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秀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是一種消化性胃潰瘍,常具有周期性的發病特征,主要發病癥狀為惡心、嘔吐、反酸等[1]。已有不少臨床學者研究發現,雷貝拉唑藥物對胃酸的分泌能起到長久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選取116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58例采用雷貝拉唑治療,探討雷貝拉唑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2年9月~2014年11月文縣碧口社區服務中心接診的116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認幽門螺桿菌呈現陽性,并且符合《實用內科學》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3]:(1)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胃泌素瘤或惡性腫瘤的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男26例,女32例,年齡17~65歲,平均(38.4±5.7)歲;對照組男25例,女33例,年齡18~68歲,平均(39.4±6.2)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屬均知悉本次研究目的,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觀察組:予以雷貝拉唑(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11-07-17)20 mg+克拉霉素(海南惠普森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010-09-27)500 mg+阿莫西林(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03-21)1000 mg,每天2次,連續使用21 d。(2)對照組:予以奧美拉唑[華東醫藥(西安)博華制藥有限公司,2010-09-27]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000 mg,每天2次,連續21 d。
1.3 療效評價標準[4]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炎癥消失,潰瘍完全愈合;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部分炎癥消失,潰瘍愈合>75%;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炎癥部分得到改善,潰瘍愈合50%~7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炎癥未見改善,且潰瘍愈合<50%。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33,P<0.05)。見表 1。

表1 2組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2.2 2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69,P<0.05)。見表 2。

表2 2組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雷貝拉唑可替代苯并咪唑,雖不能起到抗H2組胺以及抗膽堿的能力,但可通過附著在胃壁細胞表面對H+-K+-ATP酶產生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5-6]。有學者研究發現,與奧美拉唑藥物相比,雷貝拉唑能有效改善Hp陽性以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治愈率[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雷貝拉唑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奧美拉唑,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后2組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雷貝拉唑具有較小的藥物不良反應,可減小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痛苦。
綜上所述,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行雷貝拉唑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治愈率和藥物安全性。
[1] 李強.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100例[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32(10):1179-1180.
[2] 程芳.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近期及遠期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5):61-62.
[3] 梁崇國.聯合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12):88.
[4] 于嬪.不同方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22):21,23.
[5] 盛金峰.雷貝拉唑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10,19(3):63-64.
[6] 張建輝.兩種根治老年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方案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0):5871-5872.
[7] 王宏剛,王國祥,王建文,等.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47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14(6):839-840.
[8] 王一凡.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6):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