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芳 李單琦
摘 要:七葉一枝花(學名:Paris polyphylla)為百合科重樓屬植物, 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隨著人們的過度采挖,野生七葉一枝花已非常少見,日漸瀕危,面臨滅絕的危險。本文對現階段七葉一枝花研究進行了概述,并對其后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七葉一枝花;中藥材;瀕危植物
七葉一枝花(學名:Paris polyphylla)為百合科重樓屬植物。別名蚤休,又名七葉蓮。特征是由一圈輪生的葉子中冒出一朵花,花的形狀像葉子,葉心如輪狀會開花,花萼為綠色,花瓣呈細絲帶狀。其葉序屬輪生葉,片數有個體差異,“七葉”只是名稱。野生七葉一枝花常生于海拔750-3200m的林下,喜溫,喜濕、喜蔭蔽,但也抗寒、耐旱,懼怕霜凍和陽光。年均氣溫13-18℃,有機質、腐殖質含量較高的砂土和壤土種植[1]。
七葉一枝花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主治清熱解毒、胃痛、闌尾炎等各種炎癥,治癰腫肺癆久咳、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等癥,是云南白藥的主要成分之一[2]。然而隨著人們的過度采挖,野生七葉一枝花已經非常少見,日漸瀕危,面臨滅絕的危險[3],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
1 研究現狀
1.1 化學及藥用活性成分研究
目前已經從重樓屬植物中分離獲得了五十多種化合物,主要有甾體類,黃酮苷,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5]。
王嵐[6]等人考察料液比、乙醇體積分數、浸提溫度和浸提次數對七葉一枝花總黃酮提取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影響總黃酮提取的因素順序為:乙醇體積分數>料液比>浸提次數>浸提溫度,其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料液比1:15,乙醇體積分數90%,浸提溫度70℃,浸提3次。李于善[7]等以薯蕷皂苷元的提取量為考察指標,對三峽七葉一枝花中薯蕷皂苷元的提取工藝進行優選,以分光光度法測定其含量。結果表明,破壁處理對薯蕷皂苷元得率影響最大,助提方式影響最小。采用酶酵解(纖維素酶用量15u/g生藥,pH4.5,溫度45℃,酵解6h),微波助提(微波強度為中高火,固、液比為1:14,提取2次,每次4min),雙相酸水解(料:酸液:甲苯=1:6:6,6%的硫酸,100℃酸解6h)聯合技術,苷元得率提高了77.2%,工藝時間縮短了66.7%,溶劑耗量減少了12倍物料的70%乙醇。王丹輝[8]等以重樓總皂苷得率為評價指標,確定七葉一枝花酊的最佳提取工藝為:采用浸漬法以100倍量的75%乙醇提取原藥材飲片中的有效成分,并按優選工藝提取得七葉一枝花酊,測總皂苷得率為1.3%。
1.2 藥理、臨床醫學研究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七葉一枝花的生理活性和獨特的藥用價值,為七葉一枝花臨床應用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季申[9]、駱和生[10]、詹鋒[11]等人通過大量實驗研究證明七葉一枝花中的藥用成分對人體中的肺癌細胞、乳腺癌細胞、結腸癌細胞等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李小莉[12]等利用七葉一枝花軟膏對小鼠進行抗炎鎮痛處理能顯著抑制小鼠耳腫廓脹和小鼠足趾腫脹,降低炎癥組織中PGE2的含量,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顯著抑制作用,并能顯著降低小鼠扭體次數。
羅剛、周順玉、李廣勛等學者研究認為它對止血、殺毒和止咳均具有一定療效。
1.3 生理特性研究
王嵐[13]等研究了不同濃度IAA對七葉一枝花生理特性的影響,分別用2不同濃度 IAA噴灑七葉一枝花,測定處理后的蛋白質含量、葉綠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結果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張旺凡[14]發現其種胚有二次休眠現象,采用細沙層積冷藏變溫處理后再用50-100mg·L-1的GA,處理24h,以細沙為基質,在20℃溫度下催芽60d后,可使發芽率達到90%以上。馬玉心[15]對七葉一枝花在不同海拔的凈光合作用速率和蒸騰速率比較表明低海拔的光合作用速率和蒸騰速率最大,高海拔的較小。
1.4 栽培技術研究
龔范武[16]等對七葉一枝花種子出苗率研究得出,冷藏的種子發芽率與出苗率高于沙藏法;對不同林下播種育苗比較得出,在核桃林下播種的發芽率與出苗率最高,其次為杉木林,金銀花林最低;研究認為使用種子進行繁殖,有利于規模化培育,還可減少野生資源的浪費[17];熊飛[18]研究認為七葉一枝花種子采收后應該與摻入0.1%多菌靈的濕土或濕沙按1:4或1:5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并于15-20cm厚的催芽床進行層積催芽;移栽時間以10-11月為宜,最好隨挖隨栽,栽植后要注意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
2 研究展望
七葉一枝花種子萌發緩慢,存在二次休眠,如何打破休眠提高種子發芽率,對提高其生長繁殖效率,實現GAP栽培具有重要意義。迄今七葉一枝花尚未實現規模化人工栽培或撫育,種子繁殖、莖段繁殖和組織培養均存在困難,導致其種苗生產難以實現;栽培過程中的光照管理、水分管理、肥料運籌等關鍵技術研究基本處于空白。應通過長期系統的研究,解決人工栽培的瓶頸問題,集成七葉一枝花人工栽培技術體系;完善其組織培養技術,提高組培苗存活率;大量收集野生七葉一枝花種質資源,并建立保護區,更好地開發利用七葉一枝花,實現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9]。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15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92.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第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湯海峰,趙越平,蔣永培.重樓屬植物的研究概況[J].中草藥,1998,29 (12):839—842.
[4]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年8月4日.
[5]李恒,楊興華,梁漢興等.重樓屬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2.
[6]王嵐,吳定軍,魯道旺.梵凈山七葉一枝花總黃酮提取工藝的優化[J].南方農業學報,2014,45(4):634-638.
[7]李于善,周強,張玉針等.三峽七葉一枝花薯蕷皂苷元的分離提取工藝研究[J].化學世界,2009,50(2):86-89.
[8]王丹輝,李剛,張靜等.七葉一枝花酊提取工藝研究[J].中國藥師,2013,9:1364-1366.
[9]季申,周壇樹,張錦哲.中藥重樓和云南白藥中抗腫瘤細胞毒活性物質Gracillin的測定[J].中成藥,2001,03:58-61.
[10]駱和生.常用抗腫瘤中草藥[M].廣西:廣西科技出版社,1981:50.
[11]詹鋒,李質懷,劉和強.部分抗癌中藥對Hela細胞的抵制實驗[J]. 蘭州醫學院學報,2003,04:15-16.
[12]李小莉,陳紅琳,牟光敏.七葉一枝花軟膏抗炎鎮痛作用研究[J].醫藥導報,2007,26(2):139-140.
[13]王嵐,楊敏,黃芙蓉.不同濃度IAA對七葉一枝花生理特性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22):46-47,51.
[14]張旺凡,沈素貞,梁文斌等.七葉一枝花種子萌發特性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3,32(5):16-20.
[15]馬玉心,欒曉峰.七葉一枝花不同海拔的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比較[J].中國林副特產,1998,4:13-14.
[16]龔范武,羅先權,王萍等.七葉一枝花種子育苗技術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2014,41(1):50-53.
[17]龔范武,龔舟,彭靜.不同林下七葉一枝花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3):155-158.
[18]熊飛.七葉一枝花馴化栽培技術要點[J].種植園地,2014,(11):7-9.
[19]張玨,王躍華,楊華等.華重樓研究現狀[J].時珍國醫國藥,2013,01: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