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庚生 尹文琴
摘 要:隨著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0Ps)的污染愈來愈成為突出的環境問題,對生態和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本文主要綜述POPs中多環芳烴(PAHs)、多氯聯苯(PCBs)和二噁英等高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
關鍵詞:POPs;多環芳烴;多氯聯苯;二噁英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y,the pollu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0Ps)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is situation we review the harmful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lik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m,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and Dioxin to health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 arbon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Dioxin
1 POPs簡介
環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并可借助大氣、水、生物體等環境介質進行遠距離遷移,通過食物鏈富集,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2001年5月23日,127個國家的環境部長代表各自政府在瑞典首都簽署了《關于持續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簡稱《公約》)。公約中提出了首批全球禁用的POPs包括3類12種物質:① 殺蟲劑:滴滴涕、滅蟻靈、氯丹、狄氏劑、艾氏劑、異狄氏劑、六氯苯、七氯和毒殺酚;② 工業化學品:多氯聯苯;③工業或燃燒過程中的副產物:呋喃、二噁英。根據POPs的定義,國際上公認POPs具有下列4個重要的特性:(1)持久性;(2)蓄積性; (3)遷移性 (4)毒效應。
2 POPs對健康的危害
POPs中多環芳烴(PAHs)、多氯聯苯(PCBs)和二噁英(Dioxin)等高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有機污染物的理化性質特點為低水溶性、高穩定性、高脂溶性及一定程度的揮發性,從而可以沿著食物鏈富集并進行遠程遷移,造成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存?,F就這三種物質各自的主要危害進行簡要闡述。
2.1 多環芳烴
多環芳烴(PAHs)主要來源于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過程中很容易產生。PAHs進入人體后,大部分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謝生成各種中間產物和終產物,其中一些代謝產物可與DNA共價結合形成PAH —DNA加合物,引起DNA損傷,誘導基因突變,甚至誘發腫瘤形成。
1.多環芳烴對肝臟的影響
肝臟作為機體主要的解毒器官,也是PAHs致癌的靶器官之一。有研究者用免疫過氧化酶的方法來檢測肝細胞癌患者和非肝細胞癌患者DNA加合物的水平,發現PAH—DNA加合物水平在肝細胞癌患者腫瘤組織中明顯高于非腫瘤組織。去除混雜因素以后,發現體內PAH—DNA加合物水平高者患肝細胞癌的危險性增大。通過其他學者研究的病理組織學證明,患肝細胞腫瘤的類型主要是肝細胞癌、肝細胞腺癌和肝血管瘤,均為惡性腫瘤。
2.多環芳烴對肺的影響
PAHs暴露與肺組織腫瘤病變呈一定的相關性。云南宣威地區是全國肺癌高發地區,其原因可能與當地燃煤產生的高濃度多環芳烴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焦化廠、煉鐵廠、煉鋁廠周圍空氣中含有高濃度致癌的PAHs,這些工廠工人的肺癌患病機率也高于其他地區。
3.多環芳烴對胃的影響
PAHs與胃癌的誘發也有密切的關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可以形成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如腌制、熏烤食物等。冰島為胃癌高發地區,當地人喜歡食用熏魚、熏肉等制品,這些食物中含有有較濃度的包括苯并芘在內的多環芳烴化合物。近30 年來,冰島居民減少熏制食品的食用,增加一些新鮮食品, 胃癌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2.2 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PCBs)廣泛存在于廢舊電池中,盡管70年代后期大多數發達國家相繼禁止生產和使用PCBs,由于其高難降解性,仍繼續向環境中釋放。在今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PCBs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將是人們面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之一。
1.致癌
PCBs被列為“人類可能的致癌物質”和“動物已知的致癌物質”。在著名的日本PCBs事件和臺灣米糠油事件中,均發現居民肝癌和肺癌的死亡率明顯增加,提示PCBs與腫瘤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2.神經毒性
同樣在日本米糠油事件中,研究發現有的兒童雖已7歲,臨床觀察表現為反應遲鈍、神情淡漠和活動力下降,智商(IQ)值為70,低于正常對照組,提示PCBs可能引起兒童的神經毒性。
3.內分泌影響
PCBs是一種雌激素樣物質,在體內發揮內分泌干擾作用,實驗研究表明,PCBs無論是對雌性動物或雄性動物的內分泌都有影響。Schell等對美國l17名lO~l7歲的青少年進行了研究,發現PCBs的水平與體內1Tr4濃度呈負相關;含5~9個氯原子的PCBs的水平與TSH的濃度呈正相關。
2.3 二噁英
二噁英有“毒中之王”的稱號,目前已列入世界上最毒物質之一,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類的危害越來越引起全球的重視。因具有高毒性、難自然降解、生物富集效應、雌激素樣作用等特性,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
1.二噁英對皮膚的危害
二噁英可引起皮膚氯痤瘡,主要的癥狀為面部、耳后及后背、陰囊等部位出現黑頭粉刺和淡黃色囊腫。人體短時間接觸較高濃度的二噁英,就有可能引起皮膚損傷如氯痤瘡和皮膚黑斑。
2.二噁英對人體免疫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期接觸二嗯英會引起抑制細胞傳遞的免疫反應。二噁英在體內的殘留物對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DNA會造成損傷,而且隨濃度的提高,對DNA的損傷更嚴重。在二噁英類職業暴露后離開工作崗位2O年后,機體免疫功能依然呈抑制狀態。
3.二噁英的生殖毒性
泌尿科專家Amit 等對越戰接觸過橙劑的老兵研究發現,老兵體內二噁英含量與前列腺增生的風險呈負相關,說明二噁英抑制前列腺生長,改變生殖系統的自然發育,同時二噁英可造成睪丸激素減少、不育、性功能減退等。進一步研究發現,二噁英可使雄性小鼠附睪中精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明顯降低,而過氧化氫和脂質過氧化酶水平顯著升高,表明二噁英可損耗精子的抗氧化防御系統。
3 結語
POPs中所包含的幾種物質盡管已經在世界各國陸續停止生產和使用,但其對人群造成的后遺效應依然不容忽視。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做的是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研究,盡快弄清POPs物質的毒性作用原理,為我國POPs的有效處理及其污染環境的預防積累基礎資料,并為預防策略與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