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吳明科
摘 要:善意侵權與不當得利分別作為《知識產權法》和《民法通則》中的兩個制度,乍一看似乎并無關系。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探求,不難發(fā)現作為普通法的不當得利制度會對特別法中的善意侵權制度的突破,對我國的知識產權法保護問題將會產生新的思考。
關鍵詞:善意侵權;不當得利;知識產權保護
德國上業(yè)競爭法中有一個案例:原告是生產和分銷香水中有一款香水在“香奈兒5號”的商標名稱下。被告也在銷售以這種商標命名的同款香水,但他并不知道其所銷售的香水是山寨的。原告便以被告未經授權而使用其商標名稱為由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作為另外一種選擇,原告訴請被告放棄其從銷售香水中所獲取的收益。關于本案中兩個可選擇的訴訟請求,以中國現行法律分析引出了兩個制度,前者是知識產權法中的善意侵權,后者是民法通則中的不當得利。 兩個制度共同出現于同一案件,說明其之間一定有著某些聯系。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對著兩個制度做一個探討以謀求二者之關系。
1 善意侵權制度
要理清善意侵權與不當得利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我們對兩個制度做個分析了解。那么,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善意侵權制度。
1.善意侵權制度的含義及特征
“為生產經營目的的適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收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我國《專利法》第七十條對善意侵權所作的規(guī)定。此外,《著作權法》第53條、《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30條、《商標法》第64條第2款也都是對知識產權善意侵權的規(guī)定。從這些規(guī)定可以看出所謂的善意侵權是指在不知情的狀態(tài)下銷售或者使用了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產品的行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種情況時相對于惡意侵權而言的,而且僅限于銷售和使用,生產和制造則無此豁免。善意侵權的法律效果是該行為仍然構成侵權,要承擔侵權責任,但阻卻了賠償責任。
2.善意侵權制度中的的問題
善意侵權制度顯示了我國知識產權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側重點是商品經濟的上游,對下游的管控明顯寬松。這種寬松從促進商品流通的角度看確有合理之處,但在一定程度上卻與保護知識產權的宗旨相悖。首先,賠償責任的豁免為商品經濟下游活動者提供了一個避風港,有了避風港,商品經濟的逐利性就容易擴張。這就會導致下游活動者在引進或訂購商品時在利益驅使下侵權。由于避風港的存在,對于這種侵權其可能會持著一種放任態(tài)度,甚至用這種放任態(tài)度來掩蓋其去惡意。其次下游活動者打開市場之后,就為上游的侵權冒險創(chuàng)造了機會,滋生上游的侵權行為。所以單純的上游管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不能起到良性效益。
當然,對于商品經濟下游我們用的時善意銷售,惡意也是要承擔賠償責任的。那么,權利人能否獲得財產損失的救濟就要看侵權人的“善惡”了。善惡意的分辨就是一個新的證明問題了。這樣就意味著權利人的維權訴訟將會更加復雜和訴訟負擔加重。在證明過程中侵權人會極力證明自己善意,即證明商品的合法來源。對于合法來源的證明對于侵權人來說應該是很簡單的。當然合法來源只是要件之一,一旦權利人能夠證明其惡意,合法來源將不再阻卻賠償責任。但是要證明侵權人惡意,對于權利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2 不當得利制度
德國曾經 流傳著一句話“不當得利法是一個令人沮喪且不可理解的東西。”作為民法法系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其對不當得利制度作如此評價,“花香味漸淡,啤酒味漸濃”的中國法律發(fā)展進程中不當得利制度的價值更需要我們去開發(fā)。我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其中取得不當利益的人是受益人,財產受到損失的人是受害人。因為不當得利沒有合法的根據,雖屬既成事實亦不受法律保護,受益人取得的不當利益應當返還受害人。
3 不當得利制度與善意銷售制度之間的關系
開篇的案例中,根據第一個可選擇請求,原告是善意侵權的知識產權人,被告是善意侵權人;根據第二個可選擇的請求,原告是不當得利中的受害人,被告是受益人。善意侵權抗辯了損害賠償請求后并不影響第二個不當得利請求的提出,這充分反應了正不當得利制度能夠突破善意侵權的限制。這種突破在哪些方面呢?
1.不當得利制度突破了善意銷售中的“善惡”區(qū)分
從不當得利制度的含義中可以看出 不當得利的構成并無受益人的善惡要求。不當得利制度旨在調整欠缺法律依據的財物變動,使無法律上原因而受益并使他人損害者負返還所受利益的義務。這樣當權利人因侵權人的善意侵權遭受損失時或權利人想要避免訴訟的復雜化時,可以通過不當得利制度來省去侵權人善與惡的舉證過程,早日結束維權訴訟。
2.不當得利制度突破了善意銷售中的有損失無不賠償的問題
善意侵權制度阻卻了損害賠償,無損害當然無賠償,但有了損失仍無賠償,那權利人的損失怎么保護呢?不當得利制度雖旨在去除不當得利,但其結果使不當得利人負返還所受利益的義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時對損失的賠償吧。其次不當得利制度以一方遭受損失為構成要件之一,也恰恰彌補了善意銷售的有損失無賠償的問題。
3.不當得利制度更加平衡了對侵權人和權利人的保護
不當得利制度只要求侵權者返還其不當利益,也就是說只有其受有利益時才負返還責任。這并沒有加重經濟下游活動者的負擔,其在從事經濟活動時同樣不用過度擔心其銷售或使用的產品是否侵權。不侵權時其牟利無可厚非,侵權時也只是返還不當利益,包括商品成本和服務成本等在內的成本費仍然是可以保有的。其最后的返還僅以所獲利益為限,與權利人的損失多少無關。這不僅彌補了善意侵權中偏向侵權人的弊端,同樣為善意侵權人提供了損害賠償的避風港。
4 結語
不當得利制度在知識產權房中的運用,在世界仍存在極大爭議,我國法律實踐中尚還無此運用,德國在開篇的案例中也并未支持原告的第二個選擇,但以不當得利提出的支付原告與銷售范圍相應的許可費用的請求受到了德國法院的支持。但是被稱作“神秘的事物”的不當得利制度仍然還需要開掘與探究。善意侵權制度暴露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不當得利制度就能完全解決的。中國市場充斥著“山寨貨”的現象也說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探索道路還很漫長。本文也只是從善意侵權制度與不當得利制度的角度尋找了一個思考路徑,至于將來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的走向,還需要更多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馬丁.舍爾邁爾.德國不當得利法當前存在的問題[M].朱曉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王永紅,許明亮.專利法中的善意侵權行為豁免制度[J].中國法律網,2008,(10).
[3]管容齊。論專利權保護與侵權中的善意與惡意[J].知識經濟,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