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意


摘 要:山東根據地是中共抗戰以來面積較大、人口較多、財政實力非常雄厚的根據地之一。 同時山東根據地也是中共所擁有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唯一一個以省命名的根據地,抗戰后期尤其是戰略反攻后,山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積為中共掌握,成為中共爭奪東北非常重要的后方基地。
關鍵詞:山東抗日根據地;鹽業;貨幣斗爭;北海銀行
山東根據地的鹽業發展與貨幣斗爭,在世界金融史上有著創造性的發展。山東北海銀行的創立和鹽業早先著眼于軍費的籌集,后為對敵斗爭的非常重要的金融手段。軍事斗爭、貨幣斗爭與鹽業發展相互交織,密切聯系,互為因果。北海銀行的創立為根據地鹽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而鹽業的發展又為北海幣提供了強力的物資支撐。
1 山東根據政治武裝力量發展迅速,迫切需要相應財力支撐
中共完成長征之后,于1936年重建山東省委,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了“脫下長衫,到游擊隊中去”1的號召。中共派出大批干部前往山東,八路軍115師主力也前往山東開辟抗日根據地。在115師的協助下,從1937.10月開始先后組織了徂徠山、抱犢山等著名的武裝起義和暴動,中國共產黨在山東各地積極建立和發展敵后根據地,先后創建了冀魯邊、魯西、膠東、清河、魯中、魯南、泰西、湖西、魯西北等根據地。然而,在中共勢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風險。這些隱憂和危險很快便暴露出來。
首先,中共在山東勢力的快速發展,其最大的前提是日軍重點進攻國民黨軍,武漢、廣州失守之后,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共主導的敵后戰場勢力愈來愈大,引起日軍的極大不安,日軍很快將進攻重點由正面戰場轉向敵后戰場。
其次,中共山東勢力的發展更引起國民黨方面的不安。縱觀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政府一直沒有完全控制山東,抗戰前山東為西北軍的韓復榘所控制。
山東根據地1941年上半年總收入為5434135.94元,總支出為3483893.91元,看似收支平衡甚至還有盈余,其實蘊藏著很深的危機。在總收入項目中,捐款、罰款、沒收財產等收入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收入是不穩定的,有些是不可持續的。
故山東根據地日益嚴重的財政問題已是一個攸關存亡的問題,亟待解決。
2 山東根據地的鹽業發展為根據地政權提供了重要的財力來源
自1937年10月,山東抗日根據地開辟至1944年前,根據地已有王官場之壽北、廣北,永利場之墾利、沾化,萊州場之昌北,石島場之榮成,金口場之乳山口,濤青場之日照、贛榆等鹽場。據不完全統計,共有鹽灘四千六百四十付,六萬四千九百七十二畝,年產二百四十四萬余擔。此時這些鹽灘區由于戰亂,面臨著產量銳減,敵區圍困,鹽民生活困苦、銷路不暢等問題。
由此中共開始對鹽業,這一非常古老的行業進行了整頓。
1.整合鹽業生產,為因戰爭而造成的鹽業破敗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為此北海銀行對鹽民貸款,取消中間的高利貸盤剝,解決鹽民的資金問題。另外對鹽民貸糧,解決鹽民的生活問題,激活鹽民的生產積極性。
窺一斑而知全豹,表1充分反映了中共北海銀行對鹽民的大力扶持,短短一年時間貸款戶數量便由只有十戶個發展到281戶,速度之快令人驚訝。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海幣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人民樂于通過北海幣進行金融活動。
2.建立自己的鹽業物流系統,實行鹽運準入制度。
無論是國民政府時期還是日偽時期,對鹽業的管理實行的都是傳統的專買專賣管理,為提高鹽價,第一,限制鹽民生產;第二,以低于市價數倍水準強制收購鹽民所產之鹽;第三,官方收購賄賂公行,給賄賂者多報損耗,開秤收購時上下其手;第四,官吏、高利貸者利用專賣政策和鹽業生產的季節性大放高利貸,鹽民多有因還不起債賣兒賣妻者4。
山東黨委決定成立工商管理局,在各區設工商管理分局,對物資進行調劑。
首先,將各地鹽槽子組織全部清零,實行許可證準入制度。
以渤海區為例,內地鹽槽子一律取消,并使用以下證件:
食鹽零售證——凡在內地零售食鹽者,可向鹽店領取零售證,每次不得超過二百斤,即可持證自由銷售。
購運證——凡在本境內運輸者,先向鹽店交納保證金一百元,領取購運證,持證向鹽店購鹽賣鹽,使用完畢后以糾正換新證。
食鹽交易證——在產鹽地區,運鹽者憑購買證向產銷店交足鹽價稅款、手續費,領取交易證,持證向鹽灘運鹽,鹽民即憑此向產銷店支取鹽價,無交易證鹽民不得與鹽商交易。
運銷證——食鹽出境時,必須由出口店領取運銷證,憑證輸出,否則即為走私2。
其他各區許可證制度大致如此,由此中共在山東建立了與原先專賣制度不同的市場審批制度,即政府既直接參與鹽業生產與運銷,但是又不排斥私人參與鹽業產銷,私人參與必須經過政府審批。在對外貿易上做到“高價輸出,低價輸入”。
3.劃定運輸路線,大致劃分為東、中、西三大運輸線路。在這些線路上每隔七八里設一鹽店,實行“內松外緊,輕稅傾銷”的政策。即根據地內部充分滿足群眾需要,對外實行嚴格的食鹽專賣政策。
3 以根據地鹽業為基礎形成的貨幣體系成為根據地發展與對敵貨幣斗爭的利器
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大,不僅僅需要能戰斗的將領,還需要能理財的專家,而正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路過山東根據地,準備到延安參加工作的薛暮橋被羅榮桓吸收了進來5。此人的出現成為扭轉山東根據地財政問題的關鍵。
薛暮橋首先下令,全面禁止法幣在山東根據地的流通,將法幣與偽幣驅逐出山東6。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國民政府法幣發行與英鎊和美元掛鉤,幣值比較穩定,可以兌換外匯。故日本人允許法幣在淪陷區自由流通,日寇通過各種手段套購法幣,以換取美元與英鎊,在國際市場購買戰略物資。然而珍珠港事件后,日軍占領上海公共租界,在上海的各英美銀行被日軍沒收,日本無法在將法幣兌換成英鎊與美元,遂將法幣驅逐到各根據地與國統區。在貨幣斗爭勝利之前,每年有幾萬萬的法幣偽鈔流入根據地,就有相對應的物資流出根據地,導致根據地物資緊張,物價飛漲2。后方的國民政府為解決財政問題大量發行法幣,導致國統區與根據地物價猛漲,通貨膨脹嚴重7。
而各個根據地所發行各種貨幣皆是法幣的輔幣,依附于法幣而存在,所以各根據地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山東根據地為控制通貨膨脹,曾經以行政手段逼迫北海幣升值,人為壓低法幣幣值,不僅沒有達到控制物價之目的反而刺激了黑市繁榮。
在這種情況下,薛暮橋和財政廳長艾楚南、北海銀行行長灑海秋商議,穩定山東貨幣唯一之辦法就是徹底驅逐法幣。
1943年7月9日,山東分局和省政府在《大眾日報》宣布2,決定自依據濱海區斗爭經驗,7月21日前山東全體黨政機關禁止使用法幣和偽幣。其具體辦法:
第一,自政府宣布停用法幣之日起,全體黨員不得使用法幣,收受法幣,看見別人使用應依法收繳,交給政府。通令各機關部門及個人,需將手中之法幣限7月20日前到銀行按市價兌換成本幣,過期不候。
第二,停用法幣之后,軍政機關如需使用法幣、偽幣向外購買物資需按政府所定比率至銀行兌換。如因賣出貨物所獲法幣、偽幣亦應至銀行按比率兌換成北海幣,不得私自與黑市交易。
第三,改變以往貸款、發鈔政策和方式,每發一次鈔必須拿出50%的資金購買各種物資(大部分為重要物資),“特別要控制食鹽等幾種重要輸出物資,用以換取外匯,穩定并繼續提高本位幣的比值”8。其操作方式如下面的流程圖所示:
由此流程圖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山東根據地的貨幣斗爭政策:
1、北海銀行每次發鈔是要拿出50%的資金投到工商局和北海銀行經營的機構購買物資,作統制物質和調劑外匯用。
為此,山東省政府在薛暮橋的建議下成立了工商局,工商總局在各省設立分局,配合北海銀行統制物資,由黎玉兼任局長,薛暮橋任監委,實際由薛暮橋主持工商局的工作。工商總局和北海銀行的工作統一于黨的一元化領導,黨決定各地的貨幣發行數量和貨幣的投放方向。
2、北海銀行的另外50%資金直接投放市場,進行各種貸款。
3、吸取第一次貨幣斗爭失敗的教訓,在各交易所和市集等貿易場所設立多個貨幣兌換點,方便群眾和商人兌換北海幣。
由于方法得當,宣傳深入,中共治下軍民一心,禁用法幣工作首先在濱海區取得勝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將法幣驅逐出根據地。至此中國共產黨在山東取得鑄幣的權力,其發行的北海幣不再以法幣為準備金,不必在忍受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中共可以根據自己的計劃發行貨幣,進行經濟建設與對敵斗爭。
結語
食鹽專賣的成功,為其他行業的專賣與推廣提供了一個樣板,很快糧油專賣、煙酒專賣、棉紡織專賣等專賣政策逐次推行,為中共在山東的經營提供了充足的軍費和財政支持。同時也作為一種與敵的經濟斗爭手段,取得了貨幣斗爭、外匯斗爭的勝利,從敵占區獲取了大批的軍需物資和必需品,甚至逼迫日軍不得不使用北海幣與根據地貿易。
參考文獻
1.黎玉:《黎玉回憶錄》,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2年4,第106頁
2.《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5-2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3.《東海支行上半年的銀行工作總結》,山東檔案館藏,檔案號:G039-01-0004-003
4.《山東革命根據地財政史料選編》第5輯,第310-311頁
5.《羅榮桓傳》,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朱文峰.340-341
6.鮑霽:《薛暮橋學術精華錄》,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88年第1版,149
7.《革命根據地經濟史料選編》(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5-727頁
8.《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經濟工作》,山東人民出版社,第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