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
摘 要:分析了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現代農業和農機化發展政策和規劃、增強農機技術創新能力、農機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示范基地引領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實施對策。
關鍵詞:自動化;機器換人;對策
當前中國的農業是機械化、半機械化和原始手工勞動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效率低。農業領域機器換人能夠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勞動舒適性,而且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面臨農產品開放進口和市場競爭的壓力,現代農業只有通過進一步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品質才能生存。從這些新的需求出發,農業生產向著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是必然的選擇。對許多農民來說,“智能農機”的廣泛應用,將使農民過上舒適的生活,擺脫單調乏味和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成為未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和降低勞動成本的關鍵。
1 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中存在的問題
1.1 機械構造復雜、價格昂貴
在一些農業機械自動化裝置中,為了提高操縱性能和作業性能,改善了機械的部分結構或增加了一些裝置,這使得機械的構造復雜化,價格變得昂貴,修理更加困難。為此,應開發適合生產實際而價格合理的自動化機械,如價格低廉的中小型、多功能自動化機械。
1.2 精準農業技術不成熟
我國的精準農業技術還沒有達到成熟階段。一方面與精準農業有關的農業規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另一方面,適合于精準農業技術要求的計算機GPS、GIS、傳感器及監測系統和變量執行設備等硬件設備還要進一步研究,做到標準化,才有可能在農民中大量推廣。
2 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實施對策
2.1 創新發展思路,制定科學的現代農業和農機化發展政策和規劃
首先,在穩定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基礎上優先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先進適用、高效環保的農機裝備,實現現代農業生產過程的全面機械化、電氣化、工廠化、智能化、園林化,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加快土地流轉,實施土地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二要優化農機轉型扶持政策,增加各級農機購置補貼中現代農機裝備補貼的比例,比如允許地方財政疊加補貼,鼓勵引進先進的新型適用農機裝備,增加在設施農機上實施的各類農機科技項目的立項數量和資金,加快設施農業機械的引進、示范試驗與推廣的步伐。三要調查摸底,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長期農機化發展規劃。
2.2 推動農機科技進步,增強農機技術創新能力
國家應把對農機科研投入列入計劃,建立以國家投資為主、市場多渠道為輔與長期穩定的農機科研、開發、試驗和推廣的投資體制,加強重點科研基地建設,保持科研開發投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建立超前性的產品技術儲備,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開發研制能力,為農機行業中小型企業與鄉鎮企業不斷提供新技術。今后,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方向是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解決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促進農業機械化的進步與發展新型的農業機械化道路是以信息技術和技術進步為依托,結合科教興國戰略、科教興農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發展農業機械化。通過農業機械化技術進步與創新,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整合農機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和推廣部門的科技力量,加強產、學、研、推的有機結合,著力提高農機科技的創新能力、轉化能力和儲備能力。加快引進吸收國內外農機先進技術的步伐,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產品。加快新技術的綜合集成、組裝配套,建立農機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術和新機具的轉化速度,切實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步伐。著眼于長遠發展,重視農機前瞻性高科技研究,加強技術儲備,增強發展后勁。
2.3 強化農機技術培訓,建設農機化專業人才隊伍
機器換人的目的是用機械動力代替人畜力,提高農業生產率,以釋放出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二三產業當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國農業機械化已進入中級階段的關鍵時期。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傳統農業將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農民擺脫繁重體力勞動的愿望將進一步增強,勢必會對農機化形成強大的市場需求,因此中國的農機化定會得到快速發展。目前,科研推廣、培訓、管理與操作等方面農機技術人員的知識能力大多停留在應付稻麥生產機械化上,掌握現代高效設施農機裝備技術的人才還相當匱乏,應鼓勵農機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投身于農機化事業,可通過培訓考察、技術講座、專題調研、項目實施等方式,加快培養設施農機的專業人才,滿足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以強化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素質為抓手,切實抓好農機科技人員及專家隊伍建設、農機經營管理隊伍建設、農機技工隊伍建設。積極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科普宣傳,抓好農機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促進農機服務隊伍素質整體提升。
2.4 加強農藝和農機的融合,發揮示范基地的引領作用
通過組建現代農業建設研究會,讓農業和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結對組合,對園區和現代農業項目進行專題研究,配置和引進先進的適用農機裝備,為基層服務。在現代農業生產環節中,要建立農機、農藝、植保、培植、養護、深加工等單位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幫助園區、企業、農民合作組織開展機械化作業。借助于農業園區平臺,加快引進國外一些先進的農機加以試驗示范,系統消化先進技術并引進與其相匹配的機械裝備與設施,提升園區的現代化水準,為合作生產和自主開發打下良好基礎。
3 結論
未來的農業生產將是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機械化、自動化的農業,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步伐,不但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節約能源,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業產品的競爭力。由此可見,農業機械自動化在我國農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充當著主角,它將在農業生產系統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因此,大力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積極借鑒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研制各種農業機械,從而實現農業機械自動化。
參考文獻
[1]鄧遠瓊,劉萬學.構建“五大”機制,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J].南方農機,2013(5):80-81.
[2]薛金林,徐麗明.多功能農業機器人及其關鍵技術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8):56-57.
[3]方建軍.飼喂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J].農機化研究,2005(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