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近些年,文化產業在我國發展迅速,文化產業及相關行業所吸納的就業人數不斷提高。為彌補人才需求缺口,各高校紛紛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在人才培養上仍存在著培養體系不合理等問題所導致的專業定位不明確、學生實踐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受到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問題在西部高校尤為突出。本文試圖通過利用東部文化產業大環境的優勢,為西部高校的人才培養打造一種聯動式的培養模式,在突出該專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推進西部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快速提升。
關鍵詞:文化產業;聯動式;培養模式
1 東西部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發展環境差異分析
國際間高等學校的合作辦學被視為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作為引導。但是對于文化藝術這種土著性比較強的產業來說,其人才的培養主要還是基于國內高校。由于東西部地區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基礎,導致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地域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也直接影響了東西部高校的社會環境。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
1.市場形成機制不同,導致高校定位不同
東部地區地處中國沿海一帶,基礎設施和條件較好,經濟發達,信息便利,人均收入較高,文化市場也相對成熟。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尤其是表現在文化體制和文化產業的市場機制的轉換方面總體上要比西部地區完善和健全,城市對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也十分明顯。中國西部主要包括12個省,大部分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且多數屬于少數民族省份,長期以來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資金、人才和科技實力等條件的限制,文化產業的發展總體上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要緩慢一些。
東部地區人均GDP與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相對比例分別是47.3%;40.4%和68.2%。東部地處沿海發達地區,主要通過市場機制來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與市場經濟結合得較為緊密,市場化程度較高;西部地區的文化產業則更注重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動作用來加速發展,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模式。因而,東部高校的文化產業主要定位于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人才培養。而西部則主要定位于為政府或國有企業開發的文化創意企業或文化創意項目進行人才培養。
2.文化資源不同,導致人才培養環境不同
從文化產業的存在形態來看,西部地區主要是利用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 ( 尤其是民族文化資源)來發展文化產業,形成資源型文化產業的特點。東部地區的發展則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和條件,側重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產業價值的提升上,是一種以創意型為主的文化產業模式,產業發展重在與個人創造所形成的知識成果對社會的貢獻率和影響力。例如上海近年來先后舉辦了大量的與文化藝術有關的各種藝術活動,如上海藝術節、上海電影節、上海國際旅游節等;邀請如俄羅斯馬林斯基芭蕾舞團、日本寶琢歌舞劇團等一些世界著名藝術團體來滬演出等。這些重大文化活動不僅使上海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得到極大地提升,而且也帶動了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數據顯示,2011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約達1940億,比上年增長15.8%,占全市GDP約達10%。2012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占全市GDP達到10.6%左右。
3.教育投資偏向性差異,導致文化產業人才就業趨向不同
教育投資的差異,導致西部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不僅人口數量,而且人口質量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也具有重大影響。政府和民間資本對東西部地區人才培養投入不均衡,是導致中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從各地區高等學校學生人數來看,2000年東部地區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占全國的48.02%,西部地區僅占21.27%;招生數東部地區占全國的46.19%,而西部地區僅占21.82%,比全國總人口的28.5%要低近7個百分點。近年來這一情況雖有改善,但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短時間內難以改善,因此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情況很難變化,甚至有差距加大的趨勢。
從以上可知,東部的優勢恰好是西部的劣勢,西部的優勢恰好是東部優勢發揮作用的基礎。同時,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又是促進、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東西部互相支援、協調發展,才能形成培養體系的良性循環。
2 聯動發展模式對西部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的推動作用
1.彌補人才培養體系的短板
從目前的文化產業教育層次結構情況看,西部地區尚未形成高職 ( 高專) ——本科——研究生這種“金字塔”式的人才層次結構,而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企業人才需求的當務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產業人才和綜合素質強的高級管理型人才。而目前西部的人才培養體系里缺乏的正是高職和研究生這兩部分稀缺人才。從2004年開始我國先后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其中包括211工程大學4所和985工程大學8所。從開設本專業的數量分布來開,西部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的差距并非絕對明顯。但是從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來看,特別的研究生級別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學生的綜合實力遠遠落后與東部。同時東部地區的民辦教育相對發達,社會力量的融入使得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能夠準確對接社會需求。聯動式培養模式的建立,可以使人才的培養層次更加全面與系統,進而彌補西部在此方面的短板。
2.提升專業培養定位的準確性
文化產業涉及的產業包括:新聞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歌廳、舞廳 電子游戲廳;演出表演團體、表演場所和文化經紀與代理等。面對這樣一種紛繁的文化產業服務對象,許多高校難以專區定位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隨著經濟發展著力點的不同,東西部形成了各自的優勢領域,比如東部地區信息技術、軟件開發、動漫設計、多媒體技術、影視傳媒等行業已經形成規模化發展。西部地區雖然在這些高技術行業相對落后,但是他們理論教學能力較強,旅游業、生產性服務業資源較好。西部高校在明確自身優勢的前提下,結合區域發展特點與東部高校聯動進行階段性培養,以彌補專業設置定位與人才需求不對接的問題。
3.解決師資力量匱乏
師資力量不足成了制約西部文化產業專業發展的瓶頸,這種局面的出現,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推到新興學科的先天不足身上。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工資待遇、科研環境、信息流通等方面的差距,致使高水平的科研學者更傾向于去東部高校發展。實際上,我國高校原有的師資配備中,文化、藝術、經濟、管理、旅游、傳媒、信息技術等專業的教師都與文化產業專業相關或相近,如果能加強東西部高校之間的整合與交流,互相吸收對方的專業特長,實現師資共享、專業共建的局面。
4.彌補實踐教學不足
西部大部分地區在文化產業培養中共性問題之一就是文化產業人才結構單一,具體表現為科技創新人才、文化創意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欠缺。特別是缺乏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高新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文化產業的專業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文化企業人才需求不能有效對接,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層次和規模。而創意型小微企業發展勢頭迅猛的東部沿海地區在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引進層次多樣化。如果建立一套良性機制,就可以讓學生實現西部理論教學與東部企業實踐相結合,進而提升文化產業人才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3 構建東西部高校文化產業管理人才聯動式培養模式
1.及早定位,將聯動辦學模式作為高校的發展方向
首先,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東西部高校將聯動式辦學模式作為長效機制確定下來。為此高校主管部門首要的政策是積極通過學術研究、專場表演、交換生計劃及擴大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管理的生源,甚至可以給與一定的優惠政策。其次,應著力打造自身特色,并做好高校形象推廣,這樣會逐漸贏得國內外企業、高校和行業認可。西部高校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建設上一定要摒棄大、全、綜的思路。而是要根據自身的師資優勢,專業方向上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一個專業帶動全校局面,比如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管理專業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雞生蛋”,通過與東部地區的重點大學合作,既可以是專業上的合作,也可以是辦學上的合作,實現優質校外資源共享。此外,在加強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基礎上,努力做好政府的工作,推廣高校的社會化職能,進而提高政府對高校專業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時建議政府在引進優質東部資源時,可以向辦學專業設置相對靈活的民辦院高校推介。
2.另辟蹊徑,制定策略性聯動發展途徑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知名高校大多集中在中東部,因而起步早、科研能力強,在教學和科研諸多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其基于傳播學等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其處在國家首都北京,名師云集。讓西部高校與這樣的學校聯動發展,難度較大。但是西部高校完全可以走一條類似”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學校一方面和東部二類高校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優秀院校合作如北京城市學院,把碩士階段的教育在這類學校完成。另一方面,和該相關專業一類高校的二類專業合作,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而完成聯動模式東部高校的布局設置。在這一點上廣西省已經做了初步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3.開拓思路,建立多元化聯動機制
教育體制設置的缺陷和高校資金問題成為制約高校推進教學改革的瓶頸之一。為此,我們寄希望于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從宏觀層面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同時。高校自身也要打破原有的等、靠、要的被動方式,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實現多元化融資與多元化聯動齊頭并進。
(1)在建立聯動式的教師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人員的交流是大學教育改革最活躍的方面,其中包括學生的交流和教師的交流兩個部分。教師交流以前多集中在與國外大學的合作上,我們所要提倡的是東西部大學之間的教師交流。東部高校中具有先進辦學理念和經驗的教師可以直接推動西部高校教學、科研向著前沿化的方向發展。從教師培養的角度分析,高校通過派送有發展潛力的教師到東部大學交流,可以節省高校教師培養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
(2)建立靈活的“2+2”“3+1”“2+1”模式,讓優秀的學生在3年或4年的高校學習中,有2到3年的實踐在西部高校接受扎實的基礎理論教育,在到東部1至2年接受前沿產業信息與實踐訓練。擴大學生視野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行高層次進修。這種形式目前許多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都在采用,實踐證明其可行性很強。而且在相同的時間內,增大了國內高校的資源使用率,或者說提高單位生產率。其最終結果增加了高校的有形收入和無形收入。
4.構建平臺,提升聯動教師科研培養體系
首先,要努力與東部高校構建一個跨專業、全方位的交流平臺,提升教師對大文化產業的認同感。其次,鼓勵教師向雙師型人才轉型,提升專業理論水平,強化專業實踐技能。為在東部的產業園區為西部的高校建立一些實踐教學基地,教師可利用寒暑假期間,來東部企業進行進修、考察。第三,創造各種條件,支持教師參加業界舉辦的各種培訓班和研討會。同時,請業界資深人士或成功項目操作者等進行指導。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前提下,與文化產業企業和文化產業園區深度合作。第四,利用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管理教材的編寫搭建一個共享平臺,提高教材的質量和數量的同時,為西部教師提供一個參與教材編寫的機會。
4 總結
藝術類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對于西部高校而言只有不斷探尋與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文化產業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了實現這樣國家戰略,我們就必須從人才培養的起點入手,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發揮東西部高校間聯動培養的體制優勢,逐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及體系,以推進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勝冰. 我國東西部地區文化產業之特點與發展模式[J]. 民族藝術研究, 2006, (07)
[2] 郭代寬, 王明旋. 淺談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J].文藝生活, 2012, (04)
[3] 魏莉.新時期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商業時代, 2013, (01)
[4] 趙玉梅. 應用高新技術促進文化發展[ N] .光明日報,2012.2.28
[5]人民網:《中西部東北地區連續5年GDP增速跑贏東部》,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