總結,實踐是多方面的,是向前發展的,科學應該建立在廣泛的實踐基礎上,也應該是向前發展的。發聲方法的科學與不科學的標準,主要是看這種唱法是否發揮了,并且從各方面發展了演唱者的聲音,能否幫助他獲得表現各種內容所需要的聲音,能否運用自如,他的聲音是否在十分順乎自然的情況下明顯地日斟完美?不能再有其它的標準。我們在聲樂上必須大力反對盲目的教條主義與狹隘的經驗主義的觀點。”當中國的聲樂家們正對民族聲樂的未來充滿困惑、迷茫之時,以呂驥先生為代表的音樂家們提出了個“不中不正、不偏不倚”的發展方案,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如果說當時的中國音樂界受到了歐洲中心論的影響,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推斷當代民族唱法是“土洋之爭”的產物呢?
這幾年,有人提議:讓中國民族聲樂走向世界。于是,中國民族聲樂乘著歌聲的翅膀飛向大洋彼岸,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肯尼迪藝術中心欣喜了、沸騰了,人們為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如此美妙的中國民族聲樂而歡呼。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歌唱家在國外受到的歡迎和喜愛是毋庸置疑的。把民族聲樂作為紐帶,用文化架起國家與國家之間友誼的橋梁,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它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是一種體現誠意與友好的外交手段。但是,如果從民族聲樂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免有些擔心:民族聲樂走向世界后會不會迷失了自我的方向?
音樂和語言并不是無國界的,傳播并不等于融合,溝通并不為了迎合。就如我們學習英語是為了能更好的與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但由于文化的隔閡,障礙是客觀存在的,而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不能為了消除障礙去改變自身的文化傳統。傳統是不能改變的,文化是不容改變的。所以,學習他國語言和傳揚民族聲樂的目的是一致的,是為了溝通,而不是用來同化自己。
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貴的民族文化藝術,而每一種藝術都鮮明地張揚著本民族的精神和審美情感。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個民族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蓬勃生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尤其是把“原生態”唱法搬上舞臺,我們更應該看到其背后的文化含義,我們在借鑒國外各種文化式樣的同時,應該保持好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評價體系。
雖然現代西方文明對我們的沖擊和影響很大,但無論是保護傳統文化還是發展民族聲樂,我們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質,客觀、理智地反思前人涉過的道,冷靜、堅定地走好自己未來的路。
[1]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蘇向麗.論歌唱中技巧與表演的融合[J].大眾藝術,2009(08).
[4]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J616
A
1005-5312(2014)35-0174-01
文藝生活·中旬刊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