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車用單筒充氣式液壓減震器數學建模淺析
張 俊/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文章通過對單筒充氣式減振器結構原理、壓縮行程和復原行程進行分析,對減振器仿真時需要考慮建模的條件進行了假設,并通過相關計算,得到完整的單筒式液壓減震器在復原行程中的阻尼力數學模型。
減震器;建模;仿真
隨著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汽車對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改變人們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重要影響。世界汽車工業發展十分迅速,伴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提高,人們對汽車性能參數的也變得更加看重。人們逐漸對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汽車減震器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汽車減震器已被廣泛的研究與開發,并且研制出了許多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產品。
單筒式液壓減震器的一直應用于國內外市場。單筒式液壓減震器與雙筒式相比,其結構特點是比較簡單,減少了一套閥門系統。按照目前的情形,減震器等零部件公司脫離汽車整車生產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主旋律。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外公司到國內建立減震器公司,越來越多的中外合作企業在興起。相信這是國內減震器發展的有力契機。
通過分析減震器的原理結構、運動過程,按照力學理論來建立計算公式,用M文件編制計算程序得以實現。在應用這些公式進行減振器仿真時需要考慮建模的假設條件,具體假設如下:
1.活塞環與工作缸、活塞桿與導向套之間不產生泄漏。
2.在整個復原、壓縮過程中,減振器內的油液溫度保持不變。
3.不計壓力變化引起的系統剛性構件的彈性變形。
4.忽略不計節流過程中產生的油氣泡所耗用的油的質量。
5.不計工作油液重力勢能的影響。
6.被研究封閉區域內同一瞬時的壓力處處相等。
在對減振器進行建模之前,首先建立了坐標系,便于觀察分析。建立模型時應該把旁通槽和活塞閥系簡化成并聯的液壓管路。模型運行時,可以模擬多種情形仿真,具體可以包括復原行程模擬、壓縮行程模擬,開閥前、開閥后模擬等工況情形來分析研究。
單筒充氣式減振器工作過程很簡單一般分為兩個行程(即:壓縮行程和復原行程)。壓縮行程是依靠壓縮閥來實現的節流的,復原行程是通過復原閥來實現的。雖然兩者的節流方式相同,但是節流的橫截面積不同。現實中,為了提高車輛行駛過程中平順性以及乘坐舒適性,汽車減震器要求復原行程中的阻尼力要高于壓縮行程的阻尼力。下面建立行程相關單筒充氣式減振器數學模型來進一步研究。
現在令活塞上腔的壓強為pe,活塞下腔的壓強為pc,氣室壓強為pa。當減震器處于復原行程時,活塞相對氣缸向上運動,上腔容積隨之減小,下腔容積則相應增大。理論上來說,氣室容積也隨之增加,來確保液體能夠充滿下腔。以防止真空的出現,從而在壓縮過程中導致“空程”,進而導致外形特性發生畸變。這個過程中,對缸內液體流量之間的關系分析可知,下腔容積的變化是由兩部分構成。

式中,AP為活塞運行中的有效面積;vp為活塞桿的運行速度;Ag為活塞的橫截面積。
式中,ua為氣室活塞的運行速度;Aa為氣室活塞的有效面積。
以上兩部分之和就是下腔容積的變化量,進而可以得到式(2-3)和(2-4)

將式子(2-3)整理后可以得到

在對式子(2-4)求積分可以得到

式中sa為氣室的活塞的位移,sp為主活塞的位移,分別由速度的積分得到。
考慮到一系列的節流孔會在主活塞上,因此工程上一般情況下會將節流孔系近似看作為細長孔系,由此(2-1)由上腔流入下腔的流量為

式子中,Cd表示為流量系數,一般取0.6~0.68;A表示為節流面積,ρ是液體的密度,Δp則是兩腔的壓強差。
當主活塞進行運動改變時,氣室活塞必然也隨之運動,由此氣室的容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氣體狀態必然也發生相應變化,即內部壓強發生變化。氣體的狀態變化過程一般有如下關系,可以用多變過程進行描述,

式子中,V0為氣室的p初始容積;pa0為氣體初始壓強;Va為氣室的變化時的容積;a為氣室變化時的氣體壓強;n為氣體多變指數,一般的取值范圍是1.7~1.83。
需要注意的是,當氣室活塞劇烈運動時,想要準確表達減震器下腔的壓強pc很困難,但是有種情況可以認為氣體壓強pa與pc近似相等,即是當氣室活塞處于相對平衡的時候,及pc=pa。完成容積變化與流量的解析之后,就可以對活塞的受力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來得到減震器的復行駛阻尼力。在減震器的復原行程中,由主活塞的受力分析可以得出

式子中,f是工作筒壁與主活塞之間的摩擦力,為了實驗結果更加精確,可以根據經驗公式記憶加以具體的計算。

式子中,δ是油墨的厚度;Hr是缸筒與活塞桿接觸的長度;γ為液體動力粘度;pn為活塞桿受到的徑向的壓強。
由式(2-7)可以得出:

需要注意的,單筒減震器的節流孔系一般包括常閥片孔系和通孔系。其中常用孔系節流面積為常數,可直接參與計算;但是,節流閥片存在于閥片空隙中,它的開度和閥片兩側的壓強差Δp 成正比,也就是閥片孔系的節流面積和壓強差成正比。壓強差越大,節流面積就會越大,相應會顯現動態的變化過程。為了準確描述這一過程,對節流面積進行一下數學處理:

總結之后,得到完整的單筒式液壓減震器在復原行程中的阻尼力數學模型:


通過對減震器建模時的條件進行假設,構建了單筒充氣式液壓減震器數學模型,這對于研究單筒液壓減震器的重要結構參數來說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根據理論分析所建立的阻尼力數學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最后根據仿真結果對減震器的影響,做出相應的分析,為減震器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
[1]藍鳳英,鄭瑩娜,李揚等.轎車減震器示功特性與減震器性能研究[J].自動化儀表,2013.
[2]周玉存,賀麗娟,崔世海等.汽車減震器的運動仿真和應力分析[J].液壓與氣動,2013.
[3]李世民,呂振華.汽車筒式液阻減振器技術的發展[J].汽車技術,2001(8):10-16.
[4]李仕生.汽車可變阻尼減振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5]王望予,張建文.汽車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6]陳王威,李云飛.汽車減震器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企業導報,2013.
[7]張德慶.汽車減振器的建模及仿真設計[D].鎮江:江蘇大學,2003.
張俊,(1978-7),江蘇宜興人,講師,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汽車工程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