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鐵兵
摘 要:高校在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中負有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以及特定情形下的競合責任,責任配置涉及諸多復雜因素;從學理和法理角度分析,高校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同時,應在最大限度保護大學生人身權益和公平分配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前提下,明晰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邊界和合理限度。
關鍵詞:高校學生;人身傷害;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
據有關學者統計,我國在校大學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率超過萬分之四,僅在高職院校學生實習領域,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統保示范項目聯合工作小組編制的《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2013年度報告》中披露,根據抽樣選取的約80萬例樣本分析,2013年每10萬名實習學生發生一般性傷害的約78.65人,其中導致死亡的約4.69人。
高校在這些事故中究竟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和義務?又該如何承擔?
1 高校在學生人身意外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所謂學生人身意傷害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
我國2003年12月4日通過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7條以及2010年7月1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39條、40條涉及學生人身損害的條款把學生限定為未成年人,具體又分為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兩種情形,并不適用作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人的高校大學生。顯而易見,大學生人身傷害適用于合同法、侵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一般規定責任規定。按照現行法律制度理解,大學生人身意外事故中高校法律責任無外乎三種:
首先,高校負有違約責任。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也承認高校與學生的民事法律關系, 一旦高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來自校方的侵害,構成人身傷害時,學生有權依法要求校方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由于高校在提供教育服務的過程中,在其特定的服務場所內,因某種原因而客觀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所造成的人身傷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高等院校需要依法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其次,高校負有侵權責任。如果學生意外傷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未盡到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學生安全保障義務,對學生人身權利構成間接侵害,那么高校就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對于侵權歸責原則這一問題,目前國內主流思想主要有“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前者是指原告能證明其所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法律上就推定被告有過錯并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后者主要是指原告能證明其損害系由被告所致且被告有過錯,這種情況下需要被告承擔民責任。
最后,高校責任競合。如果同一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同時適用于違約責任與 侵權責任這兩種情況,屬于二者的競合。
學生受到人身損害時高校究竟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這關涉學生與高校利益與風險配置的社會政策取向、法律適用活動中正當性可操作性考量等諸因素的復雜平衡,以安全保障義務及其合理限度切入倒不失為一個破局之策。
2 高校應在合理限度內承擔安全保障義務
高校在處置和防范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中,應根據具體事故情況承擔法律責任,還應當在合理限度內安全保障義務法律義務。
1、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的界定
所謂安全保障義務,是指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行為人對與其構成一定社會關系的不特定社會公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所負擔的保護和關照注意義務。那么何謂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呢?
2003年最高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的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首次明確提出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
2009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弊罡呷嗣穹ㄔ汗嫉摹度松頁p害賠償解釋》第6條直接點明了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
所謂合理限度是指一個善良、理智的人按照常人的注意程度及特定的職業倫理要求在履行安全保障義務行為時的一種限度。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理解應有兩個層次:首先,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作出行為時,是否達到了一個理性人在同樣情況下應達到的注意程度。如果盡到了一個理性人在同樣或類似情況下的注意程度,則行為人就不應該承擔責任,否則就應承擔責任。這是從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外部狀態為客觀標準的分析,是借助于外界存在的事實與證據問關聯性所做的推斷。其次,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職業在合理限度認定中的作用。在判斷和分析“合理限度”這一標準時,還要考慮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的職業、崗位和環境。按照“合理人”的制度內容,對合理人的標準考察,還要對于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的職崗進行分析。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合理限度”尺度。
2、高校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
高校承擔安全保障義務,既不能死板地框定在特定時空范圍之內,也不能是無限度擴展,而應限定在“合理限度”之內,在最大限度保護大學生人身權益和公平分配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以明晰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邊界,完善高校人身傷害事故防范措施,減少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高校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而承擔法律責任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在高校日常安全工作中,如因突發事件處理機制不完善,導致事故預防、處理組織不力,造成擴大損失的,應承擔相應安全保障義務;因學校沒有就建筑物逃生通道、施救設備、自救技能等必要事項進行安全教育,發生意外事故時造成不必要和擴大損失的,屬于超過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義務承擔范圍;因學校建筑物、場所、設施、設備固有缺陷導致人員傷亡以及因欠缺醒目的圖形、文字警示、指引、說明而導致學生受到傷害的,構成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身體特異學生因學校活動死亡、病殘,特殊學生群體自殺、自殘和傷害他人,學校事發前未注意明顯異常現象并采取合理措施或措施不當的,應承擔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因學校技防、物防水平低下或安保人員工作不力,當發生第三方侵權時,不能力所能及地開展阻止、救助、報警、通知等工作,導致損害發生的,應承擔相應補充責任。
參考文獻
[1]黃艷.高校大學生義務傷害事故的責任賠償與預防對策.青年與社會,2013,(19)
[2]賈邦俊.《侵權責任法》中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的思考——從比較法角度審視[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10月第30卷第6期
[3]許璐璐.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責任承擔之管見.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14卷第3期
[4]王澤鑒. 侵權行為法(第1 冊)[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5]劉云兵:《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處理與防范》,《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4期
[6]瞿帆:《<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2013年度報告>發布,實習有風險管控需加強》,《 中國教育報》 2014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