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聞鶯
多年來,令狐一家住過的小院一直都有人從四面八方趕來——不同的是,過去來都是點點頭,感慨風水多好;如今來的都是搖搖頭,語氣中滿是唏噓……
2014年12月22日,冬至,平陸令狐一家經歷了多年來最漫長的一個夜晚。
當天晚上8點整,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距離北京900多公里的山西平陸,一位來自令狐家族的人士從電視上看到了這條“突然”插播的新聞。那一刻,他很平靜,“該來的,還是來了。”
出生臨潼
1956年10月,令計劃出生于陜西臨潼驪山腳下。
他的父親令狐野,老家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年輕時曾投奔西安的表姐學習西醫療法,最終選擇參加革命。
其時,延安正面臨著缺醫少藥的困境。學過醫、開過藥鋪的令狐野,自然有了用武之地。
1938年11月,邊區醫院遷至東二十里鋪,令狐野為醫院醫務科長。
當年12月,延安保健藥社改為衛生材料廠,專制各種丸散膏丹以代替西藥,令狐野擔任副廠長,后調到陜西臨潼的華清干部療養院。
“令狐野是個暴脾氣,老跟別人意見不同。”在療養院昔日同事的印象中,令狐野并不容易相處,倒是他的愛人王黎明,當時也在療養院工作,性格比較溫和。
在這個嚴父慈母的家庭,令計劃是第四個孩子。他的前面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而在他出生后的第四年,家里又迎來了最小的兒子。
“方針、政策、路線、計劃、完成,這名字放在當年就很特別。”已是耄耋老人的華清干部療養院工作人員憶起令狐野五個孩子的名字仍津津樂道。
洪陽家史
上世紀60年代初,年過半百的令狐野攜妻兒,渡黃河,告老還鄉。
令狐野決定在平陸縣常樂鎮鑿個延安式窯洞,于是他找到了時任常樂鎮后村村支書的蔣守立。
“你是十三級干部(副廳級),還是打個報告吧,上面同意,我這邊就沒意見。”蔣守立解釋,一般情況下,普通窯洞占地七分,延安式窯洞占地一畝,這個主不是他能做的。
很快,令狐野拿來了上級的批復。兩個月后,后村西北方向,一個全新的窯洞出現在人們面前。
作為全縣少有的干部家庭,住在常樂后村的令狐野一家,無疑是備受矚目的。
令狐野這位經歷晚清、抗戰以及新中國成立的老革命,有著極強的階級觀念。
他會給生產隊的社員發放防暑藥品,給周邊村子的赤腳醫生免費培訓,也會給上門求診的窮苦老百姓看病。但對于富農、地主,別說看病,他連自家大門也不讓對方進來。
一位和令計劃同齡的后村村民還記住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小時候,村里的男孩經常打打鬧鬧。如果是貧下中農的孩子和令狐家的孩子打鬧,令狐野說這是“人民內部矛盾”,但如果是富農或地主成分的孩子動手,令狐野就把這叫“階級報復”。
幼年時的令計劃,長相與性格都更像母親。常樂鎮的老人們回憶,這孩子機靈、好學、嘴巴甜,見了長輩都是主動問好打招呼。
帶過他的一位小學老師也對這個學生有一些記憶:作文寫得好,經常在班里演講。特別難能可貴的是,班上有一些家境困難的同學,令計劃就把自己的鉛筆、本子送給對方。
幾位平陸同鄉回憶,令狐野管教很嚴,尤其重視子女教育。他們家訂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主要就是為了讓孩子了解國家大事,增長知識。
令狐家的孩子也表現出良好的家教。他們懂禮貌、愛看書,不像一般的農村孩子到處瘋跑,出去玩也會按時回家。
除了令方針,其他四兄妹都先后進入鎮上的常樂中學讀書。1966年10月,毛澤東第五次接見紅衛兵,還在念初二的令政策作為班上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跟著縣里另外十多個孩子去了北京。
紅色基因
1968年,令狐家迎來一個重要節點。
這年2月,大哥令方針應征入伍,成為青島某部隊一名海軍戰士。7個月后,老二令政策初中畢業,正式邁入社會。
當年全國上下,正掀起一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熱潮。年僅16歲的令政策,也懷著一腔熱血去了離家80多公里外的國營硫磺礦廠。
這個國營硫磺礦廠,在平陸縣東曹川一帶的深山中。一位和令政策同批進入該廠的老鄉描述,當時工作環境非常惡劣,特別是空氣,常常嗆得人喘不上氣。
但沒過多久,令政策就離開硫磺礦廠,回到常樂,在公社醫院給病人抓藥。
1971年,令計劃和令狐路線也迎來學業的關鍵節點。
這年年初,常樂中學恢復了此前因“文革”爆發而停辦的高中,令計劃和姐姐雙雙升學,成為辦學恢復后的首批高中生。
“成績不錯,能進班里前10名。”幾位高中同學都記得,令計劃語文學得最好,字也寫得好看,一出黑板報就要靠他。
其時,雖然出身干部子女,令計劃平時卻沒什么架子,穿著也很樸素,身上的補丁比同學們都多。
相比之下,姐姐令狐路線就要高調不少。
她是學校宣傳隊的文藝骨干,“文革”期間,學校的批斗、游行一場接一場,個子小小、扎兩個小辮子的令狐路線是站在隊前或臺上大聲呼口號的姑娘。
1971年夏天,公社醫院抓藥員令政策成為令狐家第二個走出平陸的孩子。
公開資料顯示,他先是進入運城地委機要辦公室,之后又去了山西省委辦公廳機要處工作。
青年團干
1972年12月,令計劃和姐姐令狐路線高中畢業。
因為都是城市戶口,兩人以知青身份在本村下鄉。前者在公社農機站當車工,后者在村里分管宣傳隊,相當于副支書。
沒過多久,平陸縣印刷廠正式招工。成分好、讀過書、又是干部家庭出身的令計劃順理成章被招入,成為印刷車間的一名工人。endprint
1975年,令計劃又成為了平陸團縣委干事,一年后升為團縣委副書記。
當令計劃登上自己的舞臺時,他的姐姐令狐路線也從常樂后村進入平陸縣化肥廠,并在1976年迎來了人生機遇。
“路線是工農兵大學生,推薦去了山西醫科大學。”說到令狐路線上大學,常樂后村村民還透露了一個小插曲。
就在幾個孩子陸續走上人生正軌時,意外不期而至。
上世紀70年代后期,從部隊復員回來的老大令方針在擦玻璃時從高處墜落喪生,令狐野夫婦遭遇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傷痛。
知情人士透露,令方針此前娶了一位在平陸縣醫院工作的女知青,名叫孫淑敏,北京人。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取名令狐劍、令狐燕。令方針去世后,孩子跟著母親去了北京,很少回到運城。
2014年11月,當孫淑敏和令狐劍的名字出現在公眾面前時,他們已經是強勢縱橫傳播集團的早期創辦人。該公司此后更名為趨勢中國傳播機構,逐漸由令完成在新華社的老同事郭磊等人接手。
1978年,高考剛剛恢復不久,令完成就考取了一所師范學校,但是不太滿意。
之后他去了常樂中學補習,并在1979年考上了吉林大學經濟系。1983年,令完成進入新華社旗下的《瞭望》雜志,主要負責經濟方面報道。
揮別平陸
在北京工作的令完成并不孤單,因為哥哥令計劃已調到團中央宣傳部。
關于令計劃如何上調團中央,這在很多人心中是個謎。
公開履歷顯示,令計劃1975年至1978年在山西平陸縣擔任團委干部、副書記。1978年,他成為運城地委干部,一年之后進入團中央宣傳部。
不少平陸人士感到費解,令計劃只在縣里做過三年團干,就算能力出眾,一下子獲得團中央的賞識并非易事。
不過,從當年平陸團縣委梁書記所寫的回憶錄來看,令計劃上調北京并不意外。
梁書記在回憶錄提到,1978年,令計劃前往中央團校學習。
3月12月,平陸團縣委緊張籌備團代會之際,梁書記在日記中寫道,“越在此時,我越覺得要是令計劃同志在家多好啊。有他這個助手我就覺得輕松多了”。
半年后,令計劃學習歸來。
9月6日,梁書記在日記中提到,“……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他被留在團中央工作了。他這次回來是和我們告別來了……”
到1979年,除了去世的老大,令狐家的四個孩子都已離開平陸。
老二令政策還是山西省委辦公廳機要處的一名普通干事;老三令狐路線在山西醫科大學讀臨床醫學,畢業后分配到了運城市醫院;老四令計劃進入團中央宣傳部辦公室工作;老五令完成剛剛走進“象牙塔”。
當孩子們陸續有了自己的人生后,令狐野一家與平陸的緣分似乎也到了頭。
1980年左右,運城地區為“十三級干部”令狐野安排了療養和住所。
遠離故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令狐家的孩子處于事業的快速上升階段。
1985年至1995年,令計劃先后擔任過團中央宣傳部理論處副處長,團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團中央常委等職。
一些曾經和令計劃熟悉的平陸人發現,見他一面越來越難了。
他的初中同學說,和令計劃見面、聊天,還是他在平陸團縣委的時候,之后就再無音訊。
1995年以后,令計劃進入中央辦公廳,歷任調研室副主任、調研室主任,辦公廳副主任、辦公廳主任等職。
在此期間,幾位高中同學想和令計劃聯系,為此還去問過他的姐姐令狐路線。
“她說計劃每次打回來都是用不同的電話,沒有號碼。”令狐路線的回復,讓大家覺得有些牽強。
后來,有一位高中同學通過在太原發展的老同學要到了令計劃的聯系方式,據說是家里的座機號。太原的同學囑咐他,“計劃白天很忙,夜里12點以后再打”。
這位高中同學真的等到夜里12點以后才打過去,接電話的是一位女士,說他打錯了。自那以后,大家有些失望,也就斷了念想。
不近鄉情
幾乎同步,令計劃的哥哥令政策也與故鄉平陸漸行漸遠。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令政策先后在山西省委辦公廳、山西省委機要局、山西省糧食廳、山西省發改委等單位擔任領導。
“過去在太原工作的平陸人,每年過年都要參加老鄉聯誼會。”一位在太原工作過的平陸知情人士回憶,令政策仕途剛剛起步時,每年都參加聯誼會。當年的他也很清廉,想送孩子出國念書都湊不夠錢。
一位和令政策一塊兒在公社醫院抓藥的老同事也說,當年他因為弟弟生病去太原,令政策幫不上忙,就請老同學吃了頓飯,臨走還送了兩瓶醬油。
上個世紀90年代,還在擔任山西省糧食廳廳長的令政策曾回了趟陜西臨潼。
當時距華清干部療養院解散已過去20多年,他把自己在華清小學讀書時的小伙伴叫在一起,大家感慨萬千了一番。
只是隨著令政策步步高升,特別是2000年調入山西省發改委,派頭越來越大了。
平陸知情人士透露,有位縣領導想給平陸爭取一個項目,趕到太原想找令政策說情。誰知等了三四天,托了幾層關系才見到令政策本人。
還有平陸人士回憶,曾經有位平陸副縣長去太原找令政策辦事,因為在樓下大喊政策的名字,事沒辦成,還當場挨了頓臭罵。
至于令狐野,每年春節前后,縣里、鎮上都會有領導上門慰問老人家,每當看到人家拎著水果罐頭之類的禮品,令狐野就大發脾氣,讓對方趕緊拿回去。
有一年清明,令狐野帶家人回洪陽村掃墓,中午在老鄉家吃飯。他們自帶了饅頭和蔬菜,不讓老鄉破費。
車禍重創
隨著令計劃的仕途不斷上升,令狐一家也愈發低調。endprint
2000年以后,令完成辭職下海,他的名字也逐漸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個 叫做“王誠”的新名字。
有知情人士透露,“王誠”是令計劃幫忙取的。他并不希望外界知道弟弟的真實身份,還曾建議令完成最好呆在國外。同樣,對于在山西從政的兄長令政策,他也希望盡可能少露面,官職不必過高。
只是性格外向的令完成不甘寂寞。他很早就對親戚們說,不喜歡搞政治,將來要好好掙錢……進入商界后,改名王誠的令完成常年活躍于科技圈、創投圈乃至高爾夫圈,身份神秘且能量巨大。
在此期間,他的第二任妻子、央視著名主持人李平以及妻弟李軍,都先后進入令家的生意圈。李軍還是上市公司樂視網的早期大股東以及前副總經理。2014年9月底,李軍從山西大同家中被帶走。
從山西省發改委主任一職退下來的令政策也不愿隱退。2008年1月,他當選為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成為一名熱心文化、頻頻調研的官員。
2012年3月18日,一向謹小慎微的令計劃被一輛法拉利改變了命運軌跡。
據《新京報》2012年3月19日報道,前一天凌晨4點10分,一輛法拉利跑車行至保福寺橋東輔道時,失控撞到橋體南側墻壁及另一側護欄后解體。車內一男兩女被甩出車外,但衣著整齊——后來有外媒報道一男兩女幾乎裸體,這讓人浮想聯翩的細節,與車禍目擊者的回憶并不相符。
慘烈的車禍導致一人死亡兩人重傷。死者為令計劃年僅24歲的兒子令谷,當時正在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出事的法拉利跑車為山西省一家龍頭鋼鐵國企所送,買車費用掛在了該企業下屬某單位賬面上。
2014年8月23日,時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的陳川平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
陳川平2001年12月至2008年1月曾擔任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多位平陸知情人士表示,陳川平與令政策、令完成私交甚好。
運城人家
當令計劃的人生遭遇重創時,令狐野和女兒正住在距離老家平陸1小時車程外的運城市區。
2014年以來,令政策、杜善學、陳川平三位運城籍省部級高官落馬,該市前后兩任市委書記白云和王茂設被查。“運城幫”這個詞匯被外界賦予了更多內涵。
當年選擇搬到運城的令狐野,一定不會想到百歲之后的自己還會親歷這場風暴。
平日,照顧兩位老人的主要是女兒令狐路線。山西醫科大學畢業后,她分配到了運城市醫院,之后又調到級別更高的運城市中心醫院。
令狐路線的愛人王健康,祖籍山西沁源。16歲時,他進入運城汽運公司保修廠當工人。1977年,22歲的王健康前往西安公路學院汽車系學習,畢業后在山西交通學校任教。
1995年12月,時年40歲的王健康出任運城市交通局副局長,6年后得以“扶正”。2009年9月,王健康升任運城市副市長。
而學醫回來的令狐路線,和當年的活潑大方已截然不同。
平陸的高中同學說,路線很少和大家聯系。別說聚會,即使是運城的同學家里婚喪嫁娶,她也從不出現。
“總說工作忙,人不來,就把禮錢送到。”一位高中同學記得,令狐路線曾說過,搬了家要請大家一塊吃個飯,可是一直沒兌現。
在運城,多位熟悉她的人士表示,令狐路線工作認真、低調務實,所以能夠升任運城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此外,她還連續三屆當選運城市人大代表。
令狐路線和王健康有一個女兒,名叫王玲,1985年出生。她曾就讀于運城當地最好的康杰中學,學習成績卻很一般。
2007年,從西安一所普通院校畢業的王玲前往北京投奔小舅舅令完成。
2009年12月,王玲受讓小舅舅“王誠”在北京匯金立方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2萬元的出資額,成為匯金立方最年輕的合伙人。
翌年,匯金立方參股的樂視網在創業板成功上市,王玲隨即引發資本市場矚目和猜測。
不談過往
很少有人能通過令狐野夫婦了解這家人的情況。知情人士透露,107歲高齡的令狐野已經意識不太清醒,平日主要是女兒和保姆負責照顧。
即使是從前身體狀況允許,老兩口也不談政治、不說過往,不提及孩子。
2003年前后,平陸縣要出一套《平陸人物譜》,希望把令狐野、令計劃等人收錄其中,但父子倆都婉拒了。
2009年9月30日,《運城日報》頭版報道:市委書記高衛東看望慰問享受副省長級醫療待遇的離休干部令狐野。
這是令狐野唯一一次出現在運城當地的公開報道中。
他們也很少和親戚走動。2009年,令狐野與前妻所生的大女兒令狐桂英因病去世。父女倆的關系到最后都沒有修復,令狐桂英的子女對外公也相當陌生,即使小心提起,也會得到“和我們沒有關系”的淡漠回應。
平陸縣常樂后村,令狐一家住過的延安式窯洞已近乎填平。住在這里的新主人透露,很多年前的一個雨天,令狐野一家曾回來過。
那一次,90多歲的令狐野因為腿腳不便沒有下車。他的兒女和孫子們在院子里走走看看,其中還有一位戴耳環的漂亮女士,令家人介紹稱是令計劃的夫人谷麗萍。
多年來,這個小院一直都有人從四面八方趕來——不同的是,過去來都是點點頭,感慨風水多好;如今來的都是搖搖頭,語氣中滿是唏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