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周珊秀
摘 要:唐代飲酒風氣濃郁,酒業發達,特別是私營酒業的興盛。各大酒商面臨酒業市場競爭壓力,紛紛采取各式各樣的營銷策略,以此來促進酒的銷售,獲得更大的利潤。本文把唐代私營酒業的營銷策略歸納為三大類:(一)廣告促銷;(二)提供優質服務;(三)靈活交易。唐代私營酒業通過采用各種經營策略,促使酒業的發展達到興盛,為唐代中后期財政收入的增加和社會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唐代;酒業;營銷策略
唐代飲酒風氣濃郁,全國各地城市鄉村都布滿酒肆,有大酒店、中小酒店,還有各種類型的游灘,甚至有些家釀酒也偶爾進入買賣市場,從事酒業的人員如此之多,商業競爭必然存在,適者生存,酒家必然嘗試著用各種經營方式來促銷酒,當時商家采取的促銷方式還是很普遍的。
1廣告宣傳
(1)招牌廣告
招牌廣告,即通過店鋪的名號來做宣傳,通常由文字、圖案、商品名稱等構成。招牌廣告最早始于唐代,起初只是簡單的酒店名,隨著商業競爭的需要,店主多會請名人刻寫,如僧皎然《張伯英草書歌》載:“長安酒榜醉后書,此日聘君千里步。”可見,不僅在兩京,全國其他地方的市肆也有“建標立候”的規定。因此當時的酒肆、酒舍都要標注明自家的店號以及所售產品的類別,其實也客觀上起到了宣傳作用。以店家姓氏為號是當時一種重要的招牌廣告形式。如敦煌文書中就記載了諸多以姓氏為店號的酒店,鄭炳林、高偉等專家研究了唐代時期敦煌以姓氏為號的酒店就有9個,且大多是敦煌大姓所開,齊周姓氏棄農經商,自己雇人自開酒店,其其所得利潤“利價七十畝,柴十車,麥一百卅石”。此外還有以人名作為酒店號的,諸如郭慶進店、承恩店、犯法律店、史丑煞店、員昌店等。可見,以“當壚者名其酒肆”的現象非常普遍,《茅亭客話》中記載的“柳條家酒肆”,成都附近的“勾氏家酒肆”、“施婆店”,潤州的“孫楚樓”等。
(2)懸掛旗幟
酒旗,亦稱“酒簾”、“酒幔”、“酒幌”、“青幟”、“青旗”、“青簾”等等,這些都是酒店的標志,懸掛酒旗是當時全國各地最盛行的廣告宣傳方式,酒旗是酒家的象征,正如劉禹錫所言“業于酒者舉酒旗”。唐代釀酒業發達,飲酒之風濃郁,全國各地有關酒旗廣告更是不勝枚舉。如《全唐詩》卷301王建《宮前早春》“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卷548薛逢《九日曲池游眺》“陌上秋風動酒旗,江頭絲竹競相追”。卷630陸龜蒙《和胥口即事》“莫問吳趨行樂,酒旗竿倚河橋。”從以上所引詩歌中可以看出酒旗多懸掛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河岸堤口等顯眼處。正如杜牧所云:“溪橋向吳路,酒旗夸酒美。”酒旗是酒肆的象征、標志,其目的在于吸引顧客,而且諸多店家都采用顏色鮮艷的彩旗,以此來吸引顧客的眼球,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
2提供優質服務
唐代酒業市場競爭如此激烈,除了廣告宣傳來吸引消費者外,店家提供優質的服務有助于加強顧客對酒店的情感寄托,進而使得商業行為注入了更多的親和力,會取得更持久的效果。然而,唐代的酒店經營者早已注意到了這一點,以下幾方面是經營者實行人性化的營銷方式。
(1)女子當壚
早在唐之前就有女子當壚賣酒的情況,如《女仙傳》載:“酒母,闕下酒婦。”又卷60《墉城集仙錄·陽都女》載:“陽都女,陽都市酒家女也。”唐繼承傳統,且出現諸多美女當壚的現象,“錦里多佳人,當壚自沽酒。”“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這些詩句都是描寫女子當壚的盛行,而且有個統一特點是都是美女當壚,毫無疑問這有利于更好的招徠顧客。說到女子當壚,還得首推京城的“酒家胡”。唐代許多文人墨客常來光臨胡人酒店,酒酣之際即興賦詩。李白“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岑參“胡姬酒壚日未午,絲繩玉缸酒如乳。”可見,胡姬的美貌讓飲酒者流連忘返,擲千金飲酒。
(2)酒妓佐飲,歌舞助興
酒肆經營者為了抓住消費者的心里,唐代酒肆多以女子當壚賣酒來吸引顧客,酒肆還推出歌舞表演來助興,引起顧客心靈上的愉悅,以此來增加消費欲望和消費更多數量的酒,進而使其成為酒肆的穩定顧客。《北里志》序云:“京中飲妓,籍屬教坊。”各地均散布有酒妓,且名氣頗高。元稹詩中提及的“江陵酒妓”楊瓊,唐代晉公韓滉鎮守浙西,“郡有酒妓”,善于唱歌,姿色也很嫻雅標致,戎昱對她有深厚的感情。酒妓除了能歌善舞外,文化修養還較高。《太平廣記》卷177載:“張嘗為廣陵從事,有酒妓嘗好致情,而終不果納。至是二十年,猶在席。目張悒然,如將涕下。李起更衣,張以指染酒,題詞盤上,妓深曉之。李既至,張持杯不樂。李覺之,即命妓歌以送酒。遂唱是詞曰:“云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該酒妓能在這個酒肆服務20年,并非依靠其相貌,而更多的是依靠她的才藝,依靠她的文化修養和善解人意。
3靈活交易
隨著唐代商業的發展和酒肆的繁盛,交易形式也呈現多樣化,一般而言,我們根據民眾買酒時所用的交易物的種類或者是交換方式進行區分,可以分為實物對換、制酒、賒貸等,多種交易形式并存。
(1)實物對換
唐代疆域遼闊,大中城市廣泛使用錢幣的同時,廣大農村仍用著實物對換。《太平廣記》卷45《神仙.丁約》唐大歷年間,有一個叫丁約的步兵,“又登酒肆,其言如蜀。脫衣換觴,與威對飲。”《嶺表錄異》卷下記載盧亭好酒,挑蠔肉,“貯以小竹筐,赴墟市以易酒”。《太平廣記》卷201《才名·李白》記載賀知章知李白酷酒,曾經解下所系的金龜換酒與李白對飲,兩人一同醉倒。在詩人的筆下也有諸多吟詠:“脫衣將換酒,對酌話何之。”“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從以上材料來看,實物對換多是以衣物換酒較為普遍。
(2)質酒
顧客除了用實物換酒外,也可將物品作為抵押換酒,抵押之物多種多樣,之后可再來贖回。《太平廣記》卷79《方士四.杜可筠》唐僖宗末年,有個叫樂生的在街西開了個旗亭,有人用衣物抵押換酒,因“收藏不謹,致為鼠嚙。”衣物被老鼠咬壞了,店家“即須據物賠前人。”同書卷237載,同昌公主的駕輦仆夫,經常用錦衣換酒喝。可見宮中人也時常拿物品到外面的酒店質酒喝。以上這些都是以衣物質酒。此外,還有以書籍質酒的,如《太平御覽》引《集仙錄》載,陳市上有一賣酒的女子,其所釀之酒美味,故“有仙人過其家飲酒,即以素書五卷貰酒”。可見,大都是飲酒者拿物品抵押換酒喝。
(3)賒貸
除了以上用物品換酒、質酒外,還有一種賒貸的方式,即飲酒者先在賬上記上酒帳,日后再來償還。《太平廣記》卷40《神仙四十·章仇兼瓊》載:“有一鬻酒者,酒勝其黨,又不急於利,賒貸甚眾。每有紗帽藜杖四人來飲酒,皆至數斗,積債十余石,即并還之。”這個賣酒的人,不但他的酒好,勝過他的同行,而且賒酒的顧客也多,甚至允許顧客賒酒達到十多石,他這種賒酒的經營方式可謂留住了許多回頭客。
以上便是唐代私營酒業的各種營銷策略,各大酒商的競爭促進酒業的發展,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后,酒稅成為繼茶稅之后的第二大專賣稅,在唐代中后期財政中占重要位置,私營酒業的繁盛,使得政府所征收的酒稅增加,有利于緩解唐中后期拮據的財政收入,國家財政豐實了,有利于抑制地方藩鎮割據勢力,進而促進了唐后期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宋)李昉等輯:《太平廣記》,中華書局,2008年。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3](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4]王賽時:《唐代釀酒業初探》,《中國史研究》,199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