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彬
摘 要: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繼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和袁世凱獨裁政治之后,地方自治思想逐漸流行起來。而陳炯明(1878-1933)作為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于聯邦憲政、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這位在1925年2月和10月,被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舉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征徹底打垮的陳炯明,是民國時期的積極主張地方自治的典型代表。
關鍵詞:陳炯明;地方自治;思想評析
1 引言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仍然沒有建立一個適合中國發展的政治制度,20世紀初的中國仍然處在風雨飄搖中。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不同階層的人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國主張,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張勛的復辟帝制以及段祺瑞的軍閥統治都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是行不通。圍繞著國家政體是采用總統制、聯邦制還是單一的獨裁政治爭論不休,在此背景之下,地方自治思想興然而起。
2 陳炯明地方自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2.1 陳炯明的出身及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
陳炯明,字競存,廣東汕尾市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海豐縣雖然三面環海,但當地的思想由于受封建思想影響仍然比較守舊。縣內封建宗法關系錯綜復雜,仍然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人們的自治思想仍然停留在狹隘的地方主義上,鄉里發生的大事習慣于交由族長或紳士處理。陳炯明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深受封建制度的影響,所以在早期的自治思想多少受到地方主義的影響。再就是陳炯明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整個社會都在提倡地方自治,陳炯明在此思潮的影響下,也發展了他的地方自治思想。
2.2 儒家思想的影響
陳炯明在入新式學堂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而且陳炯明的祖父和父親都精通儒學。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必然滲透著儒家思想。首先就是他提倡的“仁”的思想,反對地方官員的貪張枉法、濫殺無辜,還給在南京粵戰中犧牲的烈士建“建國成仁”的墓碑。其次是他提倡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君主立憲的時期毅然投身辛亥革命,比起康梁來思想較激進,在后來的暴力統一過程中,則相對保守的選擇由下自上的和平統一道路。最后就是深受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在他的著作《閩星》充斥著“全人類主義”的思想。
2.3 陳炯明的階級背景對他自身思想的影響
陳炯明出身于紳鄉階層,在革新時代相當于工商業者兼地主。所以面對社會形勢,既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愿望,也帶有封建思想的殘余,因此陳炯明的思想也始終堅持中間路線。
3 陳炯明地方自治思想的內容
3.1 聯省自治思想
聯省自治思想主要包含兩方面的思想,一是由各省自己制定憲法,然后按照省憲實行對省的治理。而是由數省聯合成立聯合政府,由各省派代表出席聯省會議,并制定統一的憲法,以實現對地區的自治管理。陳炯明一直以來就主張聯省自治。早在1909年,陳炯明回到家鄉創辦《海豐自治報》,自任主筆,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國的唯一良方。為此他做了許多實踐活動,諸如他在廣東咨議局就提出了許多關于聯省自治的提案,主張建立鄉鎮地方自治研究所,研究鄉鎮自治的辦法,還組織專門的人員進行學習。此外他還闡明聯省自治的意義,指出通過聯省自治可以使人民養成民治精神。在國家的統一觀念當中,陳炯明認為人民是國家統一的力量,而軍閥則會使國家分裂。他還認為由于國家統一的方式不同其建立的國家政權形式也是不同的。如通過專制暴力手段取得國家統一則建立的是專制主義政權,而通過自上而下的民主自治方式實現的統一國家建立的則是民主國家。在對待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陳炯明還解釋了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的關系。他認為民國以來的混亂局面全是由于中央集權所引起的,軍閥用暴力手段奪取政權換來的只能是軍閥政權的更替。而反觀美國建立聯邦制的共和國則實現了民主,所以地方自治不會導致國家分裂法爾會促進國家統一。他指出地方自治是建立在憲法的基礎之上,假若出現獨裁的狀況,還可以通過憲法廢督,進而保障政權的民主,所以地方自治思想絕不同于古代的地方割據思想,它是有憲法作保障的。那么如何實現地方自治呢,陳炯明提出了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處理好人民與政治的關系。他認為一切國家大事都與人民息息相關,那便應該由人民自己決定處理自己的事情。若果凡是都接受中央的指令,則離中央越近而離人民越遠,反之亦然。人民自治可以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增強人民的自信心,切不可忽視人民的自治能力。
3.2 聯治民主思想
陳炯明下野后,中國政局又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統一與獨立、中央與地方、民治與民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甚至越演越烈。因此陳炯明就在聯省自治思想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聯治民主思想,以探索國家統一道路。他認為專政與民主是完全對立,不能共存的,更不認為國民黨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最后在通過黨化教育實現民主自治。此外他還指出孫中山訓政思想的缺點,認為人民可以自治為什么要通過官僚來“訓政”呢。由此他提出的“聯治民主制就是在民主的基礎上實行地方自治,進而實現聯鄉治區,聯區治縣,其次逐級類推,最后實現聯省治國,建立民主自治國家。與此同時,他還描繪了一幅烏托邦似的理想世界。主張第一步建國,第二步建亞,第三步建世,從而實現萬國聯邦的理想局面。
4 對陳炯明地方自治思想的評析
對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向來評價不一。一方面有人認為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是為其地方割據和軍閥武裝做掩護,另一面是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與孫中山的思想相違背,自然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否定。但是我們研究歷史,應該從客觀的史實角度度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做出正確的恰如其分的評價。
首先陳炯明將地方自治思想很好的付諸實踐活動,或者說他的畢生活動都是在為探索地方自治道路而努力。他所強調的地方自治思想并不是在為軍閥割據做掩護,事實上他本身還極力反對軍閥割據和暴力統一。他的地方自治思想的產生是在充分參考了西方民主制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中國的統一,而不是個人的獨裁。其次他提出的地方自治思想并不是簡單的主義之爭,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在他 的著作《中國統一芻議》和《建設方略》中都有體現。此外陳炯明還積極參加咨議局的自治運動,為聯省自治體制的建立獻言獻策,還躬身試行,充分尊重人民。最后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是符合當時中國的潮流的。在當時集權共和國的背景下,中國繼清朝之后又陷入了混亂。所以人們紛紛探討如何使集權下中央權力得到制衡,進而保證國家的統一穩定。陳炯明的這一思想的提出可以說是適應當時的時代需求的。
5 結語
歷史終將遠去,歷史也終將得以明證。陳炯明下野后避居香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企圖拉他下水,他則反過來要求日人歸還東三省。日人拉攏不成,仍贈他8萬元支票,陳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還。其后,他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并首任該黨總理,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直至今日都是我國參政黨之一。對于陳炯明地方自治的否定也不能掩蓋其思想所體現的現代國家管理理念。在民主化已經開始實行的今天,陳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對于國家民主化的發展仍有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其思想光輝是不能被掩蓋的。
參考文獻
[1]任玥,袁剛. 陳炯明“聯省自治”思想淺析[J].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9-13.
[2]賴柳成. 淺析孫中山和陳炯明聯省自治思想的分歧[J]. 才智,2014,23: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