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蕾
摘 要:淮海戰役(國民黨稱為徐蚌會戰)發生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65天,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后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是國共雙方在武裝斗爭中決定全局勝負關鍵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波及范圍大,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現薛城),南抵淮海;發生在這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其以總軍140萬大軍參戰的規模而使整個江淮大地為之一振,解放軍以60萬軍隊戰勝了總兵力號稱80萬的國民黨大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在歷史上,雖然以少勝多的戰役比比皆是,實力對比懸殊程度比淮海戰役大的也有很多,但像淮海戰役這樣精彩利落的結局卻實在少見。不只是在軍事上,在其他各個方面也都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淮海戰役;作戰方針;民心;勝利原因
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軍在共軍的幾番打擊下形勢愈發危急,8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會議,提出穩定東北、鞏固華北、擴張西北、加強進剿華東華中的戰略。9月,中共攻克濟南打破了國民黨軍重點防御的戰略。濟南攻克后,山東其他城市的國民黨軍紛紛棄城而逃,共產黨一路南下。194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同意粟裕的建議舉行淮海戰役。中共占據主動決戰權。
1 作戰方針
中共早就準備好一切的戰略安排,11947年底提出戰略要點在于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圍點打援,力求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力求避免打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于是,1948年濟南戰役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央軍委提出:“冬春奪取徐州”的計劃和黨中央9月會議提出的第三年的作戰任務,決定準行淮海戰役,造成威脅南京之勢。在共產黨分析時機與戰場條件、后勤供應條件之后,初定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百滔)軍團于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這一目標的選擇,顯示了中央軍委對淮海戰役戰場情況的精辟分析及深謀遠慮的作戰設想。這對整個戰役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濟南失守后,國民黨軍力部署如同長蛇陣,以徐州為中心,依托隴海、津浦鐵路線,組成一個“一點兩線”的防御陣線,每個戰略要點集中一個到幾個機動兵團,一處打響,四面馳援。對中原和華東地區、采取戰略守勢。共產黨軍動作迅速南下進攻徐州,國民黨軍尚未作出反應之時已遭遇重大挫折。
1948年10月10日,蔣介石在東北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沈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慌忙返回南京,擬定“徐蚌會戰計劃”。10月1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明確了作戰方案: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并用一半以上的兵力牽制阻擊敵人的援兵。10月29日,國民黨軍會議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兩種作戰方案:一是集中優勢兵力尋機與共軍決戰,二是放棄徐州,退守淮河進行防御。最后,蔣介石采取杜津明“集中強大的機動兵團,吸引共軍攻擊某一據點久攻不下,待其攻擊頓挫時,出動機動兵團與之作戰;如果我軍已整補完成而對方尚未發動攻勢時,即爭取主動,發動攻勢,尋求共軍一部而殲滅之,以挽回我軍連年慘敗之頹勢。” 但卻一直沒有確定作戰部署。從選派總指揮到解放軍發動淮海戰役,短短六天的時間里,如此匆忙且并不周全的決斷似乎已經告示了國民黨的失敗。
11月6日,華東野戰軍按計劃發動淮海戰役,發現國民黨軍正在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意圖向淮河一線撤退,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韜見勢不妙尋求李彌協助卻遭到拒絕。國民黨自與共軍作戰以來,攻擊未能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消滅共軍,反而處處挨打,而共產黨卻就是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共軍取得了絕對的優勢,且愈戰愈強,使國民黨軍無法應戰。
1948年11月8日何基灃、張克俠領導賈汪起義后,解放軍迅速通過第三綏靖防區。就在這時,蔣介石臨時改變決策,不按照原定的計劃將主力撤到蚌埠附近,徐州總部一片混亂,既沒有對解放軍的作戰企圖進行全面分析判斷,反而還被各方面的情況所迷惑,束手無策,這直接造成了國民黨軍后來的全軍覆沒。同月,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統一領導中原、華東兩野戰軍,執行領導淮海前線軍事和作戰的職權。于是華東野戰軍分三路南下,向黃百韜兵團發起攻擊。二十一日黃昏后,共產黨對大院上的黃百韜殘部發起總攻,激戰至二十二日凌晨四時左右,大院上及附近村落的國民黨軍殘部皆被殲滅。并且擊斃了黃百韜,解放了碾莊以東,隴海路側,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兩側和徐州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至此,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由于第七兵團被殲滅,國民黨軍北進遲緩,11月23日,國民黨派黃維兵團由華中趕赴淮海戰場,后來陷入共軍的包圍,二十四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的配合下向黃維兵團發起攻擊,黃維兵團以第十三兵團守備徐州,第二兵團及第十六兵團擔任攻擊,在步、炮、戰車的配合下,集中兵力火力,機聲隆隆,火光沖天,向解放軍進攻,但卻依舊傷亡慘重,炮彈、炸彈也都消耗殆盡,補給不足。二十七日,黃維指揮第十二兵團趁機全力突圍,卻遭到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臨陣倒戈,黃維突圍計劃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二十八日,蔣介石為了解救黃維兵團,下令徐州駐軍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團由徐州南下撤退,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指揮蚌埠第六、第八兵團北上援助,然而雙方作戰均受到我軍阻擊。十二月六日,第十六兵團由于內部協調失誤,在孤山遭到解放軍的反攻而潰退,大部被殲滅。黃維兵團陷入重圍,無法挽救,而國民黨亦不愿意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與敵人決戰,黃維兵團在蔣介石的一再變更決心之下,一直在雙堆集對解放軍頑抗。最后在解放軍的天羅地網下土崩瓦解,十二月十五日,共產黨全殲黃維兵團,俘虜黃維,解放徐州。
在戰術上,先是蔣介石對解放軍估計過低,將自己估計過高,幻想不增加兵力,南北夾攻,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繼而見解放軍聲勢浩大,站立堅強,陣地森嚴,非國民黨軍可破,于是決定放棄徐州,以僅存的部隊保衛南京。等到徐州部隊出來以后,蔣介石又被解放軍的戰略運動迷惑,誤以為解放軍撤退,在改變決心,令從徐州退卻中之國民黨軍日師向解放軍攻擊,協同李延年兵團解黃維之困。從東北到徐州,蔣介石一意孤行,每次變更決策后,國民黨被消滅,在包圍的四十天中,蔣介石除了強令攻打和突圍之外,再無其他提示,蔣介石最初還想從武漢、西安調兵增援,由于白崇禧等人的堅決反對而破滅。
在黃維被消滅以后,杜津明建議:破釜沉舟與解放軍決戰,頑強固守到底,作為蔣介石的政治本線。但是卻未被采納。最后卻決定突圍。在軍事指揮上的不斷迂回,統帥部的決心一變再變,最終導致了國民黨的失敗。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國民黨統帥部都曾如實承認戰略上的失誤是此次戰役的重大原因。
2 軍隊素質
在這場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運走向的戰役中,人數上的對決是解放60萬對國民黨80萬。結局是:60萬消滅了8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豫皖蘇軍,豫西軍,陜南軍區,冀魯豫軍和江淮軍區的地方武裝。國民黨軍計有: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指揮下的四個兵團,三個綏靖區,第十二兵團,以及直屬部隊。
從解放軍方面而言,其軍隊裝備差,物資不足,人員較少,且后勤給養也處于極其低端的程度。特別是火炮少,沒有飛機、坦克,好在手榴彈、迫擊炮與國名黨軍相等。而國民黨軍集結著80萬的機械化重兵集團,以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保障軍隊供給,這些條件實在是要比共產黨好太多,并且雖然濟南失陷,徐州地區軍隊仍保留充沛力量。但就是在這樣各方面都不占優勢的差距里更顯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偉大的獻身精神。他們用生命所煥發出來的能量是國民黨永遠無法達到的。國民黨在其內部常常出現矛盾,內訌和傾軋十分嚴重,以統治集團所代表的階級已經腐朽透頂,十分自高自大,經濟基礎即將崩潰。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遭到了徹底的失敗,其精銳主力部隊由于戰略上的失誤而全數被擊。從徐州會戰一開始,解放軍聲勢浩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戰略戰術打擊黃百韜兵團,以極其英勇的姿態,反復爭奪,狙擊國民黨軍。而國民黨軍隊相對來說卻十分膽怯,1948年11月,由于馮治安部何基灃、張克俠等中共地下黨員的率軍叛變,舉行賈汪起義,而使國民黨軍開始膽怯,對他們而言,這代表著“徐蚌會戰計劃”的失敗,在杜津明的回憶中,他寫道:這時我的恐懼心理一直上涌,覺得徐州戰場好像一個“刑場”,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思想上縈繞著去不去徐州的問題:去則大勢已去,處處被動挨打,毫無辦法;想稱病到醫院去治病,既怕對蔣介石失信(十一月三日復信給蔣介石,同意到蚌埠去指揮)又怕已準備好即將起飛,忽然不去,別人會笑我膽怯避戰。如此的拖延心理給作戰帶來了極大的失利。在戰爭過程中,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素質差別也十分明顯,中共的正義精神,與國民黨的殘暴形成鮮明的對比。十一月十三日,徐州國民黨軍邱清泉第二兵團與李彌第十三兵團和解放軍第七兵團,進行空、步、戰、炮協同攻擊,打斗過程中,每一村落據點的解放軍,都無比英勇的斗志,狙擊國名黨軍,雖然火力較弱,但是節省彈藥,發射準確,勇猛狙擊國民黨軍。在這一戰斗過程中,解放軍的戰斗技術及戰斗意志遠遠優于國民黨軍。軍隊的指戰員隨機應變面對各種突發情況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偉大的創造力也是給國民黨的重大打擊。
3 民心
民工的支援前線是戰役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列達到了1:9:,人民傾家蕩產也要支持前線的熱情,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勝利。龐大的深厚的民力支撐,充分展現了人民戰爭的威力。陳毅曾經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用人民群眾的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其勝利是真正的人民的勝利。
在解放戰爭中,共產黨方面并沒有現代化的手段保障戰役后勤,更多靠的是民眾的支援。2戰役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藥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難,這是此次作戰的有力保障,沒有這種保障,要想取得這次作戰的勝利,是無法想象的。這也是由于解放軍與人民站在統一戰線的緣故。
在共產黨中,師偵察隊的管理排長王翰章曾任炊事班長,每次出去買菜不管在有主無主的情況下,都公買公賣,按價付錢,決不讓人民群眾吃一分錢的虧。在部隊打出山東解放區,到達淮海戰地新區時,由于蔣介石的軍隊曾在此盤踞,所到之處打罵、搶掠老百姓,無所不為,加之蔣軍的反共宣傳,群眾一見解放軍都十分恐慌,到處躲藏。后來也是經過王翰章對人民群眾的和氣,嚴守公買公賣的紀律,所以克服種種困難買到了糧食供給。
與人民群眾對人民解放軍戰爭全力支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蔣介石集團喪失民心,陷入人民戰爭之中四處碰壁,杜聿明回憶中寫道:“在淮海戰役之始,徐州附近人民對國民黨軍實行了嚴密的封鎖,國民黨軍的特務只能派出而無法返回。徐州四周密布的特務電臺完全失去了作用,甚至有許多地區的人民謊報軍情迷惑國民黨軍。”根本原因在于蔣介石集團違背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人心
戰役之后,蔣介石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解放軍直逼長江。國民黨政治上的危機隨著軍事上的失敗也進一步加劇,各派系相互碾壓排擠,各級政府官員爭相逃往香港、臺灣。這為后來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獲得解放、渡江戰役奠定了基礎。淮海戰役在解放軍兵力、裝備都落后于國民黨軍的情況下贏得了全面勝利的結局,如此輝煌的勝利是中共中央的正確決策,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密切配合,各個兵員的英勇抗戰,人名群眾全力支援的結果。這是一場戰爭史上的奇跡。至今仍被奉為“經典戰例”。
注解
1共產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1947年12月
2中原野戰軍《雙堆集作戰總結》
參考文獻
[1]《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出版
[2]《淮海戰役新論-紀念淮海戰役暨徐州解放軍5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會議論文
[3]《回憶劉伯承元帥》,汪榮華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出版
[4]《戰地日記:淮海戰役見聞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
[5]《大決戰》,中共黨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