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德乃“諸德之本”,是一切美德的源頭,一切善行的起點。在煌煌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孝德文化始終熠熠生輝。
孝德” 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具體形式、一項重要內容。它的基本內涵是孝敬父母, 尊敬長輩,感恩回報。它的外延就是在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推己及人,關心他人,修身立德,盡職盡責,愛崗敬業,愛祖國,孝行天下。幼兒期是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是非觀念開始形成的時期,作為幼兒第一任教師的父母,此時對孩子進行孝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悌忠信品質,必將對孩子一生產生深遠影響,進而修身齊家,對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烏克蘭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帕夫雷什學校每年迎接新生入學時,總要在一進學校大門的墻壁上掛著一幅大標語,上面寫著:“孩子,要愛你的媽媽!”有人認為應該掛上“愛祖國、愛人民”這樣的標語,蘇霍姆林斯基回答說,一個不愛自己母親的人將來不可能熱愛祖國這個母親。只有教會學生先愛自己的媽媽這個母親,將來才會熱愛祖國這個母親。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及價值觀的改變,孝德教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許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知恩、感恩、報恩。目前孝德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依然是獨生子女,加上父母長輩不重視孝德教育,或者本身存在孝德缺失,在幼兒教育中也未很好地加以引導,致使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好吃的自己吃,好玩的自己玩,看電視一個人霸著遙控器。根本未曾考慮長輩的意愿,未曾想到與他人分享。
二、固執己見。見到喜歡的東西非買不可,不買就又哭又鬧。不聽從父母合理的意見,我行我素。一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鬧別扭,發脾氣。
三、較少關心幫助父母。父母生病時也不聞不問,極少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對父母的辛勤付出,省吃儉用認為是理所當然,對父母缺少感激之心。提出超過父母能力的不合理要求。
四、孝德踐行意志薄弱。對幼兒來說父母都是自己最愛和最敬重的人, 但厚實的認知和情感心理與薄弱的意志行為形成明顯反差。 孝德意志和孝德行為實踐水平明顯低于孝德認知和情感水平。
孝德的缺失,對孩子人格養成、人際交往、家庭幸福等等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笆率霝榇??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孟子·萬章上》)。傳統的孝道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更迭,已被賦予新的內涵,現代社會,培養孩子的孝德,可以從下面這些方面入手:
一、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我們的模范行為,會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反之,父母的行為失準,也會造成孩子心靈的扭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果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不孝順,就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孝親,既是我們的法律義務,更是我們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有物質供養,更要有精神關愛和心靈撫慰。當媽媽的要想想自己該怎樣孝順公公婆婆,當爸爸多用實際行動詮釋孝的真諦。如果我們每個家長都能在生活中對雙方的父母同樣孝順,在點點滴滴里踐行孝道,處處以身作則,為孩子作出表率,持之以恒,那么孩子身上就會自然而然孕育出孝德之花。
二、常給孩子講孝德故事。孩子最愛聽故事,好的故事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結合親子閱讀,多給孩子閱讀古今中外的孝德故事,如二十四孝中的虞舜孝德、孔融讓梨、曹娥孝親、緹縈救父等故事,使孩子以孝德之人為榜樣,尊親孝親。同時,特別要大力表揚身邊孝親的真人真事,影響孩子,使幼兒心向往之,進而幫助孩子樹立孝德理想,培育孝德精神。
三、加強孝文化經典誦讀。特別是儒家的《孝經》、佛家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道家的《文昌帝君勸孝文》及《呂祖勸孝文》。采用賴國全的“137學習法”,父母和孩子每天堅持讀一定數量的孝文化經典,日積月累,將經典內化為孩子的品性,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
四、引導孩子看孝德為主要內容的影視。許多電影、電視中都在廣泛傳播孝德文化,如《孝順媳婦》、《二十四孝》等等,尤其是中央電視臺“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這檔欄目,非常感動人心,大人和孩子同時觀看,交流心得體會,用同齡人的感人事跡,打動孩子的心靈,激發他們積極向善的內心力量。
五、讓孩子與有孝德的人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睅椭⒆又斏鹘挥?,有意識地讓孩子去與善良的、孝順的人交朋友,互相激勵,處處學做孝德人。
六、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在長輩過生日、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九九重陽節等節點,引導孩子給長輩捶背、端茶倒水,寫感謝的話語等等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清明時節,家長要領著孩子到先祖墳前悼念感懷,引導孩子追憶先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出必告、反必面的習慣,好吃的先給長輩嘗嘗、等大人一起吃飯,不提過高的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長輩不舒服是噓寒問暖等等。
《禮記·祭義》中說:“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⒁允掠H,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辈淘嗾f:“夫至以繼志述事為孝,則一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皆得統攝其中矣。”
孝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塑造文化、和諧天下。通過踐行孝德,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如果失去孝德,就失去做人的起碼德性。自古忠臣出孝門,在家庭中實施孝德教育,教導孩子孝順父母、孝敬長輩,既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需要,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只有培養孩子孝親尊親,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將孩子培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