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筆
臨陣脫逃要比其他任何違規操作的性質都惡劣,如果脫逃的行為得不到追究,乘客的安全又談何保障?
近日,伊春空難作出一審判決,機長被判3年。網友紛紛質疑判得太輕,尤其是在機長有臨難棄機逃跑的情節下。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韓國“歲月號”沉船事故,涉事船長也是棄船逃跑,最后被判36年。那么,伊春空難和“歲月號”海難,究竟有無可比性呢?
都屬于責任事故,且第一責任人分屬機長和船長
在評價一件事的時候,如果拿另一件事來做類比,需要小心謹慎。所以,當我們用“歲月號”海難和伊春空難進行對比時,很可能有人質疑這是兩碼事,但這兩起特大責任事故,確實有很多相通之處。
具體來看,伊春空難中,機長的責任體現在三處:一是機長違反《飛行運行總手冊》的有關規定,在低于公司最低運行標準(根據河南航空有關規定,機長首次執行伊春機場飛行任務時能見度最低標準為3600米,事發前伊春機場管制員向飛行機組通報的能見度為2800米)的情況下,仍然實施進近(指飛機下降時對準跑道飛行的過程)。二是機長違反民航局《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的有關規定,在飛機進入輻射霧,未看見機場跑道、沒有建立著陸所必須的目視參考的情況下,仍然穿越最低下降高度實施著陸。三是機長在飛機撞地前出現無線電高度語音提示、且未看見機場跑道的情況下,仍未采取復飛措施,繼續盲目實施著陸,導致飛機撞地。
可以發現,這三點違規操作,只要有一點沒有發生,最后造成44人遇難的慘劇就不會發生。而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韓國“歲月號”海難時,可以發現兩者是“異曲同工”。
在造成304人死亡的“歲月號”沉船事故中,事發當天因為突降大霧,導致能見度不夠,在很多船只放棄出航的情況下,“歲月號”船長卻偏偏選擇一條自己并不熟悉的線路貿然出航。其次,事發海域屬于危險海域,應該由船長本人掌舵,但據調查結果顯示,當時居然是由一個26歲的三級船員在指揮。
這兩起責任事故的共同點在于,作為船上和飛機上的最高權力者,船長和機長在當天非常不利的天氣因素下,錯誤地做出了出航和執飛的決定,而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在隨后的行程中,又犯下本可避免的錯誤,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兩位肩負最高救援責任的人都選擇了逃跑
權力最高的人,必然責任最大。但是“歲月號”的船長和伊春空難的機長,都選擇了逃避責任。“歲月”號沉船事件發生后,在如此緊急、慌亂和恐懼的時刻,只有船長最清楚整個事故的過程和周邊情況,從而作出最專業的判斷與指揮調度,而隨著他的逃離,大量乘客生還的希望破滅了。
再看伊春空難,事故發生后,齊全軍未履行機長職責擅自撤離飛機,而機上幸存人員只能通過飛機的兩處裂口逃生。
韓國船長最惡劣的行為,被認為是“臨難逃跑”
“歲月號”船長之所以在韓國飽受輿論批評,不是因為他在沉船前的一系列行為,而是在臨難時的脫逃。最初,韓國檢查機關決定不以“業務上過失致死罪”起訴該船長,而以“不作為殺人罪”起訴。韓國檢方認為,船長逃出事故船只之前,沒有做出任何措施來救助乘客,這是絕對無法原諒的行為。
雖然韓國光州地方法院最后并沒有認定“歲月號”船長不作為殺人罪,而是以“遺棄致死罪”判處該船長36年有期徒刑。但要知道,“遺棄致死罪”和“不作為殺人罪”都是指向船長的逃跑行為,而“業務上過失致死罪”則是指向逃跑行為之前的那些錯誤操作。
即使在重判36年的情況下,韓國輿論還是普遍表達了不滿,質疑判得太輕。據韓國當地媒體報道,不僅普通民眾表達了對判決的不理解,就連海運行業的從業者也認為輕判了,“羞辱了他們這個行業”。
中國機長“臨難逃跑”的情節在審判中完全被忽視
在12月18日對伊春空難的一審判決中,從披露的判決書全文可以發現,著重點全在描述機長在逃跑前的種種錯誤行為,而對機長在最后關頭的臨陣脫逃行為沒有關注。這一點和韓國海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雖然還不清楚機長的逃跑行為,對最終的遇難人數有什么影響,但如此關鍵的一個情節被忽視,讓人費解。
在目前的媒體報道中,也未見有人抓住機長的逃跑行為窮追猛打,以至于目前還尚不清楚整個逃跑行為的全貌。這一點,又和韓國媒體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歲月號”船長出事后,其逃跑過程中的很多丑態,就是被媒體通過采訪還原出來的。
而即使是在完全沒追究機長逃跑行為的判決下,國內航空業內部還是對這個3年有期徒刑表達了不滿,比如某機長在接受媒體的專訪中就提到,不支持伊春空難機長入刑,還認為空難后逃離表現是一個普通人正常反應,可以道德譴責,但不能法律制裁。問題在于,逃生確實是普通人的正常反應,但當機長這個稱號加在普通人身上后,這就是非正常反應,而且《民用航空法》規定,當民用航空器遇險時,機長應當最后離開民用航空器。
在航空業著名的哈德遜河迫降中,當救援人員趕來救出旅客后,薩倫伯格機長在機艙中來回走了兩遍,確認所有乘客被救出后,才最后一個離開飛機;在中華航空波音737飛機落地后自燃的事件中,機長猶建國在90秒內組織機上人員安全逃生,自己在飛機爆炸前最后一刻才離開飛機。當時,輿論對兩位機長精湛的技術和優秀的指揮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但唯獨沒有特書大書兩位機長最后離開飛機這件事。因為這并不值得任何表揚,這是“必須的”。
韓國不可能拿棄船逃跑的船長束手無策
如果對類似棄船逃跑的行為治罪,先要從立法意圖上否定掉一些人緊急避險的可能性。比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判例規定,“緊急避險并不適用于消防員、警察、醫生等職務、業務上負有特殊義務的人”。
而韓國刑法雖屬于大陸法系,對緊急避險也有限制性的規定。韓國刑法典第32條對于緊急避險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緊急避險之規定,不適用于負有不得逃避危險責任者。”同時韓國刑法第18條對不作為犯罪作出明文規定:“負有防止危險發生的義務或者因自己的行為引起危險,而未防止危險之結果發生的,以危險所致的結果處罰。”
由此可見,在船舶航行時,船長和船員在法律上已經負有了對在船乘客安全的法律責任。再來看和船長逃跑行為相關的法條,韓國《船員法》第11條規定,船舶在遇到危險時船長應謹慎救助人命、船舶及貨物。第132條規定,船長違反第11條規定,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韓國《特定犯罪加重處罰法》規定了棄船先逃罪:如果船只發生緊急情況卻無視發出求救信號,或事故船只的乘務員未履行救援義務造成乘客遇難,將被處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直到無期徒刑。
總之,如果發生類似船長棄船逃跑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可能被拿來起訴的罪名包括遺棄致死罪、不作為殺人罪、業務上過失致死罪等。與“歲月”號沉船事件類似的還有2003年大邱地鐵火災案,當時地鐵司機崔承烈將列車鑰匙拔出并飛奔逃跑,造成乘客被關在充滿有毒氣體的地鐵車廂內,最后崔承烈被法院以不作為殺人罪宣判。
中國棄機逃跑的機長卻無法追究脫逃的責任
中國機長不能臨陣脫逃的規定,見于《民用航空法》第四十八條:民用航空器遇險時,機長有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未經機長允許,機組人員不得擅自離開民用航空器;機長應當最后離開民用航空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法律規定了機長應該最后一個走,但對于如果逃脫行為發生應該怎么懲罰卻沒有規定,顯然這種“應當最后離開民用航空器”無法拿來具體量刑。
再看刑法,雖然刑法有重大飛行事故罪:航空人員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重大飛行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飛機墜毀或者人員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這個重大飛行事故罪的客觀要件之一“航空人員必須有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說得很模糊,在這次伊春空難的一審判決中,就沒有把機長的逃跑行為列為“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之一,而僅僅是關注其他違規操作。
實際上,機長臨陣脫逃要比其他任何違規操作的性質都惡劣,如果脫逃的行為得不到追究,乘客的安全又談何保障?
摘編自騰訊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