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山 奚衛紅 涂尚新
摘要:指出了林地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是森林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產品供給、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分析了浙江省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社會發展對林地需求日趨增加,林地保護形勢嚴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林地保護利用;現狀;存在問題;主要任務;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4-0161-02
1、引言
浙江省地形地貌復雜,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呈階梯狀下降,西南部多為海拔1000m以上的群山盤結,中部以丘陵為主,大小盆地錯落其間,東北部及東部沿海為河海堆積平原。境內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有苕溪、運河、錢塘江、甬江、椒江、甌江、飛云江、鰲江等八大水系,錢塘江、甌江分別是浙江第一和第二大水系,其上游是浙江的主要森林分布區。該省土壤類型眾多,可分為10個土類、21個亞類、99個土屬、277個土種,其中紅壤分布最為廣泛,其次是水稻土、黃壤和粗骨土。浙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基本同步,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地區之一。
2、林地資源現狀
根據2009年浙江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全省林地面積660.74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4.91%;森林面積601.36萬hm2,森林覆蓋率59.07%,其它灌木林覆蓋率1.51%,森林覆蓋率居全國前列;活立木總蓄積24224.93萬m2,其中森林蓄積21679.75萬m2,占89.49%;喬木林(不含喬木經濟林,下同)單位面積蓄積量為52.87m2/hm2。
2.1 林地面積按地類劃分
全省林地面積中,森林面積601.36萬hm2,占91.01%;疏林地3.58萬hm2,占0.54%;其它灌木林地15.34萬hm2,占2.32%;未成林地7.66萬hm2,占1.16%;苗圃地2.63萬hm2,占0.40%;無立木林地12.92萬hm2,占1.96%;宜林地17.25萬hm2,占2.61%。森林面積中,喬木林410.07萬hm2,占68.19%;經濟林107.95萬hm2,占17.95%;竹林83.34萬hm2,占13.86%。未成林地面積中,未成林造林地4.79萬hm2,占62.53%;未成林封育地2.87萬hm2,占37.47%。無立木林地面積中,采伐跡地6.72萬hm2,占52.01%;火燒跡地4.29萬hm2,占33.21%;其它無立木林地1.91萬hm2,占14.78%。宜林地面積中,宜林荒山荒地17.01萬hm2,占98.61%;其它宜林地0.24萬hm2,占1.39%。
2.2 林地面積按權屬劃分
全省林地權屬以集體為主。林地面積中,國有24.41萬hm2,占3.69%;集體636.33萬hm2,占96.31%。森林面積中,國有22.97萬hm2,占3.82%;集體578.39萬hm2,占96.18%。
2.3 林地面積按森林類別劃分
全省林地面積按照主導功能的不同分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兩大類。其中:公益林地240.83萬hm2,占36.45%;商品林地419.91萬hm2,占63.55%。公益林地面積中,國家級公益林93.12萬hm2,占38.67%;省級公益林106.41萬hm2,占44.18%;市縣級公益林41.30萬hm2,占17.15%。
2.4 林種結構
全省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之和為620.28萬hm2,其中根據經營目標不同,分為防護林、特用林、用材林和經濟林四大林種。其中:防護林203.98萬hm2,占32.89%;特用林14.12萬hm2,占2.28%;用材林294.23萬hm2,占47.43%;經濟林107.95萬hm2,占17.40%。
2.5 起源結構
全省森林面積中,天然林342.83萬hm2,占57.01%;人工林258.53萬hm2,占42.99%。疏林地面積中,天然疏林2.16萬hm2,占60.34%;人工疏林1.42萬hm2,占39.66%。灌木林地面積15.34萬hm2,全部為天然灌木林。未成林地面積中,天然未成林封育地2.87萬hm2,占37.47%;人工未成林造林地4.79萬hm2,占62.53%。
2.6 樹種結構
全省喬木林面積按樹種組分:針葉林216.18萬hm2,占52.72%;闊葉林137.13萬hm2,占33.44%;針闊混交林56.76萬hm2,占13.84%。endprint
3、保護利用存在問題
3.1 林地規模不穩,逆轉數量有所增加
自1979年建立全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體系30年以來,前25年浙江省林地面積一直處于不斷增長之中。但2009年完成的浙江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第6次復查數據表明,全省林地面積從2004年的667.97萬hm2減少至2009年的660.74萬hm2,說明近5年內,林地面積變動出現了新動向,已呈高位徘徊甚至出現下降勢頭。2004~2009年間,由于受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各項建設征占用林地等因素的影響,全省林地逆轉為非林地面積18.94萬hm2,與上個間隔期(1999~2004年)的13.30萬hm2相比,增加5.64萬hm2。再則,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工作已告基本結束,非林地轉為林地的情況大幅度下降。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用地由耕地逐漸向林地轉移,低丘緩坡林地開發也是造成浙江省林地面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3.2 森林質量不高,結構不盡合理
盡管前幾年森林蓄積量得到較大幅度上升,目前全省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到52.87m3/hm2,但同全國平均水平85.88m3/hm2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林地生產潛力尚待進一步挖掘。全省森林面積中,生態功能等級為好、中、差的面積所占比重分別為0.48%、81.81%、17.71%,森林生態功能指數為0.4806,森林生態功能總體評價屬中等偏下水平。浙江省現有森林仍存在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中幼林多、近成過熟林少等情況,森林資源結構性矛盾依然明顯。
3.3 林地保護與利用矛盾突出,管理形勢嚴峻
隨著浙江省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增大,由于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耕地資源稀缺,加之國家對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大量的項目用地向林地轉移。同時,為保障國土生態安令.以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需要加強對林地特別是生態區位重要林地的保護。由于林地資源數量有限,加之個別地方保護意識不強,亂占林地情況時有發生,林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比較突出,管理形勢嚴峻。
3.4 林地保護利用缺少統一的規劃管理
林地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但長期以來,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以致中長期林地保護利用工作缺乏科學引導與區域統籌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也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當前.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法編制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科學合理地確定全省林地的規模、結構和布局,確定今后一個時期林地保護與利用時序,保障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4、對策與建議
4.1 以嚴格保護為前提,確保林地規模穩定
通過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嚴厲打擊各種違法亂占林地行為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減少林地逆轉流失數量。通過生態自我修復和加大對廢棄地、生態重要區域的治理以及海防林建設、通道與平原城鎮綠化等,有效補充林地數量,促進林地面積適度回升,確保全省林地規模穩定。
4.2 以“森林浙江”建設為核心,確保森林覆蓋率目標實現
圍繞“森林浙江”建設目標,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公益林、重點防護林、平原綠化和森林城市(城鎮)等建設,加快無立木林地、宜林地造林綠化,確保各類跡地及時更新,挖掘潛力,多頭并舉,增加森林面積,為實現森林覆蓋率目標提供基礎保障。
4.3 以科學經營為重點,大力提高森林質量和綜合效益
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撐,建立林地質量評價定級制度,科學利用林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以中幼林撫育、低產(效)林改造、針葉林闊葉化改造、重點商品林基地建設、森林生態旅游、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為重點,大力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和興林富民工程,挖掘林地增產增收潛力,大幅度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4.4 以優化結構布局為手段,統籌區域林地保護利用
圍繞“生態優先、興林富民”林業發展戰略,分區、分類、分級確定全省林地保護利用方向、重點、政策和主要措施,保障重點公益林、木材及林產品生產基地、國土生態屏障以及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等對林地的需求。對不同區域林地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保護利用政策,規范林地利用秩序,促進林地利用的區域協調,最大限度地體現全省林地保護利用的整體效益。
4.5 以創新管理制度為突破,形成林地保護利用管理新機制
盡快完善用途管制、定額轉用、分級保護、差別管理等林地保護利用制度和差別化補償政策。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改革和完善林地保護利用機制,形成有利于保護林地和發展森林資源的管理機制,提高林地保護利用宏觀調控能力,強化規劃實施執行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