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的建立為傳承中國漢字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博物館的專一性質,所以對于講解員也有著不同于一般的要求,作為傳承文明的使者,講解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精準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業務水平,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才能滿足不同參觀者的需求。
關鍵詞:中國文字博物館;講解員;專業知識
博物館是特殊的歷史文化載體作用,為傳承文化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博物館的建立也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引起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但由于中國文字博物館本身獨特的專一性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常常會一頭霧水, 這就凸顯出來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重要性。他們在接待過程中不只是單純地做講解員,還要做觀眾的老師、服務員,其對觀眾的態度,講解水平,自身的綜合素質,甚至言談舉止對于塑造博物館的整體形象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探索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如何做好講解接待工作,提供優質服務的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下面談下本人的幾點看法:
1 做好講解工作的關鍵在于講解員,講解員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講解員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有著宣傳教育的作用,是博物館、紀念館或其他文化、文物開放單位對外宣傳工作的基本隊伍,他們始終處在博物館工作第一線,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一個博物館的形象,而且在特定環境里還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政府的形象,同時也確實反映出一個文化與文物單位或一個館的文明程度、業務素質和科技水平。因此,講解員必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第一,講解員應當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能夠明確政治方向和維護國家的利益與尊嚴。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充當老師的責任,即傳道、授業和解惑,所以,只有堅定的立場,明確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第二,講解員應具有敬業奉獻精神,有熱愛觀眾的情感品質,能主動、熱情、耐心、細致服務于觀眾。第三,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熱愛博物館事業,只有對博物館工作的熱愛,才可以真正的投身于其中,才能在事業上有所發展與進步。第四,要有強烈的服務意識,要有參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并且能夠積極維護參觀者的合法權益。再次,講解員要認真學習、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單位規章制度,講文明,模范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 充分理解陳列展覽,把握講解主題
博物館作為一項綜合全面的信息文化傳播行業成為當代人們追溯歷史,探索世界,憧憬未來,學習知識的有效途徑。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將以中國文字發生、發展的文化史為主線,以歷代出土的文字載體、文物為支撐,以文字書法藝術為融貫,以文字的傳播應用為注腳,將文字歷史、現代和未來匯于一堂。其陳列語言注重歷史性、藝術性、科普性、趣味性為一體,將以詩化的藝術手法,運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形象地解釋各種文字發生、發展、傳播的科學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價值,使每個參觀者隨著中國文字的發展而前行,感受幾千年的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作為帶領游客參觀的講解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陳展的方式、目的、主題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在講解過程中緊扣主題游刃有余發揮自如。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日常講解工作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講解員把方方面面內容都講到了,觀眾卻對于每個展廳的內容主題是什么非常模糊,這是為什么呢?究其緣由主要是缺乏講解的主動性。講解員應成為陳列的主人,而不是成為陳列的“奴隸”,不是被動地跟著陳列走,而是主動地運用陳列為自己的講解服務。講解過程不應成為陳列展覽簡單的復述或翻譯,講解員在為一個展廳做講解時,首先要理解陳列內容的主題,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使陳列意圖得到最好體現,這是在原有講詞基礎上的自我再創造。這些過程中,需要講解員對陳列內容和展品進行系統而全面地研究:一是了解展品來源、年代、特點;二是查閱相關資料,較深入地了解其歷史和現實價值;三是結合展出陳列形式,研究如何突出表現陳列亮點,達到直觀教育目的。最后,講解員要認真組織內容,根據觀眾的特點科學選擇,進行有區別地、有針對性的講解。
中國文字博物館因為它獨特的專一性,在陳列展示中采用了幾千年來不同時期的豐富載體來體現各種形態的書體變化。講解員在了解陳列內容時,不僅要深入挖掘陳列內容的深刻含義,對于每一件文物或展品,深入地了解它們的來歷、背景和背后的故事,研究它蘊含的現實意義與教育意義,每件展品與各時期文字發展之間的關系,并在講解過程中突出文字這一主題,增強參觀者對展覽的印象。例如中國文字博物館陳列中商代甲骨片以及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等載體上會有“王”字,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不僅要把這些甲骨、青銅器和竹簡上各時期“王”字的書寫方式讓觀眾看到,還應對各種載體上不同字形的線條變化和形態差異講述給受眾,最為重要的是把這種不同形態對中國文字的發展變化的影響講解清楚。講解員要做到的就是把每一件文物或展品 “為了說明什么”而存在講解到位。好的講解不僅能充分體現陳列的意圖,還能使這種意圖得到延續與升華,產生不一樣的震撼與反響,使觀眾在聽講解后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收獲。
3 講解員要具有精準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
第一,講解員具備的知識應具多樣性
講解藝術的本質特征是知識和語言的有機結合,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講解員要具備精準的專業知識。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含義深刻,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傳說倉頡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雖是神話傳說,但足可見,漢字對于中國文化的意義,它除了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留存方式外,還蘊含了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
講解員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字發展簡史,不懂得漢字的構型特征,在講解中就有可能受知識面的局限,使講解內容變得枯燥乏味,而且遇到觀眾提問也難以敏銳回答,更不可能得心應手。例如“明”字,什么是“明”?日為陽,月為陰。過去講陰陽,現在說正反。要想明白一個事物,就先把正反兩個方面都看到。孫子兵法里說:“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這就是“明白”一詞的真正含義,由此可見中國文字創作中的內涵。其次,中國文字發展中字義的變化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困惑。很多的中國字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本意和之后產生的引申義有著極大的差異,如“毓”字,在商代甲骨文中本意指生育,等同于今天簡化字中的“育”,甲骨文中 “甘”字本意為“美味”并不是“甜”,等等這樣的漢字發展的差異,如果講解員對于中國的漢字“六書”不了解,沒有專業文字學方面的理論學習,根本無法正常進行工作。由于事物發展是普遍聯系的,有些歷史現象和社會現象既有共性又有區別,在進行文物陳列的講解演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聯系類比,所以知識面越廣,觀眾的提問就越容易解答,講解時的內容就越豐富,也就不會出現或者少出現失職。這就要求講解員平時要多讀多看,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文化活動,不斷重視知識積累。
講解員要具備的知識不僅包括文物知識、博物館基本知識,掌握本館陳列內容及相關展品的背景知識。還要掌握和熟悉社會基本知識(天文地理、史料傳記、宗教風俗等)和學科知識(語言學、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除此之外還要了解、掌握與博物館或社會發展相關的基本法律法規政策和當前社會動態。作為外語講解員或啞語、方言講解員應該要熟悉與該語言有關的基本知識,民俗風情等知識。
第二,講解員應具備的專業技能
1. 要加強語言的訓練。其發音要標準,語言要規范;語言組織、表達能力較強,達到觀點鮮明,內容準確,言簡意賅,系統完整的要求;更要史物結合,注意聲調節奏,追求有親和力、聲情并茂的講解效果,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人施講,會針對不同職業、民族、年齡、職業、性別、文化水平的各種觀眾,組織不同的語言。有能力的要盡量掌握或熟悉一門外語,特別是外語講解員、啞語和方言講解員更應靈活的運用語言,結合實際有效的表達。此外,在運氣發聲、嗓音保護等方面要加強訓練,使講解員具有音質優美、吐字清晰、聲音宏亮的語音語貌。
2. 要加強儀容儀表、禮儀禮節方面的訓練。熟悉服飾的搭配,外表的修飾,及化妝的基本知識。講解員的一顰一笑都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行為舉止、手勢運用和講解棒的運用要規范,適時,準確,待人接物符合禮儀的要求。此外,還要熟悉不同的民族、國家禮儀禮節的基本特點和要求。
3. 熟悉和參與講解詞的寫作,可以在寫作過程中提高講解員對陳列內容的理解,提高文字水平。講解工作的基礎是講解詞,一個好的講解詞,不僅知識面豐富、能夠融入人文情感,更重要的是它給講解員帶來了勝任工作的“寶典”。因此,講解員參與寫作講解詞,對于做好專題性博物館的講解工作,意義很重大。
4、掌握多種語言。隨著社會發展,博物館逐步走向世界,外賓到館參觀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就需要講解員不僅會說漢語,會講普通話,還應該學會講外語,能夠準確流利地介紹展覽、介紹歷史,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做世界文明的使者。
總之,作為一名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講解員,為了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適應博物館事業的新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完善自己的綜合素質,做一個“精”“準”“專”型的講解員,爭取為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為中國漢字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文字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曹兵武:《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學苑出版社,2005年。
[3]田悅慧:講解員應研究些什么。
[4]王學敏:《博物館實用講解藝術》,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5]《淺談講解中的語言藝術》,喬新。
作者簡介
楊小玉(1986-),女,河南安陽,本科,博物館教育,初級的助理館員,中國文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