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信詐騙犯罪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何 晶 ,陳 錦
海峽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新探
——以電信詐騙犯罪為例
何 晶 ,陳 錦
近年來,兩岸警方在《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框架下,開展了多領域的打擊犯罪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效。與此同時,跨境電信詐騙犯罪集團也呈現出內部成員不斷增多,分工日趨細化的趨勢,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并且犯罪集團有從臺灣向第三國轉移等新動向。目前,由于兩岸司法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差異,兩岸司法互助機制仍然存在許多執法困境。為共同打擊犯罪犯罪,兩岸需要擱置政治爭議,加強溝通交流,強化對電信、網絡、金融的監管,聯合更多的國家共同加入到打擊跨境犯罪之中。
海峽兩岸;司法互助;電信詐騙;新動向
近年來,海峽兩岸警方在《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下簡稱《兩岸司法互助協議》)框架下開展了多領域的共同打擊犯罪雙邊、多邊協作,有效保障了兩岸同胞權益和交往秩序,尤其是兩岸警方聯合打擊涉兩岸的電信詐騙、毒品犯罪、非法傳銷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然而,發生在臺海地區的電信詐騙犯罪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兩岸警方在偵辦其他互涉犯罪案件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有鑒于此,進一步理順和加強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機制成為共同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迫切需要。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或集團運用電話、網絡等犯罪工具,假借各種名義、捏造不實信息,騙取不特定的受害對象匯轉資金的欺詐行為。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跨境屬性,在于詐騙行為的準備、實施或結果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或法域,使得不同的國家(地區)或法域依據各自的法律法規對該犯罪行為同時擁有刑事管轄權。犯罪分子通過移動通信、互聯網等渠道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的跨境電信詐騙日益猖獗,給人們的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損害。
自1987年我國開放大陸赴臺探親以來,因血緣、地緣、語緣、商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兩岸的民間交流日益加深,而隨之而來的兩岸間跨境犯罪也越來越多,不法分子利用語言、交通等便利因素從事走私、販毒、槍械、偷渡、劫機、劫船等跨境犯罪問題已逐漸浮現出來。這其中又以1997年開始,因經濟形態改變、通訊技術革命和互聯網應用普及,而衍生的電信詐騙犯罪問題最為嚴重,已經成為大陸和臺灣地區社會危害性最大的侵財型犯罪。
(一)犯罪集團成員不斷增多,內部分工日趨細化
跨境電信詐騙的犯罪手法雖然時常“推陳出新”,但是這些詐騙集團內部的組織結構卻有著相對不變的模式。筆者以2010年至2014年間臺灣法院判決的“徐贊豐犯罪集團詐欺案”、“陳舜暉犯罪集團詐欺案”、“張淑微犯罪集團詐欺案”、“張杰凱犯罪集團詐欺案”①案號分別為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99年度易字第2558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99年度易字第3231號(100年度易字第1555號)、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1年度易字第2251號和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3年度易字第2263號,臺灣“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為例,試圖解構臺灣電信詐騙集團的內部分工。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在這些跨境電信詐騙犯罪集團中,大致可以分為“集團首腦”、“收購人頭賬戶、電話集團”②“人頭賬戶”,是指偽造、變造、冒用他人身份開設的銀行賬戶,這些賬戶由詐騙集團成員實際控制,用于騙取被詐騙對象匯轉的財資,或轉匯至其他“人頭賬戶”,以達到將罪贓洗錢的目的。“人頭電話”,是指未登記身份信息或偽造、變造、冒用他人身份開通的電話號碼。和“車手集團”③“車手”,是詐騙集團中提幫忙領錢的犯罪成員的俗稱,即基于概括犯意,按照“集團首腦”的指示,通過銀行終端提取贓款,或協助犯罪集團存款、轉賬匯款、洗錢者,一般屬幫助犯。非有主觀上幫助詐騙集團的概括犯意,而實施幫助行為,不成立幫助犯。等。其中“集團首腦”作為整個犯罪集團的領導核心,負責組織、策劃、協調整個詐騙集團下屬的各個組織部門的犯罪活動,提供集團運行所需的資金、場所、技術設備等,這其中包括了招攬成員、組織訓練、實施詐騙、技術維護等分組機構。“收購人頭賬戶、電話集團”通過偽造、變造、冒用他人身份在銀行開設“人頭賬戶”,開通電話號碼,或通過其他非法途徑直接收購“人頭賬戶”、電話號碼等方式,為詐騙集團實施騙財行為提供重要的犯罪工具和途徑,同時隱匿身份,干擾警方追蹤查緝,并實施洗錢行為?!败囀旨瘓F”負責按照“集團首腦”的指示,持人頭賬戶(金融卡)通過銀行終端提取贓款,或協助犯罪集團存款、轉賬匯款、洗錢等?!败囀帧比藬狄话阌擅咳仗犷I贓款的金額決定,借以分散風險?!败囀帧敝g可能相互不認識,并且一個“車手”可能服務于不同的詐騙集團,而取得“集團首腦”信任的“車手”可晉升為資深“車手”,即“車手頭”,承擔部分招募、培訓新“車手”任務,當然所得到的報酬也更高。④根據上述案例,“車手”的報酬一般為當日所提領贓款的0.5%~10%不等,“車手頭”和“車手”之間另有分賬。由于近年來兩岸警方加大了打擊力度,“車手集團”和“收購人頭賬戶、電話集團”逐漸整合形成“外務作業集團”,數量上也有所萎縮。
在目前兩岸破獲的電信詐騙案中,以2011年“09·28專案”破獲人數最多,共逮捕827人,其中大陸籍493人、臺灣籍322人、老撾籍4人、馬來西亞籍6人、泰國籍1人,查獲地點共涉及兩岸九地,在大陸地區查獲322人、臺灣地區123人、柬埔寨60人、印尼50人、馬來西亞4人、越南76人、菲律賓93人、泰國27人、老撾72人。⑤《“09·28”項目大行動 兩岸九地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 掃除詐騙基地166處、查獲嫌犯827人,再創治安新猷》,臺灣“刑事警察局”網,http://www.cib.gov.tw/news/news01_2.aspx?no=3305.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當然,現實中詐騙集團的運轉模式遠比筆者所述要復雜得多,這也有待學界對詐騙集團的犯罪形態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詐騙集團機房設置由臺灣本土轉向中國大陸再轉向東南亞
據了解,發生在大陸的詐騙案有三分之一的源頭是在臺灣,⑥《臺灣詐騙集團盯上大陸百姓》,央視網,http://new s.cctv.com/china/20091201/104407.shtm l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并且,這些大型詐騙團伙的骨干主要還是來自于臺灣。⑦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92頁。據臺灣地區“內政部警務署”提供的“警政統計年報(1997年~2013年)”⑧《警政統計年報:警察機關受(處)理刑事案件嫌疑犯人數-機關別》(更新日期:2014年4月11日),臺灣“內政部警政署”顯示,臺灣地區詐騙犯罪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低水平發展期(1997年~1999年),該階段詐騙犯罪發案數基本維持在3000~4000件/年的穩定態勢;二是迅猛發展期(2000年~2003年),該階段詐騙犯罪發案數呈現大幅度增長,2003年全年發案數為37191件,較之于1999年4262件發案總數,短短4年時間內詐騙犯罪發案量增長了近8倍;三是抑制發生期(2004年~2009年),該階段以臺灣“反詐騙跨部會協調會議”為起始標志,對詐騙犯罪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如“110(后改為165)反詐騙咨詢專線”、各地方法院檢察署的“查緝電話詐欺恐嚇專案小組”等,有效地遏制了詐騙犯罪的幾何式增長;四是轉移發生期(2010年~2013年),該階段發生在《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簽訂之后,在臺灣本土發案數量上表現為明顯下降趨勢,但仍然維持高發態勢。

1997-2013年臺灣地區“詐欺”案件發展趨勢圖
針對臺灣本土民眾的電信詐騙犯罪,在遭到臺灣地區跨部會出臺的各項反電信詐騙政策的反制,以及檢警機關強力圍剿下,使得組織大幅蛻變,并逐漸將目光投向大陸。由于我國大陸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廉,在詐騙集團的利誘下,極易發展犯眾,因此,近幾年來我國大陸地區越發成為電信詐騙的重災區,詐騙集團機房多設置在大陸沿海一帶,并呈現出由東南沿海向內地,由東向西蔓延的發展趨勢。在兩岸簽署共同打擊犯罪協議后,大陸和臺灣地區警方加強聯手協作,加上我國刑法對詐騙罪相關規定較為嚴厲,詐騙集團在臺海地區的詐騙活動又進一步萎縮,并將機房轉設置到東南亞,使得原先“集團首腦設于臺灣、旗下作業集團盤踞于大陸”的跨境犯罪形態也逐漸演變成為“集團首腦設于臺灣、大陸或第三國,旗下作業集團盤踞于被害國,如東北亞的韓國和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跨境跨國犯罪形態。同時為了“永久經營”,詐騙組織中多國犯罪成員參與的情況十分普遍。一般情況下,詐騙集團會根據詐騙對象的屬地選擇集團成員,以便招攬到與詐騙對象使用同種語言的從事電話詐騙的人員,如集團中的“車手”均來自被害人所在地。
(三)犯罪手法不斷翻新,花樣層出不窮
兩岸跨境電信詐騙集團肆虐至今,其自身隨著金融、通訊工具的多元化、便利化、國際化,詐騙手法也“與時俱進”,不斷升級換代,甚至有專門的“點子公司”針對國家經濟政策和社會熱點問題為犯罪人設計詐騙方法。從最原始的中獎、消費信息發展到“安全賬戶”匯錢、綁架、電話欠費、補貼退稅等,詐騙集團的犯罪手法經歷了從早期的利用普通手機向不特定手機號段撥打電話、群發短信全球資訊網,http://www.npa.gov.tw/NPAGip/w Site/lp?ctNode=12595&CtUnit=1740&BaseDSD=7&mp=1.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盡管該份統計資料包含了其他類型的詐欺犯罪,但從其總體發展趨勢能夠準確地反映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發案情況。的“亂槍打鳥式”詐騙,到在英特網上使用任意顯號軟件、顯號電臺等高智能型詐騙的發展過程。根據臺灣地區“內政部警政署165專區”的統計資料①《詐騙排名》,臺灣“內政部警政署”165全民防騙超連結網,http://165.gov.tw/fraud_rank.aspx?id=10#.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顯示,目前臺灣地區排名前十的詐騙手段中,利用電信手段進行詐騙的占了絕大多數,如假冒機構(公務員)詐財、猜猜我是誰、拍賣(購物)詐財、假推銷、假綁架(恐嚇)詐財、假借親友出事勒索(詐財)、中獎通知(六合彩)、假借催討欠款,此外還有色情應召詐財、郵件未取、“芭樂票騙貨”②“芭樂票”,即空頭支票,是指支票持有人請求付款時,出票人在付款人處實有的存款不足以支付票據金額的支票。等詐騙手法也榜上有名。而歸根結底,電信詐騙之所以能夠得逞,正是犯罪分子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善意、恐懼和貪欲。
筆者就曾多次接到“猜猜我是誰”、假冒“公、檢、法”、郵政局、社保中心等機關工作人員詐騙電話、短信,也曾見到身邊同事收到群發的通知變更匯款賬號的信息,恰遇其正要向某建筑公司匯轉一筆工程款,若非對方公司在其準備匯款之時打來電話催款,致行跡敗露,否則詐騙集團就得手了。據調查,僅電話、短信詐騙,在北京就有1523.1萬人都接到過相關電話或短信,占常住人口的88.5%,平均每人接到過3.15種詐騙電話或短信(標準差為1.831),其中56.5%的民眾接到過3種及以上的詐騙電話或短信,有1.9%~6.5%的人會信以為真去匯款或轉賬。2010年上半年,安徽省電信詐騙共發案1091起,被騙金額2428萬元。③《電信詐騙半年“套走”兩千萬》,中安在線——安徽商報,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7/21/003293603.shtml.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2013年1月份,僅一個月時間內,河北省電信詐騙共發案127起,涉案金額400余萬元。④《我省五類電信詐騙案件多發》,中國河北網,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130202/2524143.htm.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據公安部統計,2013年全國電信詐騙案發案就已達30余萬起,群眾被騙100億元,2014年全國電信詐騙發案40余萬起,群眾損失107億元。⑤《2014年中國“電信詐騙”107億 代表建議“運營商應擔責”》,新京報,http://epaper.bjnews.com.cn/htm l/2015-03/14/content_566349.htm?div=-1.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
電信詐騙犯罪集團人員規模、內部分工、機房設置、詐騙手法的蛻變,給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機制和共同打擊跨境跨國電信詐騙犯罪帶來了重大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新的變化,在《兩岸司法互助協議》框架下更好地開展打擊犯罪活動成為擺在兩岸司法機關面前的重大難題。
如前所述,《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簽訂后,臺灣地區電信詐騙犯罪案件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且兩岸警方也聯合偵破了多起跨越兩岸,甚至跨越第三國的電信詐騙案件,有效地摧毀了多個跨境、跨國電信詐騙犯罪集團,但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部分問題,以至于在個案協作上未能達到預期成效。
(一)《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簽訂前后兩岸協作機制的變化
在未簽訂《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前,兩岸有關偵辦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合作,建立在1990年簽訂的“金門協議”基礎之上,以平等互惠的方式進行案件的偵辦查緝和案犯的移送遣返,并且在個案偵辦的過程中積累合作經驗,形成共同打擊模式。在此情境下,因兩岸欠缺正式合作的機制,以至于在請求對方協查有關案件資料時未能得到完整的回復,或鑒于時效因素,導致只能片面追捕作為下線的作業集團,無法徹底將詐騙集團一網打盡,錯失深挖集團共犯、擴大查處規模的良機。
在《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簽訂后,兩岸建立了一定的協作機制和規則,兩岸警方、司法機關互訪交流、情資交換增加,兩岸警方對對方的協查請求、情資提供等方面均采取了積極回應的態度,對于兩岸同步偵辦電信詐騙犯罪也都能積極配合。另外,協議簽署前,有關于刑事案件偵辦過程中涉及司法文書、證據等交換事務,因欠缺法律基礎,相關制度設計僅具有參考意義。而協議簽署后,對于追訴犯罪、證據取得等方面則更具實效,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至2014年底,兩岸警方協議框架下的司法互助取得了顯著成效:大陸方面共遣返臺方通緝犯388人,向臺警方通報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臺灣居民2989人次,向臺方陸續移交了80名病重臺灣服刑人員;臺灣警方向大陸遣返11名逃犯,向大陸方面通報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大陸居民2887人次,兩岸審判、檢察機關相互委托送達文書、調查取證已逾4.3萬件次。在偵破電信詐騙案件方面,從2009年6月25日至2015年2月28日止,兩岸合作破獲包含第三地跨境詐欺犯罪集團共56個,逮捕5557人。①《〈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案件統計總表(累計)》(更新日期:2014年12月31日),臺灣“法務部”網,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32135&CtUnit=11770&BaseDSD=7&mp=001.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
(二)兩岸司法互助方面的執法困境
1.協議的法律屬性不明。盡管對照“金門協議”,《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在許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協議的條文規范巧妙地避開了司法制度這一具有高度主權爭議的問題,超越了司法互助的“國際”、“區際”等政治定位條約,并且以平等互惠的方式進行協商,在共同打擊犯罪方面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但究其性質而言,仍屬于非政府協定。協議本身存在著許多基本問題,如協議書在法律體系中的位階如何?協議的性質屬于條約,國際書面協定抑或是行政命令?本協議內打擊犯罪的措施與現有國內法和區際沖突法有無抵觸之處?哪些法律法規應當予以修正?同時,就協議本身而言,盡管學術理論研究繁多,但政府對于相關的衍生問題應當出臺哪些配套制度加以解決,顯得相對欠缺。兩岸刑事訴訟法在涉外案件辦理程序方面均未有明確規定,在辦理互涉刑事案件時既不能援引也無從援引刑事訴訟法涉外案件程序規定。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協議的實施成效以及未來兩岸司法合作進程的進一步推進。
2.兩岸檢警關系差異影響協作成效。依據我國刑事訴訟“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基本原則,大陸地區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的關系實行“檢警分立、檢警制約”的平行設置,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擁有獨立的刑事偵查權,公安機關可采取除逮捕以外的其他強制措施。而臺灣地區實行的是“檢警合一”的偵查模式,由檢察官主導偵查,檢察官有權指揮司法警察,有權決定偵查行為開展與強制手段適用,司法警察并不擁有強制處分權,僅處于協助偵查的地位。因此,臺灣警方偵查措施能否有效發揮取決于檢警關系的配合程度,他們在司法互助過程中既要遵守“偵查不公開”②臺灣“刑事訴訟法”第245條第1項規定:“偵查,不公開之?!背藗刹槌绦虿还_外,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辯護人、告訴代理人或其他于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的相關人員,在披露偵查程序中所得知的事項是,也應當受到相當限制。原則,妥善處理情資交換過程中涉及犯罪的有關情報資料(如相關資料、復印件等)等問題,又要注重時效,及時從檢察官、法官處申請各類處分令狀,完備所有法律程序,不致讓歹徒犯罪得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互助的效率。
3.兩岸警方仍未完全建立官方直接聯系渠道。盡管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與臺灣地區“法務部”均建立了相應的聯系窗口,但都存在聯系層級較高的問題。在主要形式刑事偵查權的公安機關對臺聯系窗口中,除福建省公安廳刑事偵查總隊開辟了與臺灣地區警方直接聯系的窗口外,其余的上海市、江蘇省和廣東省公安廳的聯絡窗口均設在相應的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經其再將情報資訊轉給刑偵總隊查處,造成傳遞渠道不夠暢通。而其它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則均未設聯系窗口,必須通過公安部轉請福建省公安廳刑偵總隊與臺灣刑事局聯系的渠道,這其中環節較多,手續繁瑣,效率不高。③薛少林:《論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機制——以〈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為框架》,載《社會科學》2010年第11期,第111頁。兩岸偵查主體不同,從根本上影響到偵查工作的運作模式和權限,且缺少直接聯系管道,導致個別案件的基本資料、犯罪事實搜集和回復時間難以掌握,延宕破案時機,阻滯深入發掘案情,追查幕后主事者。
4.兩岸訴訟制度對偵辦工作的要求不同。由于兩岸法律制度不同,電信詐騙在大陸刑法上稱為“詐騙罪”,而臺灣方面則稱為“詐欺罪”,并且在此類犯罪的構成要件、證據規則、程序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給雙方在證據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帶來一些困難,也使犯罪分子的緝捕、移交及處理工作較難協調開展。
5.兩岸對電信詐騙犯罪的司法判決差異較大。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皟筛摺痹凇蛾P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進一步明確“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同時規定“通過發送短信、撥打電話或者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發布虛假信息,對不特定多數人實施詐騙的”可以依法酌情從嚴懲處。①葛磊:《電信詐騙罪立法問題研究》,載《河北法學》2012年第2期,第110~111頁。而根據臺灣地區“刑法”第339條規定,“普通詐欺罪”的最高刑期為5年有期徒刑。司法實踐中判處緩刑或易科罰金的比比皆是,可謂不痛不癢。而臺灣當局用長榮航空“空中監獄”專機一批批地將詐騙人員從境外押解返臺的方式,讓不少民眾更覺詐騙成員“丟盡臺灣人的臉”,不必押解返臺。相較而言,臺灣簡直就是“詐騙犯的天堂”,難怪不少人驚呼“臺灣已淪為詐騙王國”。②佚名:《騙子抓不盡 “空中監獄”關詐騙成員關不?!?,東南網,http://www.fjsen.com/b/2013-01/29/content_10492868.htm.下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
《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內容涵蓋廣泛,若兩岸能有效地落實執行,必定能大幅提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功效。單從近年來兩岸共同打擊電信詐騙犯罪成效來看,相關統計資料有力地證明了協議對此類犯罪的遏阻作用,兩岸司法機關案件承辦人員對協議更是抱以肯定的態度,并期望進一步加強協作。因此,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機制的建構完善,有待兩岸在后續的協商中加以檢視修正。兩岸司法機關有必要建立更為緊密的互助協作機制,既能積極應對詐騙集團日益詭詐的犯罪新動向,又能努力克服兩岸政治、法律制度差異等因素在案件偵破過程中的影響,為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福祉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擱置政治爭議,落實協議內容
兩岸尚未統一之前兩岸彼此并不承認對方之政治實體,也不存在一個共同上級司法機關凌駕于兩岸司法機關之上。③梁玉霞著:《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版,第247頁。因此,在現階段兩岸政治爭議無法解決,兩岸人民的各項權益又亟待維護的情勢下,唯有擱置政治爭議,直接就雙方簽署的事項進行合作,并就一些合作的基本原則達成共識,以解決個案協助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第一,相互尊重原則。暫時拋開意識形態、價值觀上的分歧,尊重對方合理的要求和意見,在不破壞己方法律制度、公序良俗的情況下,對符合刑事司法互助形式要件、客觀上能夠達成的協助請求,給予積極回應,并盡量接受,盡快執行。第二,互利互惠原則。把打擊跨境犯罪作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保障兩岸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本著積極合作的態度,協商處理合作爭議。第三,主動協助原則。對于對方的協助請求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對有關人員或財物進行處置,避免犯罪結果擴大,盡可能按請求方的要求內容提供協助,及時將有關情報資料通報對方。第四,程序為主原則,注重程序合作,減少協助請求在實體法上的爭議,以協議作為協助請求形式要件的審查標準,在不違反協議第15條的情況下,應當提供協助。
(二)實行分工負責,廣泛交換意見
現有的兩岸司法協助聯系窗口由于層級較高,協助程序繁瑣,加之協議簽署以來,兩岸民眾共同打擊跨境犯罪的呼聲亦日益高漲,協助請求逐年增多,造成了一定的業務壓力,勢必影響協議履行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協議規定的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協助的重點內容,進行適度分工,簡化手續流程。要建立犯罪情報信息網絡和交流管理,及時有效地傳遞信息,快速遏制跨境犯罪的發生發展;增設聯系窗口,已建立犯罪情資交換平臺和共同偵辦過跨境犯罪的單位,要繼續維持、加深自己的合作聯絡渠道,并給予其他單位相應的指導幫助;探索成立“兩岸電信詐騙犯罪偵防小組”等類似機構,整合偵查資源,利用兩岸警方各自情報資料優勢,共同會商擬定案件偵辦策略,適時啟動專項打擊工作;探索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聯絡工作,加強與臺灣方面“各級檢察署”、“法務部調查局”、“內政部警政署”、“內政部出入國及移民署”、“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等與協議內容相關的對口部門的聯系接觸,在協議框架下進一步擬定更加具體的協作方案,滿足互助實踐中的實際需要,這對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將會有極大幫助。
(三)加強高層會晤,促進交流培訓
協議簽署后,雙方高層已有過多次的高層互訪交流活動,研究制訂合作策略和機制,在具體事項上達成共識,開創了兩岸交流合作新猷。當然,在特殊情況下,亦可就必要情勢進行會晤。加強兩岸一線執法人員的學習交流活動,可以互派執法人員進行實地考察培訓,彼此增進對對方社會治安狀況、打擊犯罪模式、法律司法制度的了解,擷取對方行之有效的經驗模式,增進兩岸共同打擊跨境犯罪的互信。①吳劍:《ECFA實施背景下海峽兩岸打擊跨境經濟犯罪警務合作機制的創新》,載《公安研究》2012年第4期,第43頁。加強兩岸學者間的交流訪問,以“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論壇為平臺,強化兩岸司法制度以及刑事實體法、程序法的比較研究,促進了解彼此制度。同時,協議在設計上對民、刑事案件作了統一規定,因此,有必要就分別簽署民事、刑事司法互助相關協議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加強電信、網絡、金融的監管工作
加強對電信、網絡、金融賬戶注冊信息的管控工作,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避免過于寬松的注冊方式為詐騙集團取得人頭賬戶、電話提供方便;要求電信、網絡運營商確保相關資料的保存時限和資料完整,為偵查人員取得相關犯罪線索提供方便;兩岸共同建立警示賬戶機制,并對其及關聯賬戶進行線上監控、警示;積極開展反洗錢斗爭,加大打擊地下錢莊力度,建立通匯管理監督機制,阻斷犯罪集團的資金流動鏈條,以有效遏制跨境犯罪。
(五)把涉第三國犯罪問題納入司法互助框架
《兩岸司法互助協議》簽署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成效明顯,尤其是在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方面更是成績斐然,但也因此致使許多詐騙集團被迫將罪惡之手伸向了第三國。而現行協議的基礎是建立在兩岸互涉案件之上,對于涉及第三國的情形未作規定,容易衍生出相關爭議,因此在后續對兩岸司法互助制度進行調整修訂時,有必要將涉及第三國的犯罪情形考慮在內。如前所述,兩岸及東南亞七國九地警方在2011年“09·28專案”中的通力協作,已將兩岸跨境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模式,成功地運用在與其他國家共同打擊犯罪的合作上,也取得了驕人成績。當然,我們希望這不僅僅只是個案,更期望兩岸、第三國今后在偵辦跨境跨國犯罪時,可以超越主權、政治、地域、司法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為各國人民謀福祉。
(責任編輯:陳 馳)
D924.33
2014-11-19
何晶(1979-),男,福建福清人,福建省平潭縣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副局長。陳錦(1986-),男,福建福清人,福建省平潭縣人民檢察院政治處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