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蕾
摘 要:隨著物權法的頒布和實施,越來越多的物權問題得到了解決,物權法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與債權法共同成為現代民法、經濟法的重要支柱。我國新頒布的物權法的總論主要圍繞著物權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等問題。新型的經濟形式的出現,對我國物權法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物權法的實施和發展從絕對權利走向了相對權利,從絕對保護走向了相對保護。這個問題的產生對今后物權法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對于物權法的實行和完善以及實務中物權的應用和保護影響重大,本文主要從物權實務和物權發展的趨勢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探討物權的未來發展,希望對研究物權的相關學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字:物權發展;趨勢;實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于2007年3月16日通過,并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對于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彌補了多年來在物權方面的立法空白,該規范有利于解決社會中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對于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社會經濟結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和經濟模式的多樣化發展,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已經不能完全對目前的經濟模式和經濟交易進行涵蓋和解釋。從絕對走向相對,成為物權發展的新面貌,對于現行物權法,這不僅是一個大的挑戰更是發展方向的指引。
1 物權法的發展歷程
物權法作為民法中財產法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解決社會中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構建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然而,我國物權法的發展歷程確是艱辛而漫長的。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物權制度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主要是從原來的單一的所有權向所有權和他物權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存在的所有權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農村土地私有權和資本家對其所有工廠的私有財產權。當時的中國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更加沒有所謂的專門規定物權的完整的《物權法》。這個時期的物權體系基本上就是所有權,存在的典型的他物權是典權,其他的他物權幾乎不存在。在經歷了一翻波折之后,我國相繼制定了若干重要的民事法律,逐步形成了一個民事立法體系,但是物權方面仍然主要是所有權,并沒有得到拓展。直至改革開放,我國的物權制度才得到了長足發展,不僅創造了更多形式的物權種類,特別是在他物權中,出現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權等用益物權,以及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等擔保物權,并且汲取各方優秀的制度為我國所吸收和利用,讓我國的物權制度變得活躍起來,比如出現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這種新型所有權。于此同時,實踐隨著理論制度的研究不斷深化細致,不再單一,走向豐富多彩。
在我國還未專門制定《物權法》這一法律法規之前,物權制度散見于各種各樣的民事規范中,例如,最初《民法通則》中第五章對民事權利作了列舉性規定,規定了財產所有權及相關財產權,包括財產所有權的定義、財產所有權的移轉、關于財產共有的規定、關于不動產相鄰關系的規定等制度,是比較原則性和指導性的規定。而后財產管理法和行政法規以及擔保法、海商法等單行法、民事特別法則對特定的物權進行了規定,為調整物權法律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
2 物權法的實踐與創新
我國現行的《物權法》,建立了我國的物權制度和物權體系,明文規定了權利人依法享有物權,特別強調了保護私人所有權。《物權法》是我國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至今的勝利成果,是歷年來物權實踐和物權法律理論研究的成果,其對很多新創造的所有權形式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等。《物權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完成對于我國的物權領域的實踐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我國經濟和社會中的各種活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實踐中,對物權所有人的物權保護并不是絕對的,而是越來越向相對保護發展。以現實中發生的案件為例,某先生在選購了一套二手房后,得知該房產目前有人承租,租期尚有幾個月才到期,買受人以為購買了房屋后就有權隨時要求承租人搬離,于是與出賣人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辦理了過戶手續,但是,在與承租人交涉限期搬離的過程中,承租人提出“買賣不破租賃”的民法原則要求繼續承租,并指責前業主和買受人某先生沒有尊重其 “優先購買權”,就優先購買權請求出賣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這個案例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物權絕對保護的限制,我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解釋都對“買賣不破租賃”這一民法原則進行了釋明,即已租賃的房屋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情形,承租人對于該房屋的使用權,不會因為該房屋的買賣而受影響,買受人仍應當繼續履行原租賃合同的規定。此時租賃權的效力大于買賣雙方的轉讓效力即所有權的效力,其體現了對物權的相對保護。實際生活中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物權法的發展趨勢。另外,其他國家的法律規定中也明確顯示了這種趨勢的發展歷程,例如《日本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條明確限定土地所有權的范圍為“于法令限制的范圍內,及于土地的上下”。這種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物的使用的范圍,這樣就使得在土地之上空架設管線、通行航空器,在地下鋪設管線、通行地鐵、等利用成為可能,否則所有權人會以損害其所有的行使為由發生糾紛,除此之外,關于地下礦藏等的歸屬也有了規定的空間,這樣就使得經濟發展的公共資源有了恰當的歸屬,有利于運用公權力的手段保障人民的權利和促進經濟的發展。
3 我國物權法的發展趨勢
“物盡其用”的觀念如今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這也是我國物權法要發生重大變革的重要原因之一。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物權法的絕對保護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所以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我國物權法的發展趨勢由絕對主義走向相對主義是勢不可擋的,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物盡其用”的另一個影響體現在我國物權中從歸屬到利用的轉變方面,傳統的物權法理論把維護所有權的絕對性和優勢地位視為自己的核心使命,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物權絕對主義理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縛作用,影響了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阻礙了各種資源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因此對物權保護這一觀念應該向相對主義轉變,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再者,人權的發展也影響著我國法律包括物權法的發展。以民法為例,我國現行《民法通則》中確立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公序良俗原則,這就要求權利人對于其權利的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也就是說我國民法正從以人為本向以社會為本發展,從而衍生出一種對個人權利的限制,即要求權利人在享有行使民事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對應的義務,物權的絕對主義也是個人本位主義的體現,而物權的相對主義恰恰就是社會本位主義的要求,這也是我國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法律需求即物權相對性是“社會本位”的客觀要求。正如眾多學者所述,在物權絕對主義下,沒有物權的勞動者無法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足夠的物權,公共權力又在物權絕對原則的限制下無法對物權進行再分配。物權作為一種絕對的權利,使得公民個人的努力顯得那么無力,拉大了社會貧富差距,阻礙了個人自由發展,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因此,無論從經濟、社會還是個人的角度分析,我國物權法從絕對主義走向相對主義是大勢所趨。縱觀未來物權法的發展趨勢,我國現行物權法必將面臨嚴峻考驗。
參考文獻
[1]金儉.不動產財產權自由與限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
[2]劉凱湘.論所有權的限制,法律快車網,2006年10月
[3]黃俊輝.論物權相對的必然性.光明日報,2009年12月
[4]汪習根.法制社會的基本人權-發展權法律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