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 要:本文通過張藝謀的《英雄》和李安的《臥虎藏龍》兩部相似的電影,從色彩和鏡頭運用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總結了兩位導演各自獨特的視覺畫面設計風格。
關鍵詞:張藝謀;李安;電影;視覺畫面
張藝謀和李安都是備受矚目的華人導演,他們的諸多電影都頻頻受到世人的關注?!队⑿邸泛汀杜P虎藏龍》分別是張藝謀和李安的代表作品,也同是中國武俠電影的經典之作。它們推出的時間相近,電影類型相近,但卻因為導演風格和影片主題的不同而決定了影片視覺設計風格的差異。李安是一位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的導演,他在《臥虎藏龍》中自然也追求的是一種儒風道骨的境界。而生長在北方的張藝謀骨子里有北方人特有的那種狂野、奔放。表現在《英雄》中,顯然也帶有濃厚的北方氣息。下面試從兩部影片的色彩和鏡頭兩方面來進行詳細的分析比較,從而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來了解兩位電影導演獨特的視覺設計。
1 電影色彩之比較
1.1 影片色彩結構
在《臥虎藏龍》中,李安始終將一種中國水墨畫的審美觀點貫穿于全片,采用低反差影調和低飽和色彩,并設計了三種柔和的色彩基調來輔助情節的發展。影片的第一部分采用的是淡淡的品紅色調,其間連接著夜晚清冷的月光,進行平和地敘事。第二部分是燦爛的金黃色調,講述玉蛟龍與羅小虎在沙漠相遇相知的過程。用這種強烈的色彩表現玉蛟龍生命中最富有情感的經歷。第三部分由綠色調構成,表現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打斗,鏡頭是以大片綠色的竹林為背景,加上兩個飄逸的白衣人物,仿佛是一部古色古香的中國風畫卷。
有別于《臥虎藏龍》的柔和色彩,《英雄》則以黑、紅、藍、綠、白五種鮮明顏色,以“羅生門”式的敘事方式講述了不同的故事。黑色被張藝謀用作秦朝的顏色,從秦朝的軍隊、秦宮的裝飾、決戰的場景都采用了莊嚴肅穆的黑色。紅色的故事是無名為秦王編造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不安、躁動、忌妒、戰爭等都利用紅色表達得淋漓盡致。藍色是秦王猜想的故事,藍色理性和智慧,這個段落包含了秦王的睿智和思考,同時也用冷色調的藍表現了人物的壯美。綠色是殘劍給無名講述的故事,殘劍為了天下放下個人私怨,綠色代表了和平和生命。白色出現在無名真實的敘述和殘劍飛雪的結局上,意味著決裂和死亡。
1.2 色彩運用
《臥虎藏龍》整部影片風格樸實簡約、平和淡雅。在色彩運用方面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感覺,全片的飽和度不高,柔和的影調主宰了整個影片。
而《英雄》的畫面色彩比《臥虎藏龍》的色彩更絢麗,更唯美。影片分段式單一顏色拍攝的手法,更具有寫意性。張藝謀的電影帶有鮮明的北方色彩,有一種赤裸裸的感性和激情。《英雄》中的色彩選擇艷麗刺激的顏色,與李安的《臥虎藏龍》營造的淡雅色調截然不同,表達的意蘊也大相徑庭。李安的影像中透出來的,更多是一種儒雅恬淡的氣質。比較李安和張藝謀電影的色彩,李安的色彩比較內斂、含蓄,沒有太多強烈刺激的色彩出現。而張藝謀的色彩則更加濃烈,更加鮮亮,強調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刺激;而且張藝謀更擅于運用主觀色彩,增強色彩的表意性,從而感染觀眾情緒,傳達導演所要表達的主題。
2 電影鏡頭運用之比較
2.1 構圖技巧
《英雄》和《臥虎藏龍》兩部影片在影像構圖上都很講究,無論是靜態畫面還是動態畫面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盡管影片由于內容、風格的不同構圖千變萬化,但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相似的構圖加以比較分析。
兩部影片都沿襲了中國古典繪畫的對稱美學,影片風格渾厚大氣。例如《臥虎藏龍》開篇的第二個鏡頭,將四合院置于畫面的中心,兩邊的推車和人流也幾乎是對稱排列,這樣可以使整個影像風格呈現出平穩之勢。在《英雄》中無名拜見秦王的戲大多采用中軸對稱式構圖,再加上秦宮本身的黑色,空曠的布置,形成了凝重厚實的調子,突出了秦宮的威嚴。
兩部影片也都很注重遠全景鏡頭的運用,通過大環境的描述,或濃重或悠遠,呈現出語言所無法表達的電影意境。《臥虎藏龍》影片快結尾處,李慕白和玉蛟龍在江南水鄉湖面上追逐的鏡頭,整齊排列的古宅,相映成趣的水中倒影,以及人物蜻蜓點水式運動出來的優雅弧線,都讓整幅畫面呈現出中國古典式的藝術氛圍?!队⑿邸分袣垊蜔o名為奠祭飛雪而進行的“九寨溝之戰”, 山林中嵌著靜謐幽深的一汪湖水,畫面靜寂無聲,兩個身影上下翩飛,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空靈之感,蘊涵著深邃悠遠的韻味之美。
從上面分析的畫面可以看出,兩組畫面雖然構圖相似,但影片《英雄》的構圖表現比較直接,比較單純,不似《臥虎藏龍》去營造更多前后景的層次或延伸空間,而是直接表現大山大水舒展的線條,建筑的厚重和縱深感??梢园l現在張藝謀電影的很多鏡頭中,構圖比較簡潔,空間可以概括為人物和背景兩個層次,基本沒有大的前景出現,把所有信息都清楚地擺在觀眾眼前,力求畫面簡單明了,使影片視覺穩重而富有張力。
2.2 運動鏡頭
《臥虎藏龍》里在表現運動大場面時,經常是用單鏡頭展示相對完整的場面。李安常用長鏡頭跟拍人物行動,如京城夜逐、竹林之戰等鏡頭,讓觀眾都能看到完整的動作過程。在‘竹林之戰這場戲中還特別突出地運用了垂直縱向運動鏡頭。鏡頭始終隨著主體上升下降,一方面顯示了主體輕功垂直飛躍特殊之處;另一方面也預示了上方無限的畫外空間,使主體永遠無法逃逸。
而《英雄》中“九寨溝之戰”雖然主體一直在做垂直的上下運動,但張藝謀并未運用李安那種垂直升降鏡頭,而是在大遠景中穿插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將打斗中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及局部細節造型都能給予清晰的展現,同時細節慢鏡頭的運用,也使觀眾清晰地欣賞到了打斗者優美的武姿,將觀眾完全融入了一場“天人合一”的意念之戰。
通過李安和張藝謀的電影鏡頭運用的比較,可以看出兩位導演都很講究構圖,都能很好地把握和安排畫面元素的空間,所有畫面構圖都力求完美精精致。李安的構圖更追求真實自然,講究意境,張藝謀的構圖則更加簡單明了,富有張力。在運動鏡頭的設計上,李安更喜歡用長鏡頭真實記錄運動過程,獨具客觀性敘事魅力。張藝謀則更擅于表現蒙太奇的運用,尤其是在遠全景和特寫鏡頭間的切換運用,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
參考文獻
[1]張力 《剛柔并濟鑄和諧——<臥虎藏龍>與<英雄>的鏡頭評析》 理論與創作2003.10。
[2]宋婷婷 《締造完美影像世界——攝影師鮑德熹與影片《臥虎藏龍》》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2.04
[3]孫玉桃 《李安電影的美學研究》 中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