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教育電視媒體的性質進行了辨析,接著分析了作為事業單位的教育電視媒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轉企改制的必要性。
關鍵詞:教育電視媒體;體制;轉型
體制是國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機構設置和管理權限劃分的制度。這種制度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制度所在主體運行的成敗。教育電視媒體所走過的路程,特別是1980年我國第一家教育電視臺新疆教育電視臺建立以來的35年中,教育電視媒體在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艱難的探索,至今形成了多種體制形式并存,各具特色的局面。在現階段,教育電視臺體制的多樣性符合我國國情,教育電視臺的體制建立應當與各自實際生存環境相適應,同時要不斷優化,轉型升級,向著現代傳媒集團的目標邁進。
1 教育電視臺性質辨析
對于大多數教育電視臺來說,都是源于電教館。最早成立的電教館是中央電化教育館。該館是教育部直屬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教育技術事業單位,于1978年經鄧小平同志親自批準成立。中央電化教育館於1979年底被確定為中國的教科文組織電影片的收藏單位﹐負責保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贈送中國的影片并提供有關單位使用。2004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資源中心,與中央電化教育館合署辦公,主要承擔的工作任務包括開發多種媒體教材,重點是與中小學文字教材配套的音像電子教材,開展多種媒體教材的研究、交流和服務工作,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建立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等。與中央電教館相適應,全國省市縣基本上都成立了電教館,基本上都是國家政府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而隨之成立的省級以下的教育電視臺大都與電教館合署辦公,一套機構兩塊牌子。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國務院及所屬部委等的事業單位包括十八大類。其中教育事業單位包括高等教育事業單位、中等教育事業單位、基礎教育事業單位、成人教育事業單位、特殊教育事業單位、其他教育事業單位。文化事業單位包括演出事業單位、藝術創作事業單位、圖書文獻事業單位、文物事業單位、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廣播電視事業單位等。參照國務院及部委確定的事業單位類別,顯然電教館、教育電視臺都是名正言順的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國家會對這些事業單位予以財政補助,分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差額撥款事業單位,還有一種是自主事業單位,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所需的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的一種管理形式。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按差額比例,財政承擔部分,由財政列入預算,其他費用自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又稱自主事業單位,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完全靠自己創收。
教育電視臺成立時各級政府對其進行事業單位管理,基本上都是全額撥款或差額撥款。當然也有自收自支的。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對其撥款越來越少,遠遠滿足不了教育電視臺發展的需要。估計為何撥款越來越少甚至停止撥款,主要是認為教育電視臺具有自收自支的能力。
2 作為事業單位的教育電視媒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電視媒體尤其是教育電視臺從一出生就印有事業單位的標記,有的甚至還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但這種事業單位又具有很強的甚至是壟斷性質的經營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廣告經營。按理說,這種即是事業單位而又有經營能力理應經營不凡,但在一些教育電視媒體則恰恰相反,問題甚多。
1.體制上缺乏活力。
教育電視臺雖然具有經營能力,但是并沒有按照企業的規矩進行運作,往往把管理事業單位的通常做法,特別是管理事業單位的理念貫穿于日常的管理之中,造成了管理機制僵化,經營活力缺乏,經營管理缺失,經濟效益低下,生存和發展困難重重。大部分教育電視媒體都仿照黨政機關的套級別、待遇,以及仿照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充滿了行政機關的味道,更顯現出了機制的僵化和活力明顯不足。
2.人員上缺乏動力。作為事業單位在工資改革方面難以有大動作,激勵作用弱化,一些員工抱著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事業”單位思維定勢,大鍋飯思想根深蒂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干和不干所得收入差距不大,沒有危機感,不愿改變現有的組織模式,對聘用制改革的熱情普遍不高,雖然有的教育電視媒體實行了聘用制,但實際上與黨政機關一樣,仍然沒有解決“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這一關鍵問題。一些單位獎金、福利幾乎沒有,導致大部分人員思想不穩,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3.發展上缺乏財力。據了解,許多地方政府對教育電視媒體的財政撥款逐年減少,希望具有經營創收能力的教育電視媒體能夠自收自支,發展壯大。因其事業單位管理模式的捆綁,員工的積極性、創造力不能得以發揮,資產閑置和人才浪費驚人,不能發揮人才和資產創造價值的作用。
4.整體上缺乏合力。
這種事業不事業,企業不企業的怪胎,不僅影響著經營性事業單位自身的發展壯大,同時與社會的整體聯系上不僅缺乏合力,反而卻存在著破壞作用,亦政亦企的特殊地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和市場競爭規則、削弱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具有經營能力的教育電視媒體受體制限制不能為國家創造財富,卻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削弱了公共財政的效用。
3 教育電視媒體轉企改制的必要性
教育電視臺大都脫胎于電教館,主管單位為教育行政部門,單位性質為事業單位,但大部分實施企業化管理。教育科技頻道則隸屬于綜合電視臺,大都是企業化運作。有些教育電視媒體在企業化道路上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如貴州電視臺科教健康頻道、湖南教育電視臺等。但相當數量的教育電視媒體的企業化進程遲緩,隔岸觀火、遲疑觀望已成常態。
1.教育電視媒體轉企改制是顧全國家大局的需要。
我國事業單位總體數量過多,規模過大。曾幾何時我國大致存在130多萬個事業單位,其中獨立核算事業單位95.2萬個,納入政府事業單位編制的人員近3000萬,各項事業經費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30%以上,不僅給政府帶來了相當大的財政壓力,同時也浪費了人力財力資源。國家廣電總局2003年12月30日頒布的《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對于產業經營前景比較好、具備企業化運作條件的如體育、交通、影視、綜藝、音樂、生活、財經、科教等頻道頻率,在確保頻道頻率作為國家專有資源不得出售、確保節目終審權和播出權牢牢掌握在電臺、電視臺手中的前提下,經批準可以組建公司進行頻道頻率的企業化經營。”教育電視臺及教育科技頻道就是上述中所指的“科教頻道”,進行轉企改制正是落實該文件精神,服從國家大局的具體行動。
2.教育電視媒體轉企改制是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
教育電視媒體尤其是教育電視臺長期以來事業體制色彩較為濃厚,缺乏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有的雖然已改制為企業,但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或者仍處在傳統行政事業體制的管理模式下,難以激活現有人才,吸引優秀人才更難,人才隊伍的競爭活力無法釋放,生產力低下。面對這種窘境,必須加大力度,盡快完成完善公司化改制、建立法人治理機構,理順產權關系,通過戰略合作、融資、收購、兼并等方式實現新業務、新領域、新渠道的迅速擴張。2004年7月1日,由貴州電視臺出資注冊成立了“貴州科健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對科教健康頻道實行全新的頻道公司制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規范運行,頻道管理從事業型向企業型轉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皆獲豐收,摸索出一套科教類專業化頻道的管理模式,并走出一條“機制新、隊伍精、創品牌、出效益”的改革發展之路。
3.教育電視媒體轉企改制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
教育電視媒體的從業人群通常具有文化程度高、專業能力強、社會交往廣、綜合素質好等優勢。但是因受到事業單位體制的束縛,好多人才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不僅不能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也限制了個人的發展,人生價值不能充分體現出來,個人的理想夢想能以實現。光線傳媒公司董事長王長田1988大學畢業,先后任職《中華工商時報》,北京電視臺等。1998年,他毅然決然地建立中國第一家專業電視策劃與制作機構“北京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2003年廣告收入超過2.5億元,播出范圍覆蓋全國300多家電視臺。2011年高調上市,董事長王長田身價由創業時的10萬元起家暴漲至逾40億元。光線傳媒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傳媒娛樂集團。光線傳媒的發展魄力及路徑很值得教育電視媒體學習借鑒。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教育電視媒體走進市場,解除事業單位的束縛,一些能人必定會闖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竇勝功,王君,劉瑩瑩《關于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思考》,《東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6 卷第6 期2004 年11 月
[2]宋歌: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