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秀蘭
摘 要: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它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本文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反思談了個人的觀點。
關鍵詞:初中歷史;反思;意義;途徑
1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作為教師,能及時地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尤其在實施新課改時,通過反思,我們可以不斷發現課堂教學的不足,同時,經過反思,我們能積累好的教學經驗,并對不良的教學行為、方法和策略進行改善和優化,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進一步完善新課改的實踐。教育家葉瀾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名言一直激勵著廣大歷史教師投身于歷史教學反思中去,教師通過對自身的不斷反思更科學地教會學生知識,同時對于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載了人們對學科的發展期望,是歷史每個重要瞬間的凝結。歷史也是一門反思性較強的學科,社會總是在歷史的反思中不斷進步的。教師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具有高質量的歷史來領悟生命的真諦,客觀上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2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一般思路
一是描述,它是回答“我在做什么”、“我的困惑是什么”等問題,可通過寫日記、隨記的方式來幫助反思。二是領悟,它是回答“這意味著什么”的問題,以揭示指導教學行動的自我詮釋理念。隨著對教學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教師能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有進一步了解。三是正視,它是回答“我怎么會這樣”的問題,是對自己的假設、價值觀、信念和其他力量如何影響實踐作出解釋。四是改進,它是回答“我怎樣才能用不同方式做好這件事”的問題,其目的是正視問題并改進實踐。反思的基礎是自我認知,反思的結果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調整和改進。
3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
1.自身教學基本功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不僅體現在對教師所具備的知識的反思水平上,更應深入實際,做各項反思的實踐者,從教學的整個環節入手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學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意識,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學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簡單的回憶工作,“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是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分析教學涉及的各個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徹地將知識講述給了學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課上是否照顧到了所有學生或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知識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習慣。反思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見效果的,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積累,在教學前要意識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識,具體應反思些什么內容;在反思過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點,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更好地運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形成經常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總之,教師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許多,教師要盡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2.歷史教材的反思。一本好書勝過一位好老師。我們可以從優秀的書中汲取營養,可以從書中領略先進人物的思想事跡,從中外名著、歷史教材、相關史料中發現歷史,通過課外書目的閱讀了解歷史發展的現狀,了解歷史發展的步伐,汲取先進歷史人物的發展經驗,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歷史。一方面,注重反思歷史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書。但是教科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更新教材素材,便于教師和學生掌握一手教學資料,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從歷史教科書中總結教學規律,反思已出現的教學事跡。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關歷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實的史料,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與鑒別知識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以免錯誤的、無根據的史料誤導學生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各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給予他正確的方向便會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則相反。因此,教師不僅是教書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擔負起各方面教育職責。在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經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深入了解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努力。
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反思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而且將反思的結果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優化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