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見
摘 要:地方性本科院校發展相對滯后,部分教師角色定位不夠清晰,學生生源整體質量相對較弱,教風學風建設面臨較大壓力。本文結合長期探索實踐,分析教風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力圖解決。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教風;學風
教風指的是社會群體在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作風、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是教師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和人格素養的綜合表現。學風是學生認識活動的一種表征,是思想作風和道德情操在學習上的具體表現,是治學精神、態度方法、氛圍和育人環境的綜合體現,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良好學習風貌。
教風與學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風體現了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職業道德、學識水平和教學組織管理的能力,它對優良學風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風反作用于教風,學風的好壞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把握教學規律和增強教學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風學風共同創建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 地方本科院校教風學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地方性本科院校發展相對滯后,部分教師角色定位不夠清晰,學生生源整體質量相對較弱,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等,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1、教風建設機制不夠健全,監管乏力
制度建設是優良教風形成的基本保障。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管理過多是沿用以前的制度,缺乏創新機制。部分教師課堂組織不力,對學生的違紀行為不管不問,沒有履行課堂教學中第一責任人的職責,部分教師隨意調課、因私調課現象普遍存在,影響教學在學生心中的中心地位。同時,針對這些問題,存在缺乏監管,或者監管不力。
2、教師重知識傳授,忽視思想教育
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不僅擔負傳授知識的任務,還肩負著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培養。然而,部分專業課教師只顧埋頭授課,未能結合專業知識,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忘記自己在授“課”之外還有傳“道”的職責。
3、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
課堂教學是學生成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方法老套,缺乏教學改革創新精神,學生缺乏興趣。有些老師使用的教學教案陳舊,未能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有些老師照搬教程,僅讀課件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有些老師課前準備不足,講授生疏,學生反映意見較大。
4、社會經濟思潮影響教師工作熱情
經濟社會環境下,部分老師缺乏工作熱情和事業心,熱衷于追求經濟利益,炒股、做生意、兼職等行為多有發生,淡化了對崇高理想的追求,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不夠強,獻身教育事業的意志不夠堅定。個別教師講究享樂,不思進取,打牌之風盛行,嚴重影響了工作熱情。
5、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強
對于地方院校學生,由于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學習目標不明,組織紀律觀念缺乏,學生經常出現違紀、考試作弊等不良現象,嚴重破壞了學習風氣。
同時,學生自我管理能不足造成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現象;有的學生在課上玩手機、聽音樂、看雜志、睡覺等,嚴重影響了課堂紀律;有的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經常出現抄襲現象,考試時抱有僥幸心理;有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通宵上網,嚴重影響第二天的上課質量。
2 地方本科院校教風學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教風學風建設是高校永恒的主題,它是形成良好校風院風的基礎和前提,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環節。本文結合長期探索實踐,努力構建教風學風聯動機制。
1、完善制度建設,形成體系
制度是人類追求秩序化的一種方式。作為大學理念承載的、在師生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并為人們所公認的科學、有效、切實的制度,能夠規范師生的教學行為,引導教風和學風從規范向習慣方向發展。
健全教學制度并嚴格執行,是保證教學系統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激發師生潛能、維護教學秩序的重要手段。規章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健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樹立學習榜樣,為從嚴管理,抓好學風提供有利保障。
為此,懷化學院機械與光電物理學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教風學風形成的各項規章制定,比如《機械與光電物理學院關于加強師德建設的規定》、《機械與光電物理學院教學管理制度匯編》和《機械與光電物理學院學風建設實施方案》等。對于教師和學生不認真履行相關規定,應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批評教育和通報,并與教師的年終考評和績效分配掛鉤,與學生綜合評比掛鉤。
3、嚴格各項管理,落實責任
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導向性的作用,良好的教風是促進和影響良好學風形成的重要因素。機械與光電物理學院嚴格日常教學管理,強化教師的責任和崗位意識,嚴格執行校院相關課堂教學管理規定,履行請假制度。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不斷加強課程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課上課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以高尚的品格、良好的形象、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藝感染和吸引學生。教師要嚴格課堂教學管理,實施教師點名制度,掌握學生出勤情況,推行課堂行為規范,維護好課堂教學秩序,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風建設的主體。學院對學生強化日常管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進一步嚴肅考風考紀,加大對學生上課、早讀、晚自習出勤的檢查力度。建全教室、實驗室、宿舍管理制度和學生考勤制度。輔導員要加強對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與檢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從被動的“規范”,轉變為自覺的“習慣”。
2、注重教育引導,謀求發展
育人過程常常是通過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其效果直接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因此,對于教師,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增強為教育事業奮斗的決心和信心,培養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利用空余時間加強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增強理論水平。加大教師業務知識的培養力度,每年選派人才外出學習交流等。
加強學生目標教育,開展分類指導。在新生入校二個月內對新生開展分專業的學業指導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實施“學長導航”工程,促使新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幫助新生實現從高中被動式學習方式向大學自主式學習方式轉變。通過誠信教育、考風考紀座談會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和考風考紀教育,以考風正學風。班主任、輔導員老師不定期和學業存在困難學生進行談話交流,對的“重點人”經常性的面談。高年級學生以“就業為導向”帶動學風建設。
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干部在學風建設中示范帶動作用,在學生黨員、干部中推行“成長計劃”,組織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開展學習方法、學習經驗交流會。把學習成績作為發展學生黨員、選拔學生干部時的重要標準。加強學生黨員、干部管理,對違反學習紀律、一學年內考試有2科及以上不及格的學生干部給予退職;對違反學習紀律、一學年內考試有1科及以上不及格的學生正式黨員給予黨內通報批評。
4、開拓創新活動,形成特色
積極營造學習氛圍,推行本科生項目導師制,開展以“小項目、小論文、小專利、小產品”四小科技創新活動。
本科生項目導師制自學生進校開始全程實施,采用“全員參與,承包到人,分而治之”的學習模式,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導師的責任不同。對一年級學生,導師責任主要以解疑答惑、培養興趣、引導學習為主。對于二年級學生,導師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為主,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技能。對于三年級學生,則以培養創新意識、綜合設計能力、系統設計能力為主,進行科研基本訓練。四年級學生完成畢業論文項目的研究和論文撰寫。
以“一院一品”為導向,形成機械與光電物理學院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推動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形成。學生自主選擇科技活動項目,通過查找資料文獻進行自主學習,在導師的指導下動手完成作品設計或項目報告。
3 結束語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教風學風不斷改善,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客觀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沖擊,應更加努力探索教風學風建設的新途徑,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貴.高校教風與學風建設聯動機制構建的理念向度及著力點.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年第10卷第5期。
2.魏偉.民族地區高校教風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吉首大學為例.科技資訊.2014.NO.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