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綱 王賀 于欽明
摘 要:作為一種管理哲學,文化管理是“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引領為根本手段、以塑造共同價值觀為目的”的一種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管理作為一項較高層次的教育實踐活動,走向“文化的管理”已然是新世紀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文化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
課題名稱: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青年項目):基于醫學生精神成長教育的心理疏導方式方法研究與實踐
(項目編號:GJD1214070)成果。
“沒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就無從談起。”但是,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當代研究生的思想觀念日趨復雜,傳統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觀念、管理方式和管理體制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亟需一種新的具有超越傳統管理理念的,注重文化價值和追求的管理模式來適應其發展。
1 文化管理與教育管理的文化本質
“文化管理”理論作為一種以“文化”為核心的新的管理理念,是繼管理之父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和“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之后管理學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文化管理”一詞,最早出現在“‘企業文化管理”中。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文化學的興起,“文化管理”逐漸被教育界廣為釆用,而且不斷在學術期刊和著作中出現。隨后,“文化管理”一詞成為與大學文化或校園組織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本質上,文化管理是一種柔性管理,是對“法治”、特別是“人治”的超越,它通過倡導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喚醒廣大師生的創造性、研究性學習和工作激情,積淀深厚的文化氛圍,形成強大的文化基因,成為推動高等教育快速、持續發展的源源不斷的精神血脈,最終達到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
教育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教育和對“人”的管理。教育的文化管理就是以高校的文化為載體,本著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勵人、發展人的原則,從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次,影響并推動學校的教育發展,以達到提高教育質量、打造文化品牌的目的。從深層意義上說,教育的文化管理的本質就是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就是對教育對象中的成員施以無形的、潛在的、隱性的文化影響,通過理性關注和價值引領,“引導并調控組織和成員的心態和行動”,通過對這種“文化影響”氛圍的心理認同,增強群體凝聚力,進而實現高等教育目標與個體價值追求的理性整合,“使組織和成員進入自為狀態”,最終實現學校教育的持續發展和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 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文化選擇與創新
倡導研究生教育文化管理,通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對西方文化予以合理汲取,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與時俱進,才會最終形成研究生群體共同遵循的“文化偉力”。
1、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教育管理均是對人的思想意識的精神層面實施的,是對人“心靈的喚醒與影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繁衍生息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創造出的人類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培養研究生人格和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創新,仍然應以積極的態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唯其如此,我們才可能真正建構起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文化。
2、西方文化的去粗取精
首先,要積極汲取西方文化中的探索精神。古代西方文化從“源頭”上就表現了一種追求真理和不懈探索的求知精神。如古希臘哲學關于“求真知”的追問,關于“認識你自己”的追問等等;其次,要批判地借鑒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由于古希臘社會民主而自由、寬松與和諧的氛圍,使每個人都能自由且充分地參與競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獨特個性和創造力,從而創造了燦爛而輝粕的希臘文明;第三,是要批判借鑒西方文化的“法治”精神。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從而使個人的自由權益得到全社會的合法保障,使西方社會普遍注重建立健全“法治”秩序,這也應成為我們予以借鑒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3、現代文化的與時俱進
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文化建設是新時期創新開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條件。現代文化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根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映時代進步的潮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社會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才能使社會主義科學文化建設健康順利發展,才能對真正加強并改進新時期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有所裨益。
總之,在我們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過程中,我們固然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和提煉道德精神和準則,用以規范研究生生活實踐;也需要借鑒西方積極合理的精神文化,以豐富研究生的管理思想體系;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在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提取并吸納時代精華的成分以建構我們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崔國紅,柔性管理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6):121頁。
[2]鄒永松。基于文化管理視野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