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凱樂 許學義
摘 要:工業革命的爆發,伴隨的是生態危機的到來。面對生態危機,人們做出了相應的反應,因此生態意識的產生就顯出了其必然性。本文通過對生態意識的含義、特征闡述之后,針對生態意識普及過程中的問題,提出培育生態意識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意識;含義;特征;問題;途徑
工業革命爆發以來,人類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自然無限制地肆意攫取并向自然任意排放廢棄物,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甚至造成了生態系統結構的改變,致使自然界向人類“報復”,各種大自然報復人類的事件頻頻上演,屢見不鮮。但是,人類對此做出的反應卻是十分遲緩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公共政策中還沒有“環境”這一款項,并且就連經濟學家都對環境方面的問題避而不談。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面世之后,人們的生態意識才漸漸蘇醒。中國對于生態問題的認識要晚一些。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國派代表團參加。此次會議促使中國的生態意識開始覺醒,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會議充分揭露了各地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的嚴重性,列舉了大量令人們震驚的事實。1979年9月,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這些都預示著隨著生態意識的產生與發展,人類社會必將走向生態文明。
1 生態意識的含義
利奧波德是最早探討生態意識涵義的,他于20世紀30年代在其論文《大地倫理學》中指出:“沒有生態意識,私利以外的義務就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把社會意識的尺度從人類擴大到大地(自然界)。”在這里,利奧波德把生態意識比作是私利以外義務的一個保障,希望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擴展到整個自然界中。此時的生態意識其實是一種樸素的生態觀念,只是簡單地指出人要向對待人一樣去對待自然。
前蘇聯學者Э·В·基魯索夫是最早從規范的意見上提出生態意識觀點的,他說到:“生態意識是從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解決社會和自然關系問題方面,反映社會和自然相互關系問題的諸觀點、理論和情感總和。”[1]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類不僅僅要考慮到社會內部的各因素的關系,還要將這種關系擴大到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外在的自然條件在社會的發展中飾演著怎樣的角色,社會發展是在積極地改善著自然條件,還是消極地作用于自然。生態意識則是人們對社會和自然互相作用的全方面認識,是對包括人在內的社會與自然構成的復合系統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生態意識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劉湘溶認為:“生態意識是人類以對包括自己于內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與環境之關系的認識成果為基礎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取向,它是一咱憂患意識、科學意識、價值意識、責任意識”[2]
我國生態史學家余謀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在深刻分析社會存在的意義后,進一步指出“所謂環境意識,它是人與自然環境關系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它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3]
在包慶德看來“所謂生態意識,就是把人和人類社會不斷地作用于自然界的過程中,不合理的實踐活動必然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失衡。對于這些活動和現象,作為生態主體的人和人類社會,總是做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映和認識。這些反映和認識的總和構成了生態意識。”[4]他把生態存在的構成要素總結為生態地理環境、生態人口因素和生態生產方式時,進一步規范道:“生態意識必須是生態存在的反映,也是人對自己的真正本質力量的自覺張揚和現代自我意識的積極凸顯,它反映了人類主體對自己生存發展于其中的生態存在即社會——生態系統的深層把握。”“它是人的自然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有機統一。”[5]
2 生態意識的特征
余謀昌在總結了生態意識的形成機制之后,他說,在環境保護為世界性主題的背景下,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人的意識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并且進入到社會結構中,生長為一種新的獨立的意識形式,這就是生態意識的形成,它包括:(1)“全球村”意識。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公民,保護生態環境是保護同一個地球的生態,關系著全人類的利益,因此,這不僅要求全世界人民統一起來,而更要求要把人、其他生命與整個自然界統一起來;(2)生態意識的主、客體是很明確的,即主體是人和社會,客體是人和自然的關系;(3)生態意識將目光放在未來,注重的是長久性的生態意義,;(4)生態意識反映的是“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強調整體的和諧發展,因此它不能受過到去的理論結構的限制,而是需要打破傳統的理論框架;(5)生態意識有著更鮮明的意識形式特點。他指出,生態意識是與傳統意識不同的,要求人在一定限度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6]
劉湘溶分別從整體性、未來性、和諧性方面分析了生態意識的特征。(1)整體性,首先,生態意識自然界的整體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規律,其次,生態意識強調社會——自然的整體關系,再次,生態意識強調的整體效應,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的整體效應,最后,生態意識強調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整體利益;(2)未來性,指出生態意識倡導人類要面向未來,要顧及到子孫后代的生活,培養的是一種具有較強責任感的精神;(3)和諧性,生態意識是一種價值意識,不僅要在空間結構與時間序列上尋求整體、關注未來,更要從時空統一方面追求自然的和諧。[7]
包慶德在分析生態意識能動地反映生態存在的基礎上,將生態意識的特征歸結為三方面的內容,即(1)協調人的自然與社會屬性的雙重性;(2)凸顯人的思維和實踐方式的雙向性;(3)張揚人的環保與發展能量的雙效性。[8]
生態意識體現的是一個整體性的意識,是在“人——社會——自然”復合的系統之下,人對以往活動的反省后,正確地認識現存的生態危機,產生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關注。是對以往人與自然的各個方面反思之后,從時間與空間上整體地對“人——社會——自然”產生新的認識,是一種與傳統意識有著質的區別的新意識。
3 生態意識普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改革開放前,沒有形成具有環境保護內容的主流思想,加上人口素質低,整個社會中基本上是沒有生態意識的,同時頻頻涌現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而且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指導思想和口號,如“人多力量大”、“人定勝天”、“戰天斗地”、“消滅麻雀”、“讓荒山變良田”、“插秧插到湖心”等等,這時的人們沉浸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中,認為世界性的生態危機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誰要說是我們會產生污染就是在給社會主義抹黑。
目前,在我國,政府推行了許多環保政策并引導生態保護工作,而且生態教育、生態宣傳等活動都是由政府組織實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育生態意識的效果,可是,這也讓公民對政府產生了依賴性,很容易將自己置身于生態保護之外,不能認清小我在環保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也使得人們不能夠自發得承擔起保護生態的重任,導致缺乏生態保護的責任感,難以形成牢固的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不僅是一種新的獨立的價值觀,更是要求人們改變原有的行為方式。而目前,我國公民卻沒有意識到日常行為規范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對環境污染的行為采取消極態度,只有在環境問題影響到了自己利益時才做出相應的反應,采取環保行動。
4 培育生態意識的途徑
生態意識的提升與培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從公民個人自身來看,每個人在每天的實踐活動不同,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因而也對事物產生了不同的需求,這反映在生態意識的提升上就導致了不同層次的人受到了不同層次的制約。從自然層面上看,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自然環境的狀況直接影響到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當環境狀況良好時,培養生態意識可能就會緩慢,環境問題凸顯時,在公民的意識中當務之急便成了解決環境問題。從社會層面看,公民生態意識受著來自于社會的發展水平、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政府環保政策、媒體的宣傳力度、培育生態意識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鑒于此,培育生態意識應綜合多種方法,采取多種途徑。
從生態意識的概念來看,可以從三個方面培育生態意識:思想方面、政府方面、社會實踐方面。首先,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而“一當人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主義確定了人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系,這種生態思想主張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在大自然所營造的環境中活動的同時,通過實踐活動締造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即人類社會,人類在發展社會的同時,應該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時,還要繼承傳統的思想。“天人合一”在古代就提供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依據。新形勢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天人合一”與現代文明相結合,賦予其新時代的內容,使之成為現代的“天人合一”,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如李澤厚說到,對于流傳至今的“天人合一”這個概念,應當把馬克思所講的“自然的人化”為基礎,徹底去除“天”的主宰、命定的內容和含義,對其進行“西體中用”的改造和闡釋。
其次,堅持政府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在培育公民生態意識中的指導作用,在培育公民生態意識的過程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主體。生態意識的培育是一項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并且是反思過去,立足當前,關注未來的一項時間與空間結合的活動,具有明顯的公益性。政府應當承擔起培育生態意識的重任。倡導和組織社會各界加強對生態、環保的認識,并協調、干預生態意識在各界進程與成果。周文翠、劉經緯指出政府生態責任是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著眼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根據生態環境的狀況,在促進經濟和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同時,保護和管理生態環境,引導企業、公共和社會組織參與生態治理,確保生態平衡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體說,政府的生態責任主要包括生態意識培育、生態制度供給、生態行為管理以及生態建設主體的塑造。”[9]
最后,豐富環保實踐活動。人類的不合理的實踐活動產生了生態問題,人類也是通過實踐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在培育生態意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教育,還要經過實踐去發展理論,要經歷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這樣一個過程。如侯吉俠認為要全民參與到環境教育活動中來,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營造出一股良好的環境道德風尚,把“環境美”變為國民的需要和時尚,做到每一個人都去關心環境,每個人都去保護環境[10]
5 結語
生態意識是不同于任何傳統意識形態的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生態意識的教育和培養,有利于使人類充分認識大自然,培育起一種環保責任感,并且在個人私利之外,能夠認識并關注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對產生的以及即將產生的環境問題從思想上做出及時的重視,從行動上做出及時的反應,從而促進保護環境,保證社會——自然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Э·В·基魯索夫.生態意識是社會和自然最優相互作用的條件[J].哲學譯叢,1986,(4):29-35.
[2]劉湘溶.論生態意識[J].求索,1994(2):56-61.
[3]余謀昌.環境意識與可持續發展[J].世界環境,1995(4):12-16.
[4]包慶德.起源與變遷:人類的生態和生態意識掃描[J].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學報,1998(3):45-49.
[5]包慶德.論生態存在與生態意識[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12.
[6]余謀昌.生態意識及其主要特點[J].生態學雜志,1991(4):68-71.
[7]劉湘溶.論生態意識的構成及其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6):45-50.
[8]包慶德.起源與變遷:人類的生態和生態意識掃描[J].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學報,1998(3):45-49.
[9]周文翠,劉經緯.論生態文明與政府生態責任[J].甘肅理論學刊,2014(3):167-171.
[10]侯吉俠.論生態意識與環境道德[J].煙臺大學學報,1996(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