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斌 蔣丹丹
摘 要:發現和提取現場痕跡、物證,是刑事案件現場勘查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現場上痕跡、物證遺留的位置和形態特征,可以判定案件的性質,分析犯罪分子作案的過程,制定偵查措施。同時,通過對現場痕跡、物證的檢驗和鑒定,也可以為認定和審判犯罪分子提供科學的證據。實踐證明,凡是現場勘查工作搞得好,發現和提取痕跡、物證多,利用率高的,破案率和破案質量就高。反之,破案工作就很難開展,甚至長期破不了案。因此,認真地搞好現場勘查工作,正確地發現和提取痕跡、物證,對偵破案件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痕跡;物證
1 現場痕跡、物證的種類
現場痕跡,通常是指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所引起的現場物質形態的變化而留下的痕跡。它是由于造型體和承受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如人腳踩在地面上形成的腳印,槍彈擊穿目標形成的彈孔等。根據承受體所發生的變化,可以分為立體痕跡、平面痕跡、印壓痕跡、滑動痕跡等。在現場勘查中,常見的痕跡有指紋、腳印、工具痕跡(如撬壓痕跡,打擊痕跡,鉗剪痕跡,擦劃痕跡,鋸、銼、鉆痕跡,砍、切、刺痕跡等)、交通工具痕跡、槍彈痕跡、牙齒痕跡以及整體分離痕跡等。
物證,則是指能夠揭露和證實犯罪的物品。在現場勘查中,常見的物證主要有:作案工具(殺人兇器、引火物、撬別門鎖用螺絲刀、鉗子等);留有犯罪痕跡的物品(留有撬壓痕跡的抽屜、鎖,被犯罪分子打碎的茶杯、瓶子等);犯罪分子遺留的物品、斑痕(如衣服、鞋帽、煙頭、精斑、毛發等);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對象(如被害的尸體、人體組織、血痕、以及被盜、搶、騙的財物等);其他與犯罪有關的物品(如泥土、金屬粉末、紙張、證件、票證等)。
2 掌握現場痕跡、物證的重點部位
了解和掌握現場上各種痕跡、物證的重點部位,可以在現場勘查的時候有的放矢地尋找和發現痕跡。
(一)指紋。犯罪現場上的指紋多遺留在犯罪分子進出現場時其手所可能接觸的物體上,如門框、門板、門的把手、窗框、玻璃、以及其他可能觸摸到的物體上。還可能留在現場中心部位被犯罪分子撬別、翻動的物體上,如桌面、玻璃臺板、抽屜、柜門、茶杯、燈泡錢夾、日記本,以及被害者尸體周圍的物體上。在兇器或其他作案工具的把柄上,常常會留有犯罪分子的指紋。
(二)腳印。現場上,犯罪分子的腳印多留在現場進出口、現場中心以及犯罪分子可能經過的通道、墻腳等部位的地面上。還可能留在犯罪分子蹬踩過的物體表面上(桌椅、板凳、床鋪、窗臺等)。在犯罪分子收藏贓物或掩埋尸體的地方,也可能留有其腳印。
(三)工具痕跡。現場上的工具痕跡主要遺留在犯罪分子所破壞的障礙物和目的物上。如犯罪分子為了入室行竊,用螺絲刀撬門別鎖,就可能在門框和鎖上留下螺絲刀的撬壓痕跡。犯罪分子用鉗子剪斷電線或鋼筋,在它們的斷端就會留下鉗子的鉗剪痕跡。
(四)其他痕跡。彈殼通常掉落在發射點周圍,彈頭則多在擊中物或彈著點附近;車輛輪胎痕跡主要位于現場周圍地面上,或者被輾壓物體的表面;牙齒痕跡多遺留在犯罪分子吃剩的食品上,用牙齒咬嚙破壞的物品以及人體皮膚上;整體分離痕跡通常留在犯罪分子破壞的目的物、作案工具以及其他物品上,如紙張、紡織品、玻璃、鐵絲、木材等。
(五)物證。由于案件的性質不同,各種物證的分布部位也不一定。如:血痕多位于尸體附近的地面、床鋪、墻壁或其他物體及兇器上;精斑一般位于被害者鋪墊的床鋪、被褥、衣服以及用以擦拭陰部的毛巾或紙張上;毛發常沾附在兇器上或握在被害者手中,在現場進出口的門框或窗框的縫隙內,也可能夾有犯罪分子的毛發。犯罪分子在作案后,有時將作案工具或其他物品埋藏在地下、雪里、草叢中或扔到水井、河溝、糞坑內,有的還藏到床下或頂棚上面。同時,還可能對血痕等斑痕進行沖洗。
3 發現和提取現場痕跡、物證的一般方法
一般說來,對于現場上比較明顯的立體和有色痕跡以及物證,用肉眼在普通光線下仔細觀察即可以發現。但是對于那些不明顯的痕跡和物證,則應根據其種類及現場上的具體情況而分別采取相應的方法發現和提取。
(一)指紋。遺留在透明物體(玻璃、燈泡、茶杯等)和表面光滑的物體(有光澤的漆器、瓷器、電鍍物品等)表面上的汗液指紋,可分別采用透光或側光的方法進行觀察;對于沒有光澤的物體(如本色木、紙張等)表面的無色汗液指紋,可用物理(粉末顯現法、熏染法、真空鍍膜法等)或化學(寧西特林及硝酸銀顯現法等)的方法進行顯現、觀察。
(二)腳印。對于無色汗液赤腳印,應采用側光觀察,其顯現方法與指紋相同。對于水泥地、水磨石地、地毯、桌面以及毛巾、床單等紡織品上的不明顯的粉塵腳印,可用靜電吸附的方法進行提取、觀察。對于塵土加層平面腳印,還可以用復寫紙印下來。
(三)對于體積較小、便于攜帶的痕跡、物證,如作案工具、衣服、鞋帽以及留有指紋、腳印或工具痕跡的椅子、凳子、抽屜、燈泡、瓶子等,可將整個物體提取;對于固定的、深重的、不易攜帶的物體上的痕跡,可視其具體條件,用照相、粘貼(如大立柜上的指紋)、塑型(如地在上的立體腳印)等方法提取。必要時,可將其局部割鋸或挖鑿下來,以備檢驗;對于附著在固定的、深重的、不易攜帶的物體上的血痕或精斑,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擦刮或浸沾的方法用生理鹽水棉花球擦拭提取。必要時,可將沾附血痕或精斑的被褥的局部剪裁下來送檢。
4 發現和提取痕跡、物證的注意事項
(一)在接到報案后,應迅速趕赴現場,要抓住發案時間不久,現場未及處理或未被破壞,痕跡、物證比較明顯的有利時機,及時進行勘查,尋找和發現痕跡和物證。
(二)要服從現場勘查的統一指揮,自覺遵守紀律,根據分工,按照現場勘查的程序進行工作。一定要戴手套去拿取現場上的物品,要使用器械提取有關痕跡、物證。要防止血痕、精斑等物證污染或霉變。毛發送檢時一定要根據提取地點分別包存,切不混在一起,否則會失去檢驗的意義。
(三)尋找和發現痕跡、物證一定要做到全面、細致、客觀,不但要注意那些明顯的痕跡、物證,而且要注意尋找和發現不明顯的、隱蔽部位的痕跡、物證。即使是被變動的現場,也應注意從變動中發現沒有變動的物體,從破壞中尋找沒有被破壞的東西,任何蛛絲馬跡都不應輕易放過。
(四)應將現場實地勘查的材料與現場訪問了解到的情況及尸體檢驗的局部相互印證,從而使現場勘查工作更加深入、細致,獲取更多的痕跡、物證。
(五)在提取現場痕跡、物證之前,要進行拍照、繪圖,詳細記錄它們的原始狀況,要注意標明痕跡、物證發現的時間、地點、種類、數量及其形態特征。
參考文獻
[1]人民公安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