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頡
摘 要:大學公共音樂教育的最初目的在于提升大眾審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踐中也不斷進行改革,但是近年來在音樂教育專業等同模式的觀念影響下,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越來越簡化、泛化、甚至同化,長此以往會引起大學公共音樂教育的本質越來越淡化,與音樂教育專業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本文主要從培養方向、教育價值、教育觀念和教學與課程設置這四個方面來比較二者的異同,旨在為充實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專業;異同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逐漸演化成兩大陣營,即面向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公共音樂教育和面向專業學生的專業化音樂教育,這二者雖然有一定聯系,但在教育對象、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眾多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本文就二者異同點為主要研究對象,揭示其不同發展規律。
1 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專業的內涵
大學公共音樂教育主要是指普通大學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專業主要是指音樂院校的音樂專業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由于我國的公共音樂教育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眾多方面還不夠完善和健全,所以很多時候都傾向于音樂教育專業,如果能夠更好地探索到其培養目標、實施方式、課程內容等可以揭示教學特征的規律,這將對大學公共音樂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專業的異同
1、培養方向
共同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專業所傳達的教育本質都是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都是為了培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各種人才。另外,二者都是通過大學課堂進行音樂知識、音樂素養、音樂技能、文化藝術等傳播的,實施主體都是教師,接收者都是學生,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傳播模式的。
不同點:二者在職業適應方面有所不同,大學公共音樂教育主要培養的是以文史、理工專業為主的非音樂專業人才;而音樂教育專業主要培養的是未來可能從事教育教學職責的音樂老師或音樂專業人才。在教育口徑方面,前者是大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其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以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全面發展;而后者是在專業系統的教育中循序漸進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其目標是培養專業性人才,滿足社會對音樂教育的需求,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更加神圣。
2、教育價值
共同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專業都是培養人的教育活動;二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學術價值,都促進了音樂體系的發展;二者都具有社會價值,都對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傳承具有促進意義。
不同點:在育人價值方面,大學公共音樂教育更側重于完善個人素質,而音樂教育專業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教育能力;在學術價值方面,前者是加快社會化進程的催化劑,對不同學科有普遍影響,后者則完善了音樂專業系統的知識;在社會價值方面,前者目的在于滿足大眾的音樂追求和精神探索,后者在宏觀上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3、教育觀念
共同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專業都是在不斷摒棄傳統觀念中的弊端,二者在課程實施中都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但批判式創新觀念較淡薄,都只能在傳統僵化的模式里繼承,不能較好地創新。
不同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雖然承認音樂專業教育的內容,但更側重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自由、靈動、高雅的審美和認知能力,其特點在于不會將學生限制在某種特定的專業內,而是全方位地向學生輸送綜合知識;而音樂專業教育要求學生更系統化地進行知識的儲備與輸出,并進行相應的專業訓練,在觀念上更追求純粹的藝術享受。
4、教學與課程設置
共同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專業教育都是以教學為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的,目的都是培養才人;教學載體都是音樂,實際活動的開展也是以音樂為主題的;二者都是依賴于課堂教學而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二者的本質功能相同,對人才培養都是要求智力、才能、人格同步發展的。
不同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專業教育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所不同;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前者的教師必須擁有以一輔多的綜合能力,后者的教師必須專業分類明確,對學科業務的研究必須到極致;二者在教學計劃和進度、課時安排、教材選擇、教學目標等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學方法和形式方面,前者更側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后者更側重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加深。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前者是面向所有學生的,后者僅僅面向少數學生;前者更側重于在文史理工兼具的文化氛圍中開展課程,以便整合所有學科在頭腦中的認知,而后者的發展方向則是專業學科。
3 小結
在處理大學公共音樂教育與音樂專業教育的關系時,應該注意一下幾點:1、在實施大學公共音樂教育的同時應該承認專業教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要盡量防止公共教育對專業教育的移植模式,避免培養的人才過度同構化。2、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在提升音樂品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大學公共音樂教育的實施應該特別注意可能性與現實性的結合,將目標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在此過程中巧妙處理公共音樂與專業音樂的沖突與融合,將多元化和統一性結合起來。4、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可以在全球經濟技術競爭與合作中有較強的競爭力,而且也能自覺承擔起文化選擇和價值澄清的重擔。5、加強顯性課程在音樂教育中的設計和開展,同時兼顧隱性課程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全面協調地提高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轉變陳舊僵化的思維模式,逐漸探索創造性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曉芳,袁平.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接軌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04(11):537-541.
[2]魯曉.高師音樂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沈陽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為例[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09):667-670.
[3]王耀華,萬麗君.師范性·發展性·開放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7(16):42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