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 李素紅
摘 要:初讀這本書時,以為田余慶先生這本書著眼的是門閥政治的斷代史研究,細讀之后才明白,田先生認為,“門閥政治”確切地說,只存在于東晉一朝,田余慶先生著眼的是門閥政治的產生、演進與終結,放在更為寬廣的歷史視野下,門閥政治僅僅是皇權政治的變態。
關鍵詞: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讀后感
田余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中,以現代歷史學家獨有的眼光,重新審視了門閥政治的產生、興盛與衰敗的全過程,并提出了嚴格的門閥政治僅存于東晉一朝的新觀點。全書以東晉幾大門閥士族的興衰為敘述基本,從中窺探門閥政治的內在模式與變化規律。這幾大士族包括瑯琊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與太原王氏。除了門閥士族,本書也大篇幅論述了京口重鎮的經營與流民帥問題。筆者于前幾日淺讀此書,自覺個中觀點新穎前瞻,學術價值極高,故而著文以概述本書觀點,并欲略談筆者淺識。
1 《東晉門閥政治》的結構
1.門閥政治產生的具體的歷史背景,田先生的論述起點基本上是從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開始的,由于西晉王朝分封制導致司馬氏集團內部斗爭激烈,最終演變成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使得西晉王朝元氣大傷,后招致永嘉之亂,司馬越和王衍為鞏固西晉政局,遣瑯邪王司馬睿與王導經營江左,后石勒滅西晉,司馬氏被殺戮殆盡,瑯邪王司馬睿在王導的支持下稱帝,從而奠定了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也成為了門閥政治的起點。
2.田先生將視野從東晉僑姓士族和皇權紛爭轉向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地方:京口重鎮。永嘉之亂以后五胡亂華,中原大量流民向南逃亡,東晉王朝為鞏固江左安定,禁止流民過江,于是在江北形成了許多流民聚居的重鎮,而其中尤以京口位置險要,成為整個東晉興衰的關鍵。流民將領郗鑒正是在此時崛起,并影響著早期東晉政權。田余慶先生通過郗鑒北府兵平定王敦之亂的例子,暗示了之后歷次動亂及東晉最后覆亡。
既瑯邪王氏之后,潁川庾氏的興起成為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延續。其中,潁川庾氏和瑯邪王氏關于江州戰略重地的爭奪不得不令人注意,江州位于長江上游向下游通行的樞紐地,兩大士族關于江州的爭奪,潛藏的是關于最高政治權力的爭奪。如果說東晉門閥政治開端于瑯邪王氏,那么其鞏固就在于潁川庾氏。
桓氏家族既王謝勢力衰弱時興起,關于譙郡桓氏的門望由來,田余慶先生做了一番考證,認為其時從曹魏時的譙郡龍亢桓氏而來,由于桓氏因曹爽之事坐罪,門族遭刑戮,后東晉建立,其余脈過江,并由儒入玄,始得重振。關于桓氏家族,田余慶先生著重強調的是,其族勢單孤,故難成相策應之勢;其二是,桓溫北伐,表面上是為了收復失地,其實更多的是為擴大桓氏勢力。
桓溫死后之后,陳郡謝氏登上歷史舞臺,其關鍵性人物是謝安,陳郡謝氏最鼎盛時期是淝水之戰。田先生強調了淝水之戰對于東晉王朝的重要意義,關于這一點,我留在后來來寫。淝水之戰是在謝、桓二家族矛盾沖突和戰略策應的雙重背景下展開的。這次戰役之后,在京口又興起了一枝新北府兵隊伍,由劉牢之控制,它對東晉后期局勢影響甚大。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陳郡謝氏和其他士族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即不借強枝壓干,在最鼎盛時期及時退場,而沒有擴大權力斗爭的范圍。
3.一個登場的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分成兩支,分別支持主相,而且分別占據戰略要地,尤其是江陵與京口。而這起于孝武帝欲重振皇權,又終于王朝的覆滅與門閥士族的衰微,其中劉牢之政治方向不明確,斷送了這支北府兵隊伍,后來劉裕又在京口重新組建流民武裝才最終取代了東晉王朝。
田先生這本書,問題研究的細致入微,史料充實,敘述上不冗雜,脈絡清晰可見,而且關于京口重鎮和各個門閥勢力的研究特別有獨到之處,愚以為,田先生這本書是我目前讀的史學研究著作中文字最優美的一部。
2 對《東晉門閥政治》的認識
一部史學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觀方面的理論概括和創造性見解,而且需要有微觀方面的嚴謹處理與史料的細致考證和巧妙運用。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饾饤、煩瑣;后者單薄,前者又會失之空洞、缺乏說服力。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是兩者有機結合的一個典范。
1.儒學、玄學與門閥政治的關系方面。東晉主要的門閥都不是持純粹玄學態度,而是很多方面保留了儒家立場,尤其在陳郡謝氏上體現得更加充分,又如太原王氏立足于“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沒有采取名教自然截然二分的立場。然而門閥政治舞臺上的主要士族渡江之后,為了能夠立足,都會有由儒入玄的轉變,可見西晉談玄之風影響深遠。后來孝武帝欲振興皇權,用儒生,興儒學,并企圖恢復國學,可見整個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都需要通過儒學來鞏固其基底;換一個角度來看,儒學的興衰和整個東晉政治的興衰牽連在一起的,儒林振奮之時,往往也是王道興盛之機。
2.流民武裝、戰略要地對東晉興衰的影響。東晉王朝以長江一線為戰略重地,而其中江州、京口為重鎮。京口是流民重鎮,郗鑒、謝安兩次北府兵都是從京口組建的,平定王敦之亂、淝水之戰、劉牢之隨王恭叛亂都是利用北府兵的力量得以實現的,包括后來劉裕起兵,也是從京口招募流民起兵實現改朝換代的。我們可以看到,東晉一朝士族門閥政治的軍事基礎是相當脆弱的:一方面它依靠著戰略要地,如荊州、豫州、襄陽、京口、江州,上游要地多有門閥士族交相控制,相互遏制;中游要地京口在江北,需要依靠流民武裝的拱衛,而無論是東晉王朝還是士族門閥都對北府兵將領持不信任態度;下游無險可守,江州一失,東晉王朝便失去屏障。
3.關于淝水之戰戰爭性質和勝負問題。田先生認為淝水之戰同時具有統一戰爭和民族入侵戰爭的性質,而以民族入侵為主。田先生還將它與滅吳之戰作對比,闡述其失敗的緣由。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氐族上層秩序仍然不穩固,苻堅統治下的前秦的民族矛盾依舊十分尖銳,前秦對戰爭籌劃的周密性與滅吳之戰相差甚遠,并且更重要的是東晉與吳國國勢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古代歷來有北方統一南方的慣例,然而統一并不是政權合法性的唯一根據,民族因素影響還是很重要的。
4.關于淝水之戰作為門閥政治的轉折點的問題。從田先生這本書里面,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區分出門閥政治的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淝水之戰時,陳郡謝氏在京口重新組建北府兵,與上游桓氏配合抵制苻堅入侵,并且在淝水大破前秦軍隊,其后又組織北伐,還一度收復洛陽城。在軍事上,東晉門閥已經達到了歷史頂點,然而政治上門閥政治開始由盛轉衰。京口北府兵的強大,并不實質意味著東晉門閥的強大,而是意味著重振皇權的軍事因素的強大。在對外方面,北府兵可以作為東晉門閥的工具,但在對內方面,北府兵勢力足夠強大之時,完全可以破壞整個政治秩序,而且士族門閥沒有有效的能力予以控制。從劉牢之后來的經驗教訓可以看到,掌控東晉王朝的興衰力量,已經從士族門閥轉向了北府兵和流民武裝,劉裕正是抓住了這個歷史時機,才得以重振皇權。
3 結語
如前述,田先生把門閥政治稱為皇權政治的變態,有其暫時性與過渡性。門閥政治產生的條件有其外部民族原因,更是中華文明內部的一次過渡性整合。中華文明的主線是皇權政治,門閥政治也是皇權政治的一部分,只不過是在特殊的歷史際遇下出現了變形。但是不論如何,門閥政治帶給了古老的中國一種很有創新性的社會格局,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晉書(第七十九卷)謝安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