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忠
僅從“媒介素養”考核省委書記,并不全面客觀,但不妨作為一種觀察角度,以此管窺省委“一把手”們對黨務、政務公開的態度,以及對媒體作用的認識。
在十八大后啟幕的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31位省、市、區委書記(下簡稱省委書記),居于中央與基層之間,擔當著“中層設計師”的角色。他們的首要任務即落實中央頂層設計,帶領本省、市、區(下簡稱?。└母飫撔?,再謀發展新篇章。
其中,有11位省委書記,因其同步于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12月前后履新而備受關注,他(她)們包括孫政才、孫春蘭、韓正、胡春華、王東明、夏寶龍、王君、王儒林、趙正永、彭清華、尤權。兩年過去了,政治“新常態”以前所未有之勢盛大開局,彼時上任的11位“新晉”省委書記也迎來了自己的省級治理“中期考”。
“媒介素養”成執政理念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在現代政治理論中,“媒介素養”已成為現代官員的必修課和硬指標。媒體之于中國政治,就像社會的預警器,哪里出現發展穩定的火情險情,就能在第一時間知悉;也像戰場上的集結號,首長號令一下,媒體就要奮筆疾書,為傳播發展政策、匯聚改革共識奔走呼號。省委書記,就是下達號令的指揮官;媒體,尤其是各級黨媒,就是發起改革戰役的沖鋒號。
因此,我們從“第五個現代化”的改革目標出發,以“省委書記的媒介素養”為量尺,梳理這11位書記的治省實踐和執政理念,力圖畫出一個全新視角下的執政智慧“五線譜”。
一般來說,“指揮官”在黨媒下達指令的形式有五種:出席活動報道、基層調研報道、會議及講話報道、為媒體撰文、接受媒體專訪等。但是,前三種“指令”形式并不直接體現媒介素養,因為媒體屬第二落點,其第一落點在活動現場、調研現場以及會議現場。黨媒再用新聞報道,將省委書記在各個現場的行程、講話、指示進行更大范圍傳播。
因此,我們選取后兩種形式,即為媒體撰文和接受媒體專訪。之所以選擇這兩種形式,除以上因素外,還因其能系統、全面體現省委書記在省級治理層面的理論研究水平,而這恰恰是考核官員思想解放和執政意識現代化的重要一環。
統計發現,十八大后的新晉省委書記們,相較以往同僚在與媒體互動頻次上有顯著增加,在互動水平上也有明顯提高。此前以全文刊發會議講話和撰文為主,十八大后的新晉省委書記這一群體,充分嘗試了刊發講話、撰文、接受專訪等形式,甚至出現了接受新媒體、外媒專訪等時尚化方式。
省委書記與媒體互動愈發“趕潮流”
隨著科技創新進步,媒體形態也時刻發生著變遷。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信息”,也就是說,媒體本身的更替升級就是一種信息,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這從近年來新媒體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沖擊可輕易窺探。
因此,省委書記們能否適應多變的媒體形態,以及全球化時代的傳播環境,成為考察“媒介素養”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實際情況看,新時代的省委書記們,已經開始探下身子主動適應時代要求,將網媒、港媒、外媒等納入了傳播改革理念的平臺范疇。
在統計的11位書記中,夏寶龍、王東明、韓正三人與網絡媒體有過實質性接觸。夏寶龍于2014年兩會前接受中國政協傳媒網專訪,談民主監督制度化;王東明于2014年10月四中全會后接受人民網專訪,主題是“治蜀興川的法治實踐”;韓正則是直接與網媒和外媒同時互動的“第一書記”。今年11月15日,韓正接受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訪,這是韓正首次接受國際媒體訪談,話題囊括滬港通、上海自貿區、政府職能轉型、新媒體等熱點。網絡媒體甚至移動新媒體,正在成為傳播力最廣的媒體平臺,省委書記們不應也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作為內地最發達地區的掌門人,韓正在媒體改革方面同樣具有獨到見解。以橫空出世的澎湃為代表,上海報業集團和上海文廣系統在2014年改革頗有收獲,上海在應對中央深改組“媒體融合”的政策導向上,已然走在了全國前列?!皥蠹堉挥姓碱I市場、才能守好陣地,丟掉了市場,也就丟掉了陣地。只有陣地意識或者只有市場意識,都是片面的?!痹诿襟w改革過程中,韓正不僅親臨一線站臺,其市場化改革思路、現代化媒體觀更是助力無窮。
在深化改革發展大局中,借力港澳臺的資金技術優勢,無疑成為各省共識。那么,借助港媒、臺媒平臺宣傳招商引資政策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選擇。由著名主播吳小莉擔綱主持的鳳凰衛視《問答神州》欄目,今年7月和11月先后訪問了趙正永和彭清華,此二人也成為與港媒有直接互動的省委書記。隨著全面改革不斷深入,與港媒互動將被越來越多省委書記寫上日程簿。
亮點頻現:行業報受歡迎、省報開專欄
梳理發現,有些省委書記與媒體互動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其中,謀劃“新版重慶故事”的孫政才最具亮點。2013年9月12日,一篇題為《辦公室想不明白的事情 到人民群眾中找答案》的文章,出現在重慶日報頭版新開辟的《渝政筆談》專欄,文章以數百字短文,聚焦小問題,文筆活潑主題鮮明,但文章并未署名。此后,每過三兩天,就會有新的文章發布,位置始終在重慶日報頭版,截至今年12月15日,至少已完成75篇。9月12日的這篇文章提到,“記得當年隨國務院領導同志下基層調研林權制度改革問題,江西修水縣的一位老村支書說出九個字,叫'山定樹,樹定權,人定心'”。檢索發現,據江西日報2007年4月23日刊發的《山更綠 水更清 人更好——溫家寶總理在我省考察紀實》記載,當地農民曾提及“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溫家寶回應:“這三句話說得好!一定要寫到報紙上。這是最高概括。”這篇報道最后提及“農業部部長孫政才……等隨同考察”。因此可以推測,專欄作者曾于2007年跟隨溫家寶下基層調研,而且很可能就是孫政才本人。
此外,來源于重慶市林業局網站的報道也論證了這一點??l于2014年1月3日的新聞稿稱,副站長唐志強同志領讀了重慶日報《渝政筆談》中孫政才書記關于黨員領導干部《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等五篇擲地有聲的文章。因此,基本可以確定,該專欄的執筆者就是孫政才。從文章內容看,專欄以黨風廉政建設為主,也有經濟、社會、生態等內容,這與習近平當年在浙江日報開辟的《之江新語》頗為相似。專欄文章來自官員親筆撰寫,而不是智囊團代筆,其觀點無疑更直觀。
另一個特殊樣本,則是“救火隊長”王儒林,雖然他與媒體互動的形式并非撰文或專訪,但仍很有必要提及。據統計,履新百天以來,王儒林的會議講話已至少7次被山西日報在頭版超常規刊發,力度可見一斑。要知道,從2012年12月擢升吉林省委書記到2014年8月底卸任的20個月里,王儒林與媒體互動也僅有6次。無縫傳播省委書記的講話,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這成為山西省委力圖扭轉官場頹勢,重樹政治生態的特殊文宣手段,這也反映出王儒林利用媒體達至執政目的的現代化思維。
僅從“媒介素養”考核省委書記,并不全面客觀,但不妨作為一種觀察角度,以此管窺省委“一把手”們對黨務、政務公開的態度,以及對媒體作用的認識。媒體是友不是敵,是推動力不是阻礙力。只有當“輿論監督也是一種正面報道”觀點真正深入執政者心里,媒體才有機會全面參與到政治“新常態”的建設和崛起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