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摘 要:如何打造小學語文實效課堂?分為五步走:一、目標確定要有“準兒”;二、流程梳理要有“路兒”; 三、方法落實要有“步兒”; 四、語言訓練要有“味兒”;五、個性彰顯要有“范兒”。
關鍵詞:實效課堂;目標確定;流程梳理;方法落實;語言訓練 個性彰顯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大都經歷了“驚喜——迷茫——冷靜——突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大量地學習吸收,努力地自我消化,痛苦地掙扎突破,最終欣喜地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回歸:繁瑣細致的講解需要改變,模糊寬泛的課堂狀態也需細化;僵化被動的灌輸不能繼續,沒有章法的活動也不能放任;封閉本位的學科理念需要打破,無邊無度的拓展也斷不可取……如何讓課堂教學更科學、更準確、更實效?這一直是我們思索和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的實踐和思考,現就如何打造小學語文實效課堂談談自己的見解。
1 目標確定要有“準兒”
教學目標是教師備課的出發點,更是落腳點,是課堂教學的導向和支撐,是
課堂架構的靈魂。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往往疏于對教學目標的反復推敲、橫縱比較及梳理取舍,從而會經常出現教學目標不全、不準、不透的現象,導致了大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取向偏頗、效果不佳。
(一)、“三個維度”不能偏廢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互為滲透,融為一體。”對于這點,語文教師大多早就明確,在備課、教學設計時也都能給予極大地關注,可在課堂執行時就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問題。一是第二維度(過程與方法)的簡化與缺失。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重知識輕能力、重內容輕方法、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都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在課堂中存在著。我們要特別地將關注點聚焦到學生身上,更加重視學法設計和指導,使“過程與方法”得以具體呈現,使此維度成為三個維度中最厚重的一層,絕對不能將此抽空而成為夾層中的真空地帶。二是第三維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超重與越位。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以思想主題來組合單元,使人文性得以主動凸顯。許多教師順勢而為,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單元的思想主題、文本的精神價值取向挖掘得細致入微,在課堂上步步為營環環相扣,使人文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大唱主角。在一些課堂上,許多學生、眾多的聽課教師被觸動心弦,都不禁會潸然淚下。通過對文本的處理,使其更加打動人、感動人不是不對,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在課堂上除了感動之外,有沒有語言活動的參與?有沒有語文能力的提高?另外,學生的感動是通過與文本對話自然生成,還是教師運用了其他手段進行的“催淚”效果?且看,《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三維目標”的敘述順序依次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筆者認為,三者應分別為課堂教學的基礎、核心與輻射滲透?!爸R與能力”是文本的呈現、承載,“過程與方法”是課堂架構的表現形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該是滲透于知識能力之中,彰顯于過程方法之外的。三者是融為一體,并依次有所依托的。淡化知識能力、弱化過程方法而一味強調情感,真真是在求無本之木、溯無水之源,真真的是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了。
(二)、“四個層面”不可或缺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在此框架下,《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課程目標都進行了分類具體的闡述。具化到每一冊教材中,各單元則都集中體現了思想主題與語言訓練重點,即教材都明確呈現了單元目標。再繼續聚焦,就是最后一個層面——基于文本的課時目標。在教學時,我們要以文本為核心,層層輻射拓展。一定要課課體現單元重點,落實學段任務,體現學科特色。切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顧文本,卻置單元、學段、學科目標于不顧。不同的文本若放置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單元,其訓練重點是不同的,思想感情主導方向也是有區別的。
2 流程梳理要有“路兒”
明確了目標是明晰了前進的方向,若要向著目標前進,就一定要知道“路在何方”?曾幾何時,我們語文教師為了一節參賽課或公開課,拿出全部精力,數天數月磨一課,最后呈現的課堂完滿精彩??墒?,學生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實現的。我們要追求的是常態課落實準確并精彩,充滿智慧和快樂。每一篇課文,我們應該怎樣教學?每一節課堂,學生應該怎樣度過?我們應該尋找到較為明晰的路徑,根據學生的情況,幫助他們去除前進路上的障礙,并不斷將其平整、拓寬、延伸,引導學生快樂地行走在這條路上,并使他們在行走中不斷地成長。
那么,我們要怎樣尋找繼而尋找到怎樣一條路呢?雖然“教無定法”,但有一些原則和理念我們還是要必須遵循和體現的?!墩Z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和試用版相比,新增了“教科書編者”,這是因為,課改實施以來,許多語文教師置編者意圖、教材體系于不顧,,一味的進行深度拓展、個性彰顯,丟了西瓜去撿芝麻,實在是舍本逐末之舉。與編者對話,即將學科責任、學段任務融入單元備課思考之中,體會編者安排意圖,溝通各環節各部分聯系,較為全面系統地架構起基本的課堂結構。
人教版小語教材基本由“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五大板塊組成。第一學段一般以課文為載體,著重進行字詞、朗讀的習得與訓練。第二、三學段則逐漸開始進行較為綜合的學習。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區分精讀課與略讀課不同的任務要求,力求引領學生在精讀課上研習方法,在略讀課上運用方法,“以精帶略”,逐步地去親近文字,感受語言,形成能力。同時,根據單元任務,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化的拓展閱讀,使閱讀行為經?;?、常態化,成為學生的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甚或是一種高雅的生命狀態。接下來的“口語交際”課則要圍繞閱讀課的目標任務來促進溝通、強化表達、發散思維,實現學習方法的活學活用。緊隨其后的“習作”教學則是使學生沉靜下來,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用手中的筆表達真實的自我。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學習——鞏固——拓展——溝通——沉思”的學習過程,其實,這也是人的心路成長過程。
我們要深入地體味編者意圖,用好手中的教材,以課時為切入點,以單元為關注點,以學段及學科要求為中長期目標及成長愿景,疏通出一條明確的路徑,堅持不懈地付諸實踐,用“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理念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
3 方法落實要有“步兒”
有了正確平坦的道路,就要一步步走下去。這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安环e跬步,
何以行千里?”沒有踏踏實實的每一步,再好的道路也是虛設,再美的目標都是幻想。
這里所說的“步兒”,就是過程方法,實際操作的具體落實。筆者認為,目前,小語課堂的“步兒”還普遍存在以下三種不良傾向:
一是沒有重點?!坝幸话賯€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遍喿x是有明顯個性化體驗的,語文教學的取向和評價也是多元化的。許多老師備課時越鉆越深,內容越挖越多,思路越拓越寬。于是,課堂便出現了內容過多過碎,框架過緊過滿的現象,因面面俱到而面面缺失。二是缺乏特點。學生現在還是以被動地聽課、接收為主,缺少個性化的學習活動。預設和生成的問題也往往是格式化、程式化的,幾乎是課課可以套用,缺少新意。三是不成系統。因語文學科特點所致,除了生字詞外,各課的知識接受點和能力訓練點并不獨立,也不自動外顯,加之缺少對學生長遠發展的關注,缺少系統訓練的意識,就造成了大量語文訓練與體驗的缺失,只有“點”,卻難連“線”,不成“面”。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方法步驟的落實應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厘清學習任務。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說到底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聽、說、讀、寫”而已。那么,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學生活動就應該圍繞中心任務展開,而非旁顧。二要具化操作方式。語文和其他學科相比,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如果沒有具體的方法手段,學生學習勢必是蜻蜓點水或囫圇吞棗,不全不深不明不透。另外,操作方式的設計要力求多樣化,如針對具體字詞句標注感悟,填表理清脈絡,想象畫面形成表象,句式對比體味差別等。這些方法要教師看得到,學生摸得著,而非泛泛地提問,空洞地交流,模糊地批注。三要形成訓練系統。我們既要關注細節,又要把目光放長遠。課堂上的訓練點不應是雜亂無章的,我們要心中有“體”,眼中有“面”,手中有“線”,我們要善于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最后構面成體,從而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得到全面長遠的成長。
4 語言訓練要有“味兒”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這是這幾年常聽到的呼聲?!罢Z文課程是一門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可見,“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本質,課堂結構的架設,具體環節的設計都要以此為焦點。感悟要基于對文字的深入品味,交流要基于對文本的自主理解,表演要基于對細節的準確拿捏,朗讀要基于情感的自動生成……一切的活動,都要圍繞文本,基于語言,切不可拋開文本進行“花式表演”。情感類的課文不要只強調情感撞擊不顧對文字的親近,自然風光類課文不要用導游式的解說取代個性化的感悟,科普類課文不要用深奧的知識講解取代對課文的文學性解讀,畫面感強的課文也切忌用大量的圖片欣賞代替對文字的深入理解……語文課就是語文課,而不是思品課、科學課、自然風光欣賞課……
5 個性彰顯要有“范兒”
名師的氣質專家的風范是老師們的普遍追求。但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
氣質和風范是教者專業修養、執教能力的自然外顯,而不是學出來的技巧,擺出來的架勢。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切不可只看表面,舍本逐末。
打造自己的課堂氣質和個人風范,是不可操之過急的,也是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而是要打牢基礎,循序漸進,最終才會水到渠成。深厚的學科知識,深入的教材分析,正確的學情判斷,科學全面的架構預設,機智靈活的生成處理,還有對語文教學工作無限的熱愛和忘我的投入……凡此種種,都能做到,特色課堂就會逐漸凸顯。
對于此,我們雖然不能操之過急,但也不能停滯不前。如果老師們經過努力,使自己的課堂達到了“有準兒”、“有路兒”、“有步兒”、“有味兒”,就應該提高標準,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根據學生需求,構建特色課堂。使語文課堂教學既成為學生成長的平臺,也成為師生心靈溝通、文化浸潤的園地。同時,我們在引領督促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長,自己的美麗,體味到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總之,打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課堂,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要潛下心來,耐住性子,理清思路,以學生為關注點,以教材為切入點,深入鉆研課堂教學各要素,實現“目標確定——流程梳理——方法落實——語言訓練——個性彰顯”的有序推進,實現“有準兒——有路兒——有步兒——有味兒——有范兒”的步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