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華/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以數字電路、模擬電路課程設計教改為例
俞金華/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傳授一般的理論知識更為重要,高校應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數字電路課程設計》和《模擬電路課程設計》這兩門課程是電子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工科類學生應向應用型人才方面發展,提高工科類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成為了首要任務。
創新思維;實踐能力;數字電路;模擬電路;課程設計
(一)培養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老師與學生相處,不能靠一時的“做秀”來博得學生的歡心,要關心并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真心交流,用真誠贏得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以朋友方式相處,同時,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時不傷他們自尊心,不侮辱他們人格,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
(二)增強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數字電路課程設計》和《模擬電路課程設計》是以學習《數字電路》、《模擬電路》理論知識為基礎,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項目中,例如,在學習《數字電路》中的芯片CD4017時,先了解它的引腳功能來學習,然后觀看時序圖,這樣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甚至說不出它具體的名稱。如果換一種方式來學習,先用一塊CD4017芯片做一個八路循環彩燈,上課時先來個作品展示,對于初學者來說,看到八路循環彩燈依次點亮會產生一種好奇感,這種好奇感促使我們的學生對專業課程產生了容厚的興趣。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積極主動參與討論意識是實踐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獲得《數字電路課程設計》和《模擬電路課程設計》中的項目時,不是坐等老師給出相應的電路原理圖,也不是去旁看同學的設計原理圖,應靜心思考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設計單元電路,并分析設計的電路是否符合要求。將設計好的電路圖與小組一起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可以發現每個同學設計電路的優、缺點,對不好的加以改正。最后小組各選一名同學作代表發言,將各自小組的設計圖展示給全班同學。老師積極指導同學們的設計原理圖,對設計圖做出分析,這樣,同學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有部分學生對于項目的設計不愿花時間去思考,復制別人的設計思路,然后按別人的設計模版焊接,焊接完成后,遇到現象與題意不符,也找不到問題所在。
新世紀的大學生必須具備對信息收集及識別應用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閱讀報刊、雜志、上網等搜索有用信息,并應用到我們的專業課程中。為今后的設計提供更廣泛的思路。
例如:脈沖發生器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種:NE555芯片設計的脈沖發生器,見圖1;第二種:有與非門設計的脈沖發生器,見圖2。
圖1 NE 5 5 5脈沖發生器
圖2 與非門設計的脈沖發生器
第三種:由CD4069設計的脈沖發生器。
圖3 CD 4 0 6 9設計的脈沖發生器
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努力設計出了自己的原理圖,要將自己的原理圖在實物中展示出來需按照原理圖焊接出電路板。在做實物之前,教師應先讓學生在M ultisim平臺仿真,驗證自己的設計思路,仿真正確后,焊接自己的實物作品。焊接時,先分小單元電路焊接,焊接完成一個小單元電路,測試這一部分的小單元電路,驗證實物現象是否與理論相符,如有差錯,需通過理論知識來分析并解決,找到問題的所在,并記錄,以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在設計編碼電路的過程時,選用編碼二極管1N4148將對應的碼制送計數器地址輸入端ABCD,此時在Multisim仿真中,地址輸入端不需接下拉電阻,但在實物制作過程中,必須要接下拉電路。不然輸入數字時,數碼管顯示部分會出現亂碼。原因就在計數器的地址輸入端不使用時為0(底電平),在實物中不使用的地址輸入端只有接下拉電阻與地相接,其電位才為0(底電平),一般下拉電阻為10K。
學生在校不僅僅是掌握老師教來自書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實踐來掌握學習方法,思維方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即善于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研究面臨的事實或問題,從而找到創造性解釋這些事實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結論的一種能力。電子信息技術在不斷的發展,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太陽能光伏、移動通訊、智能控制等。有創新創造能力才會走的更遠。
通過《數字電路課程設計》和《模擬電路課程設計》以項目式的教學,對電子類學生可以把《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讓同學們做到正真意義上的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本文中涉及到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給大家一點幫助。
[1]孫立霞主編.數字電子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童詩白主編.模擬電路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邱關源主編.電路(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