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將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僅五千字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直接論述文化事業及產業的就有數百字之多。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法定化,健全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制度規范。”
1 師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師市文化設施、陣地建設日臻完善。從2009年至今,兵師團先后投資3億余元,建成了市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群藝館、電子圖書館等硬件設施,健全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農村數字電影管理中心及流動電影放映隊等機構,構架完善了師市文化活動場所。新建了7個團場文化中心、135個連隊綜合文化站、4座博物館(展覽館)、1座老年文化活動中心、10個師團文化廣場、8個文化共享分(支)中心、1個文化共享電視頻道、15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支中心,329個農家書屋等,同時為新建文化站配備了電視機、投影儀、DVD機、圖書、戶外健身場所等。
一年一度的“三花五節二會”(“三花”即:荷花、郁金香、牡丹花節;“五節”即:廣場文化藝術節、青少年藝術節、廣場電影節、觀鳥節、冰雪風情節;“兩會”即:元旦、春節電視文藝晚會、元宵燈會)活動已成為師市文化活動的品牌。每年從4月底青少年藝術節開始,到8月底文化藝術節結束,組織各類演出活動150余場次。開展了十三屆百日廣場文化藝術節活動、四屆戲劇演出周、八屆青少年藝術節、二屆風箏節、九屆郁金香節和冰雪體育風情節等活動;連續4年開展了“我拍五家渠”——攝影作品大賽;“我唱五家渠”——歌曲創作、演唱大賽;“我說五家渠”——征文與演講比賽。師市博物館、文化館對外開放,每年接待來人近24萬人次。
師市黨委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工作,規劃了文化產業園區、委托中國人民大學編制完成了《師市2013——2020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制定了文化產業園區總體規劃,與深圳華強公司合作,完成“一城三館一園”的規劃和進行部分項目的實施,將之作為師市的一號工程來抓,加大建設力度,以此整合和帶動周邊文化和旅游資源,全力打造“新疆中華文化傳播高地,師市文化產業創新基地,新疆文化旅游集散中心”。
2 師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師市文化產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作為新興產業,在理念、資本、人才、技術、環境等方面還有所欠缺,進一步發展受到了制約。這就需要我們在理論上不斷澄清認識,理順思路,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推動師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根據筆者的調研,師市文化產業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總量較小、占生產總值比重較低。根據《2013年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年鑒》,2013年師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13732萬元,占師市生產總值0.74%,較上年提高0.21%。從總量上看,師市文化及相關產業所占師市經濟總量的份額很小,且低于兵團的平均值(0.8%)。
(二)具備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嚴重短缺。產業主體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普查數據顯示,2014年我師文化產業單位數不足400個,且多為個體經營戶。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主體,我師還不多。在現階段,由本土文化企業提供的文化產品的供給乏力,主要原因是文化企業成長不夠,導致生產能力距離市場需求差距較大,企業總體競爭力不足。我師文化產業各類單位中,專業性企業不夠強,現代性文化企業比較少,綜合性文化企業很少見,迫切呼喚能夠充分借助現代光電科技,依靠現代資本市場實現文化資本、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的全國知名文化企業。
(三)師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情況,認為一般的占60.3%,較好的占23.1%,認為差下的19.2%,認為好的占3.8%,不大清楚的3.8%。對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情況的調研中,認為一般的占53.8%,認為良好的29.5%,較差的15.4%,很好的只有1.3%。對于身邊的文化設施是否能滿足你的需要的調查顯示:滿足的8人,基本滿足的38人,遠遠不能滿足的56人,不能滿足的110人。
(四)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產業人才較為缺乏。由于文化產業是高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產業,集中體現了先進的生產力要求和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之間的高度統一,是一個特別需要高素質人才運作的領域,因而其對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人員,特別是對文化管理人員的知識、智力和綜合文化素質方面都要求較高。而我師,由于經濟發展、文化設施、文化產業投入、引人留人機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師文化人才總量不足,缺少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和骨干人才,尤其是文化創意、經營、研發和市場營銷人才較為匱乏,使得我師文化資源難以轉化成文化產品,無法創造出品牌文化產品。人才問題已成為師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3 加強師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發展師市文化產業,科學規劃是前提。對師市文化產業發展進行規劃時,一要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態勢。在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目標上,應體現出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使其不僅成為師市及團場文化發展與建設的考評指標,也切實成為師市及團場經濟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抓手,更成為實現職工致富,拉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同時,要處理好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與微觀、全局與區域、長線與短線、國有與民營、行政與企業、資本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實現。二要真正把文化當作產業來做,讓文化產業為師市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建設服務,用師市經濟發展的成果保證文化產業的形成和壯大,從整體上提升師市文化產業的實力。
發展師市文化產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長期規劃要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理念、目標和戰略定位,中期規劃要突出戰略重點、政策配套和發展路徑,短期規劃則應明確階段目標、重點項目、執行方案以及體系完整的產業規劃等;同時,規劃要強化師市特色,找準定位,提煉主題,突出個性,凸顯師市文化的特色和底色。
(二)發展師市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是路徑。項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文化資源轉化的根本路徑。在招商引資上,要突出強化重點帶動,即依托五家渠市,盡快啟動建立師市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庫,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做到每年包裝和推出若干重點項目,力爭引進和開工建設一兩個重點項目。通過項目發展,一方面將圖書出版發行、電影、電視、演藝和紅色旅游等傳統文化產業作為試點進行策劃、包裝、推介和申報工作,力爭使其成為師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適時在文化創意、數字動漫和移動媒體等新興產業有所突破,以產業化、集約化方式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形成各門類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面。
(三)發展師市文化產業,人才科技是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質是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的過程,是文化資源最大化開發的過程。發展文化產業,“文”是主題,是內核資源;“化”是整合,外在表現;“產業”則是匯聚資本、市場、技術等要素,實現由“文”到“化”的一個過程,在實現由“文”到“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大批懂文化、懂市場、懂經營的人才擔當重任,發揮作用。因此,要促進師市文化產業人才的發掘、培養和保護,圍繞文化資源轉化,建立一批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面向國內外引進和造就一批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需要。