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檸溪
高二分班時,理科成績優異的我固執地選擇讀文科,只為某一天能成為作
家和編劇,用故事為讀者帶來溫暖。那時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
然而,生活中的悲與歡總是相互交織。那段時間,熱情滿滿的我,不得不
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于是,我開始失眠,甚至萌生出得過且過的想法。結果,
第一次高考,我的成績并不理想。
既然有最初的夢想,豈能半途而廢?痛定思痛,我毅然決定在家復習。我
就像一只笨拙的蝸牛,雖然在求學的路上步伐緩慢,但每天都會收獲意想不到
的小進步。第二年,我如愿以償,被一所重點大學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錄取。
但此時我深知——夢想,才剛剛開始。
大學課業像蝸牛殼一般沉重,我背著它慢慢向前爬行,起初總有力不從心
之感,即便如此,我仍利用課余時間到醫院參與志愿服務工作。其間,那些飽
受病痛折磨的人,依然樂觀地與我分享他們的點滴,不僅使我積壓已久的疲憊
心靈得以緩解,也讓我萌生出要拍一部公益電影的想法。是的,我希望用溫暖
的故事撬開醫學堅硬的外殼。這時候,熱愛文字的我,愛上了醫學。
那時,我正備考醫學院,每天在教室或自習室里進行長達16個小時的學
習,為的是能深入醫學的世界,為將來醫學題材的創作做準備。跨專業考研的
困難不言而喻,而那段竭盡全力追夢的日子,成為我生命中值得珍藏的美好記
憶。大三剛剛結束,我便順利申請到南京、武漢、深圳等幾所名校保研面試的
機會。一個22歲的東北女孩,在南方最炎熱的幾個城市之間奔波,站在不同的
講臺,接受面試老師的考核,詮釋著自己的夢想。這只慢慢前行的蝸牛,正逐
漸接近夢想。
不久,我接到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面試通知。走進北大的那一刻,我不禁浮
現出田曉菲在北大寫出《十三歲的際遇》時意氣風發的景象。而彼時,22歲
的我,仰望著北大,正為夢想奮力一搏。
現在的我,正在美麗的燕園延續我的夢想。至今,我已經出版自己主編的
第一本書,多次榮獲廣告創意獎。雖然和很多事業如日中天的老同學相比(有
的在中央電視臺工作,已擁有自己的劇組),我更像是一只慢慢向前爬行的蝸牛,
但我每一天都在努力創造機遇與希望。我相信,每一點知識的積累,都會讓我
走得更遠。
“希望是一件好東西,也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回
顧這些年來的奮斗歷程,我逐漸明白:我是在為希望而活。
此刻的你也許也像一只蝸牛走得很慢、很慢,然而,你需要做的,僅僅是
腳踏實地,一步步向前,為了自己的夢想堅定地走下去,因為你每一步的努力,
都是在為未來積淀。做一只有夢想的蝸牛,只要不停下來,步伐再慢,也終將
實現自己的夢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