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臣
摘 要:主要闡述了什么是生態型河道整治建設,以及河道的生態內涵。總結了部分河道的生態工程使用的技術,并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對生態型河道整治建設提出了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型河道;整治建設;生態工程
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有堤防工程、護岸工程、丁壩等。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泄洪能力、保持合理的深度、對不平衡的河道進行整治以及防止河床、河岸收到沖刷侵蝕等。為實現這些目標,當前我國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將曲線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直線型河道或者實現渠道化;二是河道兩岸或河床的硬化,比如使用混凝土進行硬化。河道整治工程的開展必將切斷陸地和水域這兩大類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對自然河流的生態功能和生態過程產生影響,造成生長于河岸的植物消失殆盡、河流自身凈化能力的降低以及部分魚類和一些水生生物棲息地消失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當前,部分相關學者針對我國目前河道的現狀,提出生態型河道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如何對被改造的河道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這一問題。而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對河道的生態系統應該怎樣進行修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逐步涌現出一些生態型河道建設的應用實例。
1 什么是生態型河道建設
生態型河道建設是將生態學原理與傳統的河道建設和整治相結合,根據河道的具體狀況和功能,對工程進行生態設計,構建符合河流所流經地域生態特征的河道內部生態系統和流域生態系統,營造適合水中生物生存的生態環境,構建物種豐富,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河道生態系統,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關于河道生態涵義,一是河床內水體生態。河床生態包括河床內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河床內生物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大類。消費者主要有各種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蛙類、水鳥等依水而生的動物。分解者主要以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為主,它們能將水中的有機物質分解為無機物質,并將其還原到自然界中。二是河岸生態。河岸把水體與陸地阻隔開來,扮演著過渡地帶的角色,由河岸連接水體和陸地,保持河道水體的正常流動,維護河道的穩定。河岸這一地帶生長著各種植物和動物、微生物等。生長于河岸的植物可以有效減少河水對河岸的侵蝕,植物根系還可以堅固河岸表層,保持河岸的穩定。河岸的土壤可以對進入河道的含有污染物的地表徑流進行過濾、吸收、阻滯、沉積等作用,從而使污染程度得到有效降低。三是河道的生態工程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的人工修復河流措施有:恢復緩沖帶、重建植被、修建人工濕地、降低河道邊坡、重塑彎曲河谷、修復淺灘和深塘、修復水邊濕地、沼澤地森林、修復池塘等比較成熟、有效的措施。河道的生態工程技術一般以三個手段來實施:1、修復河道形態;2、修復河床斷面;3、修復受破壞的的河岸生態系統。天然河流存在著大量的淺灘和深潭。河流中淺灘和深潭是水生動植物重要的生存環境,如果河道實現直線化或渠道化,往往會嚴重破壞這些地帶的原貌。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彎曲、不規則的河流較直線化的河流具有更高的生態效益,能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樣性。因此,要在人工改造的河流的時候,盡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彎曲形態,使河流既有淺灘,又有深潭,造就水體流動多樣性,讓水流盡可能地接近自然狀態,這樣有利于水生動植物的多樣性。修復河床斷面主要是改造流經城市的、被混凝土硬化覆蓋的河床,恢復河床的高低起伏、多孔化,同時建設生態型河堤,為水生動植物重新營造生長繁殖環境,使流經城市的河流集多功能于一體,實現自然景觀功能,為城市里的居民創造一個優美的水域空間。目前,常用的措施主要有:植物護坡、三維植被網護坡和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
2 修復河岸生態系統
河岸是最典型的生態過渡帶,具備濕地幾乎所有的功能。如濕地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凈化水質、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保持地下水資源平衡等功能。河岸帶的生物種類十分豐富,但河岸帶也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在我國尤其嚴重。而河岸帶一旦退化,則極易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和小范圍的環境惡化,如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對一定區域內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將退化的河岸帶重新恢復,已成為當今生態型河道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河岸的生態重建技術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為河岸植被重建技術,主要包括植被品種的選育技術、培植技術、保護技術、種群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等。第二類為河岸緩沖帶生態環境重建技術。包括河岸坡面植被養護技術、土壤恢復技術以及河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等。
3 生態型河道建設需注意的問題
生態型河道建設,維持河道良好的生態系統,必須同時從河床、河岸生態層次考慮,通過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的物理構建,達到生態意義上的良性健康狀態。在生態河道建設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的問題。 一是保證河道安全。生態型河道的建設首先必須考慮河道的安全性。河道的安全性是保障其生態系統健康和正常功能的基礎。河道的安全主要包括河道結構上的穩定,對洪澇災害的正常對抗以及提供人畜飲用水源、工業用水、吸收污染物和維持生態環境的安全。二是實時掌握河道水文資料,發揮好河道的功能作用。不同的河道類型和水文情況所采用的治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要對癥下藥。河道的功能可能會多種多樣,如供水、生態、航運、景觀等。因此只有掌握河道水文資料、發揮好河道的功能作用,才能更好地建設生態型河道。三是要明確綜合整治和流域整治的目標。河流水生態系統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河流也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絕對不能忽視對河流的研究而單獨對陸地生態系統進行整治。因此,要將河流和它所流經的地域視為一個整體,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河流生態整治,在指導思想上要確立綜合治理和流域整治的大局觀,河道的疏浚,陸上部分的綠化,水體的凈化,污染源的截流、處理等,一定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審視,建設出集生態修復、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工程,既要發揮河道防洪排澇的效用,又要改善生態環境,美化人居環境,實現生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