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芹
閱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日常教學中所用時間占比及考試中的分數(shù)比例,更重要的是,隨著知識經(jīng)濟與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閱讀已不僅僅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休閑娛樂的方式,更成為人類生存發(fā)展必須具備的一種技能。因此,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這一關鍵生存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會決定他們的一生發(fā)展。
一、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
閱讀不僅是一種從書本和課文中獲得知識的方式,更是一次與課本的對話。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聲地讀,大膽地讀,將課本想象成是一位朋友,將讀課文看作像是在和朋友對話,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內容,明白文章的大體含義。然而,教師不能一味地放任學生隨便讀,甚至是亂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置身于課文之中,投身于課文之內。例如,在進行有關革命題材的課文或詩歌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圖片等各種形式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從而讓他們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讀出氣勢,讀出感情。
對于閱讀的方法,古人已經(jīng)有了獨到的見解。例如,南宋朱熹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逐句玩味”。這說明,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什么叫有感情地讀,帶著什么樣的感情,才能讓課文表現(xiàn)得鮮活。在課下,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如抄寫、背誦、查閱資料等)品味課文的語句,理解課文的本意。例如,《夢圓飛天》主要講述我國首次成功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教授相關知識,還要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了解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對偉大祖國是多么的重要,要成功實現(xiàn)這一任務多么艱難,航天員為了祖國利益冒了多么大的風險等。在了解這些信息之后,再讓學生去感受課文,積累和感知個別語句,這樣達到的效果比單純的灌輸和講授要好得多。
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充分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異常豐富,教師已不能再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高高在上地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應該放下身段,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探討。這表明,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不能一味地講,而要與學生互動,共同感知,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中抒發(fā)真情實感。教師要發(fā)揮好指揮官和協(xié)調者的作用,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相互交流與提問。這不僅僅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要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甚至還可以向教師提問與質疑。例如,在進行一些節(jié)日性的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自身的相關節(jié)日經(jīng)歷,讓他們設想現(xiàn)在要過某一個節(jié)日的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做了這些又怎么樣等。這會讓學生較為充分地理解并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和意義,從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課文。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教師應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他們愛好知識,尊重知識。教師與學生的充分和諧的互動,是培養(yǎng)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的重要途徑。
三、閱讀教學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閱讀教學要盡量避免學生閱讀學習時一味依賴教師的現(xiàn)象,要讓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思考,要鼓勵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甚至有意創(chuàng)設一定的競爭情境,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與課文、同學、教師對話,探究課文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和意義。例如,在講《趕海》一課時,因為學生大多在海邊生活,他們都有類似“趕海”的經(jīng)歷,都有可以講給大家聽的精彩故事,因此,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較為充分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由發(fā)揮、自由學習,而非局限在教師和課本規(guī)定的范圍內。這樣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氛圍,以讀代講,以交流代講,以互相學習代講,不僅能提升學習效果,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活躍課堂氣氛。此外,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在講到一些記敘題材文章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去學習,讓學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作者,會如何寫這篇文章。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深刻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不僅學到知識,還能培養(yǎng)觀點采擷能力以及寫作技巧。
四、閱讀教學要“讀演結合,讀做結合”
簡單的閱讀課文只是一種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盡管人類的多數(shù)知識是通過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獲得的,但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還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一些課文內容如僅讓他們簡單地“讀”或者簡單地聽教師“講”,很難有深刻的理解,但親身實踐則是促進學生理解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例如,《三打白骨精》一課主要講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對課文內容有了大體的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話劇表演,5~6個學生一組,輪流上臺表演,讓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提升課文的學習效果。在課堂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及時把話劇表演中的感觸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鼓勵他們講給自己的同桌、好朋友和教師聽,甚至還可以回家后講給爸爸媽媽聽。通過這種“讀演結合,讀做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而不是被動的學習、痛苦的學習。此外,在學習一些說明文時,尤其是帶有相關技術與工藝說明的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親自按課文內容做一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
發(fā)展閱讀能力,培養(yǎng)閱讀習慣,小學階段是重要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時期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閱讀教學,基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探索、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不斷提升閱讀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省即墨市鰲山衛(wèi)方正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